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北京商報

年關將近,有醃臘習俗的兩湖等地已經早早地開始買豬肉灌臘腸、拍三鮮、醃臘肉、囤年貨。不少消費者開心地發現,賣場裏的豬肉價格自11月以來已經接連下降。但養殖戶卻有點煩。中國養豬網的數據顯示,生豬(外三元)的價格自10月下旬開始陸續下跌,由10月24日的28.53元/公斤跌至如今的17.51元/公斤,已經跌至平均17元/公斤左右的成本價附近。

豬價短期內快速下跌的原因是什麼?後續還會繼續下跌嗎?專家分析認爲,12月的集中出欄、疫情、消費疲軟等原因,導致供需失衡,豬價短期內快速下跌。預計“雙節”前生豬價格會有小幅修復。整體來看,生豬養殖短期利空,但長期仍利好。

兩週內跌價6元/公斤

根據中國養豬網的數據,生豬價格尤其在12月7日至今出現較快下跌,由當天的23.57元/公斤跌至如今的17.51元/公斤,兩週內跌幅高達25.71%。

生豬價格反映到豬肉市場,來自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2022年第49周(即2022年12月12日-16日,以下簡稱“本週”),16省(直轄市)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總指數的周平均值爲每公斤25.76元,環比下跌11.1%。

具體到地區,東北地區豬肉本週跌幅明顯,周均價爲每公斤24.19元,環比下跌13.4%,同比上漲16%,較上週收窄17.6個百分點。

“因爲豬肉價格比去年高,去年我們家灌香腸買了60多斤五花肉,今年只買了40多斤。”家住湖北省隨州市的鄧澤琴女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相較於11月初21元/斤的市場價,最近幾天批發市場上的五花肉已經回落到15.5-16.5元/斤,和往年同期相比,去年年底的豬肉價最便宜,大概在14.5元/斤,前年豬肉價要比今年高一些。”

針對近期國內生豬價格過快下跌等情況,12月21日,國家發改委微信公衆號發佈消息,國家發改委價格司近日組織召開視頻會議,聽取業內專家和部分市場機構意見,研究做好市場保供穩價工作,並表示將繼續緊盯市場供需和價格動態,必要時採取收儲等儲備調節措施,促進生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

“根據往年經驗,生豬價格在元旦和春節兩節前一般會出現季節性反彈。如果出現極端價格漲跌情況,國家發改委一般會通過收儲、放儲等方式穩定市場,保供穩價。”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說。

供需短期失衡

爲何今年生豬價格在短期內如此快速下跌?朱增勇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這主要是由短期內供給增幅超過消費導致的。

“從供給端看,二次育肥的大豬在11月已經出欄一部分,11月生豬出欄量明顯環比上升。進入12月中上旬,出欄量開始激增至高於去年同期。”朱增勇解釋,“這一方面是因爲按照企業每年的銷售計劃,12月本身就是完成全年任務的出欄高峯期;另一方面,就散戶來看,豬價在今年11月、12月沒有出現預期的季節性上漲,反而開始快速下跌,不少養殖戶恐慌性出售。兩者共同導致了生豬供給短期內快速增加。”

從消費端來看,短期內的消費呈現反季節性的疲軟。“原本每年的12月因臨近元旦、春節,消費會出現季節性增加。但今年由於防疫措施的優化,尤其是北方地區,大部分消費者居家抗疫,外出活動明顯減少,消費端在短期內出現明顯的需求偏弱情況。”朱增勇指出,“另外由於北方地區受近期疫情影響,活豬調出下降,部分屠宰場、零售市場也受到影響,南方市場由此減少了對北方產區的收購,本地消費支撐不足,也導致北方部分產區如遼寧、黑龍江等地的生豬價格出現短期內超跌情況。”

豬價短期快速下跌反映到養殖端,廣東一位生豬養殖業內從業人員李先生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由於目前生豬價格幾乎跌至養殖成本價附近,養戶出欄積極性不高,部分養殖戶開始延長二次育肥時間。

李先生提到的二次育肥,是指部分中等規模的養殖戶購買已經出欄的、標準體重的豬(一般在110-120公斤/只)再養到更大(150-180公斤)後售賣。“當下盈利低,部分養殖戶二次育肥的豬不願賣,可能會繼續壓欄,養到260公斤甚至300公斤再賣。”李先生說。

“雙節”前或“修復”

就李先生提到的養殖成本和盈利空間而言,朱增勇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今年因玉米豆粕等飼料原材料價格高漲,生豬養殖成本平均在17元左右/公斤,相較於去年的16元左右/公斤提高了1元,生豬價格全年按照農業農村部的統計,大概平均在19-19.5元左右/公斤,換算下來今年一頭120公斤標重的豬大概有300元左右的盈利空間。

“300元左右的盈利算是正常的狀態。”朱增勇評價,“在2018年之前,如果按照四年一個週期來算的話,一頭豬的盈利大概在200元左右,但現在養殖的成本提升,包括面臨的市場風險、疫病風險比以前更大,所以300元左右的這種盈利,算是一個正常狀態。”

展望後市,受訪者一致認爲,對養殖端來說,短期利空,但長期整體利好,“雙節”前大概率還會有季節性溫和反彈,但主要是對當前過快下跌的市場修復,並不會大幅反彈。

“隨着後期疫情形勢不斷好轉,尤其北方第一波疫情逐漸結束以後,消費就會有所提振,所以後續豬價大概率會有溫和的季節性反彈,但養殖戶不要對反彈高度和時間過於樂觀。”朱增勇說。

就消費者更爲關心的豬肉行情來看,他認爲一般生豬價格在一週左右會傳導到豬肉端,同時傳導具有不對稱性,跌慢漲快,豬肉整體漲跌幅度會小於生豬價格,且漲價傳導快,跌價傳導慢,“目前全國豬肉價格在消費端平均約34元/公斤,預計雙節前會繼續回落到消費者比較能接受的價位,也就是30元/公斤左右”。

對於後續養殖安排,朱增勇建議,“當下來看,一是養殖戶不要恐慌性銷售,這樣會放大踩踏效應;二是冬季呼吸疾病高發,建議做好冬疫病防護;三是建議投機性二次育肥,按照正常經營節奏安排出欄。遙望2023年,生豬供給和價格都會比較穩定,隨着消費需求的恢復,會帶動豬價向好發展,養殖戶大概都能保持行業正常盈利”。

另外,國家發改委12月21日推文指出,“專家建議豬肉加工企業適當增加商業庫存,擴大市場需求”,即建議加工企業收購生豬、宰好後囤庫存,由此可在養殖端和消費端中間形成緩衝,共同促進生豬市場平穩運行。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陸珊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