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長期以來,可控核聚變被認爲是“人類的終極能源”。近日,美國能源部宣佈,科研人員在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實現了核聚變“點火”,即核聚變實驗中產生的能量多於用於驅動核聚變的激光能量。美能源部稱這一“重大科學突破”將爲國防及清潔能源未來發展奠定基礎。據此,有觀點認爲,“可控核聚變很快就能商業化”“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即將被核聚變替代”。實際上,從這次實驗到核聚變商業化的路途仍很漫長。

爲何說核聚變技術對人類至關重要?我們都知道“萬物生長靠太陽”,地球上埋藏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實質上也是遠古生物儲存的太陽能,水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樣是通過太陽能轉化而來,而太陽的能量正是來源於核聚變。簡單說,核聚變就是兩個輕原子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相撞,聚合成一個重原子,在反應過程中會產生質量損失。根據愛因斯坦標誌性的質能方程,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由於光速值巨大,即使較小的質量損失也會轉化爲巨大的能量爆發出來。

如果可以駕馭核聚變的能量,人類文明有望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當前,人類已經掌握了可控核裂變技術,在覈裂變中一個原子會分裂成更小的粒子並放出能量,已經廣泛應用的核能發電就是利用的這一技術。跟裂變相比,核聚變擁有更多優勢:作爲核聚變原料,氘在地球上的含量相當豐富,易於提取。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統計,地球上的氘產生的聚變能量夠人類使用900億年。同時,可控核聚變能在自然條件下穩定反應,簡單可控,具備本質安全。核聚變反應過程中幾乎不產生輻射,核廢料也幾乎沒有放射性,不存在覈泄漏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核聚變釋放的能量是核裂變的數倍。理論上,只需要幾克氘和氚的混合反應物,就有可能產生上萬億焦耳的能量,這相當於一個普通人一生所需的能量。如果我們可以模擬這個反應過程,實現“人造太陽”,便可一勞永逸解決能源問題。單從技術上而言,人類很早就實現了核聚變,氫彈就是不可控的聚變反應。儘管如此,在此後70年的時間內,人類在可控核聚變方面卻始終進展緩慢。其中最大的難題是如何控制和約束核聚變反應,因爲核聚變需要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才能進行,而地球上尚沒有任何化學物質能夠達到要求。

當前可控核聚變主要分爲兩條技術路徑。其中之一是高功率激光作爲驅動器的慣性約束核聚變,代表就是美國國家點火裝置。不可否認,美國裝置此次“點火”從科學層面上證明了可控核聚變有望爲人類提供能量來源,而不只是一個耗電器。但其離商業化運用還有很大距離,其產生的能量僅相當於燃燒一小堆木柴,也無法做到連續輸出能量,如果計算整個系統能量消耗,仍舊遠大於裝置產出的能量。對於規模化能源生產,這種試驗並無重大意義。

在可控核聚變領域,有個著名的“50年悖論”,即在科技界的預言中,距離實現可控核聚變永遠只有50年。不僅達到真正意義上可控、持續的核聚變難度極大,一項新的能源技術從實驗室到商業化的週期也很漫長。據歷史學家魯迪·沃爾蒂考證,“1900年在美國生產的4192輛汽車中,有1681輛是蒸汽汽車,有1575輛是電動車,只有936輛是用了內燃發動機的汽車”。100多年過去,電動汽車雖然逐漸被人們所認可,但市場佔比竟遠未達到問世之初的地位。可見,在實現碳中和的道路上,已進入成熟階段的風電、光伏等新能源依然是主力之選。

從更長遠的週期來看,可控核聚變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儲備技術。一旦獲得突破,我們將擁有廉價、安全、清潔的能源,地球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經濟建設和工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甚至星際旅行成爲可能。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也開始了可控核聚變的研究。目前,我國研究機構已建成相關裝置,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下一步,應繼續加大可控核聚變的投資研發力度,加強國際合作、技術共享,推動核聚變商業化快速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