卡塔爾世界盃已經落幕,世界盃的戰術風向標清晰顯示了足球戰術的新一步趨勢——走出曾經的“控球迷思”。

那種片面追求控球率,卻缺乏實際空間創造能力的踢法,再度遭遇慘淡結局。

相反,本屆盃賽中發揮出色的球隊,無不在告訴我們——數據一點都不重要,進球需要的是對球場維度每一寸的最大化利用。

“殺機”比控制重要

站在盧賽爾決賽場上的雙方,無疑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在半決賽與克羅地亞隊的較量中,阿根廷的控球率僅僅是39%,甚至在射門次數上也以9比12落後格子軍團。

但在整場比賽裏,他們創造了多達6次的絕佳機會,並且轉化了其中的3次,且全場的9次射門裏有7次打中門框範圍。

衛冕冠軍法國隊也同樣如此。1/4決賽在強強對話裏喫下英格蘭隊時,他們在各項數據統計裏完全落入下風,控球率43%對57%,傳球成功率81%對88%,射門8比16,射正5比8,在絕佳機會的次數上也是三獅軍團更優。

摩洛哥點球大戰淘汰西班牙隊時,他們的控球率僅僅是23%,但卻在有限的進攻回合裏,製造出了比西班牙隊更好的進攻機會。之後的1/4決賽,摩洛哥也是用27%的控球率所拿下的……

阿根廷隊和法國隊在比賽策略上也許不盡相同,但是在出讓部分控球權,以換取本隊在進攻過程裏的更大空間這點上,可謂是殊途同歸了。

每當對手的進攻嘗試受阻,本隊無論是從前場、中圈還是本方半場,斷球之後形成迅速的反擊時,球隊中都有多名球員能夠在進攻端主導皮球的處理,製造殺機。

控球的本質是什麼?

率領西班牙隊獲得過世界盃和歐洲盃的傳奇教練博斯克,曾經有一句名言,即“我們西班牙隊的控球是爲了防守而非進攻”。

不過在本屆盃賽裏,我們卻很直觀地發現——無法有效進入核心防區的無效外圍倒球,不僅不能讓球隊在進攻端打開局面,甚至無益於球隊的整體防守組織。

當無效控球方不可避免地在倒球過程中丟球,對於阿根廷隊、法國隊或者是摩洛哥隊來說,他們都會迅速地展開進攻隊形,去嘗試用最短的時間推進到進攻三區。

在有意識地讓出控球權的同時,他們也早就想好了——當本方贏得球權之後,應當如何利用對方丟球時防守無法充分落位,在由無球轉有球的那一刻進行有效的進攻打擊。

這何嘗不是對比賽空間的一種高明理解呢?

事實上,無論是阿根廷隊、法國隊,還是摩洛哥隊,他們都是技術非常精湛的隊伍,只不過這些球隊並不願意把球員的技術能力用在無效的倒腳上,而是將其更充分地體現在進攻時候的致命傳球、突破和配合,或者是防守時穩、準、狠的下腳,以及局部的限制能力上。

昔日巴薩“夢三”的超高控球率,其核心思維並不是建立在控球率本身,而是全場壓迫對手的拿球點,從而在一次次反搶並且就地發起衝鋒的進攻中,令對手無法承受連續失位防守的打擊而潰散。

然而後來拙劣的模仿者們,卻捨本逐末地追求控球率這個並不具備戰略意義的東西,導致足球的路越走越歪……

世界盃不是“戰術聖旨”

阿根廷、法國和摩洛哥隊在本屆世界盃上的成功,證明了創造進攻空間可以用主動出讓控球權來完成,這也是斯卡洛尼、德尚和雷格拉吉這三位優秀教練,給予世界足壇未來發展方向的全新啓示。

那麼,主動採取低位姿態、放棄控球權,去珍惜每一次攻防轉換的機會,這種在世界盃賽場上形成的趨勢是否會影響到俱樂部的賽事呢?

事實上,過去這些年的歐戰賽場,特別是在強強對話的場合裏,我們已經見到過不少相應的案例了——對於本方持球進攻回合的大膽投入,相比於依靠控球權來消耗對手,是更加行之有效的比賽策略。

上賽季皇馬擊敗利物浦,奪取歐冠無疑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不過這種比賽策略可能更適合於對陣實力接近的對手,強隊在踢聯賽的時候可能並不太適合這麼去做。

畢竟,最近這些年裏,聯賽、歐冠以及世界大賽之間,已經出現了越來越明顯的分野,對於球員來說如此,對於戰術體系來說亦然。

一套戰術打天下的時代,早已過了。世界盃是頂級戰術的教科書,但不是“聖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