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鋒

日前,新華社記者在一場“消防安全知識雲課堂”直播中看到,一名自詡爲“消防安全專家”的“楊老師”,正在向觀衆兜售各類消防器材、救生設備。“楊老師”自稱供職於“平安消防中心”,已從事消防安全工作8年。在直播中的價目表上,汽車自救逃生器58元,新型氣溶膠滅火器、滅火毯、自動滅火貼、防煙防毒面具、獨立式光電感煙報警器均爲298元,逃生緩降器780元。

而據北京消防安全部門介紹,此類器材在該直播間售價是正常市場價的3至10倍,“平安消防中心”也並非權威消防安全相關組織。可見,所謂的消防安全專家是假的,其供職單位是假的,所推銷的不少消防“自救神器”也是假的。一些自戴高帽、道貌岸然的消防安全專家,是名副其實的“三假專家”甚至“多假專家”。他們的營銷行爲已涉嫌擾亂市場秩序和消防安全管理秩序,損害了消防部門的公信力,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消防部門及相關組織屬於國家應急管理部門的組成部分,消防救援人員也屬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其身份、職位和權責具有一定的社會公信力、影響力。一些人冒用或虛構“消防安全部門”“權威消防安全培訓機構”等單位信息,自封“消防安全專家”,開展培訓、推銷活動,並大量使用消防安全部門專屬的標識、圖標或文字等,騙取相關單位或消費者的信任,導致消費者產生認知混淆,勢必會損害消防救援機構的形象和聲譽,已經涉嫌招搖撞騙罪。

嚴格說,由於招搖撞騙罪屬於行爲犯,即只要行爲人冒充消防救援人員實施了招搖撞騙行爲,無論其是否獲得公私財物,均可依法認定爲招搖撞騙罪。近年來,一些地方已經查辦多起冒充消防救援人員招搖撞騙的案件,此類案件多發須引起高度警惕。

假消防安全專家往往反覆鼓吹“消防隊距離遠,來不及救援”“消防救火最後還要收費”等觀點,對消費者構成了欺騙和誤導。他們推銷的不少消防器材還是假冒僞劣產品,價格遠高於市場正常價格,坑害了消費者。

而且,此類假消防培訓還有一點尤其令人擔憂——如果假消防專家推銷的消防“自救神器”質量有問題,當相關單位或個人遇到火災險情時,假“自救神器”很可能在關鍵的時候掉鏈子,派不上用場,或發揮不出應有的滅火、救險、防護等作用,從而延誤火情處置或逃生避險,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隱患。

假消防安全專家以招搖撞騙的方式進行培訓、推銷不是個案,而是已成了一種套路,戳穿假消防專家需要監管睜大“火眼金睛”。消防、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應聯合網絡平臺對假消防專家營銷行爲進行全面治理,以問題爲導向強化網絡巡查和審覈,把住消防器材的營銷資質關。

還要通過“大數據+人工”的方式,對有關消防器材的線上培訓、營銷行爲進行甄別、篩查。一旦發現商家冒充消防救援人員開展推銷行爲,應立即採取屏蔽、斷開鏈接、下架商品、封限賬號等措施。對線上線下的假消防安全專家,公安等部門應依法研判定性,嚴厲打擊,該行政處罰的行政處罰,該追究刑責的追究刑責,讓假消防專家付出必要的法律代價,充分釋放法律的懲戒、震懾、警示、拒止效應。

鑑於不少單位和個人對消防部門及其相關組織瞭解較少,消防部門應走進社區,走進學校,走進企業,走進家庭,通過網絡平臺、條幅、宣傳材料、消防課堂等多種媒介和形式宣傳消防部門的組織機構、職責任務以及消防器材有關知識。同時曝光假消防專家招搖撞騙的案例,讓公衆瞭解消防部門,熟悉消防器材,掌握消防救援常識,增強識別、抵制假消防專家的能力。漫畫/陳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