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北京商報

時隔三年,各類網紅防疫神器捲土重來。近日,多款宣稱能夠抵抗新冠病毒的便攜式消毒棒在社交平臺和電商平臺熱賣,各種紫外線消毒燈、五花八門的抗菌抗病毒口罩等也紛紛成爲人們“種草”的對象,在商家的瘋狂推送和消費者的互相“安利”間熱銷。

這些神器的效果如何尚且難下定斷,但高分子緩釋專利技術、光譜殺菌材料、UVC紫外線破壞微生物細胞分子結構等自帶高大上屬性的原理介紹,卻處處傳遞出防疫“黑科技”的暗示,精準匹配了消費者的防疫需求。

大多數消費者或許並不是不知道這其中存在的“水分”。以近期暢銷的消毒棒爲例,早有專家提示,在開放空間、通風良好的情況下,不必對外環境進行空氣消毒,在有人的條件下,更不能對空氣進行化學消毒。

但人們還是容易被“寧可信其有”的心理所支配,激情下單隻爲圖個安心。恰恰也是這種心理,給了不良商家借疫炒作的空間,將一些理論上的可能性包裝成沒有實際價值的產品,大肆圈錢。

對相關企業來說,打疫情的擦邊球,在公衆的焦慮心理上做文章,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把錢花在正道上,研究出真正有用的產品纔是核心。而在消費者層面上,越是緊張焦慮的時候,越要警惕陷阱,擦亮雙眼、理性消費,看清了黑科技背後的“智商稅”,投機的商業行爲自然也就沒了生存的空間。

一段時間以來,不只是各種防疫神器備受熱捧,黃桃罐頭、電解質水等也接連走紅,更有甚者,拿捏着不少老年人愛子心切的痛點,推出讓人一眼難辨真僞的“蓮花青桔顆粒固體飲料”等產品,渾水摸魚,牟取暴利。

這些亂象其實指向的都是同一個源頭。近期,隨着社會生活的全面“重啓”,感染者數量不可避免地增加,藥品、抗原、口罩等防疫物資遭遇短時間的瘋搶,更加劇了人們對於防疫的心理需求,在買不到正常的防疫物資時,目光自然會被其他一切帶有防疫光環的物品所吸引。

緩解民衆的防疫焦慮,眼下的當務之急就是藥品的保供。面對市場需求,不少企業已經快速響應,國家藥監局也已經部署相關地方藥監部門靠前服務,指導企業有序擴大產能,加強監督檢查和抽樣檢驗。

事實上,“智商稅”每每重出江湖,大多緊跟社會熱點,防疫問題事關健康,更容易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而那些所謂的“黑科技”,也不外乎利用病毒與普通人之間的信息壁壘,於半真半假中故弄玄虛。

從長遠來看,消滅防疫“智商稅”,其實也是一個病毒祛魅的過程。當人們對病毒的認識更科學更完備,自然不會病急亂投醫,也不會隨便信“邪”了。

這注定是一個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走向理性的過程,既需要相關產能的提升打基礎,也需要權威的科普和全社會的理性對待。放下焦慮,科學應對,沒什麼是比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健體更有意義的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