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消息,知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曹凤岐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1日中午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中国股改的首倡者之一

曾参与《证券法》起草

公开资料显示,曹凤岐,1945年出生,1965年进入北大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曾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曹凤岐是杰出的金融学前辈学人,也是北大光华的创始人之一。在金融学科建设方面,他倾注大量心血,先后开设了十几门经济、金融类课程,为我国金融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优秀金融人才,其中很多已成为我国金融业界中坚骨干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

曹凤岐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管理、股份经济、金融与证券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曹凤岐是最早提出在中国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推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学者之一,他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做出了突出贡献。

根据曹凤岐自述,多年来,他本着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思想,不断地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和追求。

曹凤岐曾表示,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是为了解决中国经济实际而研究经济学、管理学的。经济学的重要任务是研究如何发展经济,造福于人民。中国经济要发展,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经济改革理论与方法,是每个经济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坦荡人生无悔路”

2021年4月,曹凤岐获得了由“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颁发的“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曹凤岐将全部奖金捐给了北京大学曹凤岐金融发展基金,支持北大金融教育,培养人才。

曹凤岐酷爱写诗,常有触景生情之感,喜欢用诗的形式来抒发。在获奖之际,他也用一首《获得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有感》表达他的感想:

获得终身成就奖,如此殊荣哪敢当?

年轻胸怀鸿鹄志,金融报国力图强。

银行改革探新路,资本市场有主张。

溪流只为江海阔,千回百转奔前方。

曹凤岐也是一名微博拥有700万粉丝的大V,翻看曹凤岐的微博发现,他常常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也十分关心资本市场的发展动态。

今年7月13日,曹凤岐在微博发表《七十七岁生日有感》,称“回首走过风雨路,无怨无悔心觉甜。一生辛苦得回报,笑看桃李已满园。”

2018年,曹凤岐出版了回忆录《坦荡人生无悔路》,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曹凤岐曾表示:“虽然路途艰辛与曲折,但是我自己努力了,我付出了,我感到欣慰。对我走过的路,我无怨无悔,多年来我确实为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正直的、有良心的、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而努力践行着,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会继续努力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事。”

在《坦荡人生无悔路》的最后,曹凤岐写道:“我是一根蜡烛,在我能够燃烧时,我尽量拨亮烛芯,让它发出更多的光和热;当蜡烛的光开始暗淡时,我用它点燃更大的火把,点燃一盏长明灯,让它继续发光发热!”

曹凤岐今年9月曾因胆囊炎住院,出院后的11月20日,他曾在个人微博账号公布自己的身体状况,并透露住院期间曾两次病危。这也是曹凤岐发的最后一条微博。

听到曹凤岐教授与世长辞的消息,不少网友跑到曹凤岐的微博下留言:“曹老师一路走好”“先生千古”。

杨德龙:曹凤岐的成绩有六个方面

21日,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发文称,“今天惊闻噩耗,我的北大光华金融硕士研究生导师曹凤岐教授与世长辞,内心深处万分悲痛。”

“股份制改革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最伟大的一项创举之一,如果说厉以宁教授是中国股份制的开山鼻祖,曹凤岐教授则是中国股份制的领路人。”杨德龙说。

杨德龙表示,股份制改革是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曹凤岐教授在参与研究股份制的时候,奠定了股份制既要符合公有制的要求,又适应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很多人还并不理解股份制真正的意义和好处,从而使股份制改革变得异常艰辛,甚至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曹老师凭着自己的专业态度,展示了中国学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且最终得到了实现。”杨德龙指出。

对于曹凤岐的在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中取得的成绩,杨德龙总结了六大方面:一是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二是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三是参与起草《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四是参与金融体制、银行体制、资本市场改革,尤其是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五是参与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建立;六是设立了北京大学曹凤岐金融发展基金,奖励和资助师生。(来源:澎湃新闻、每日经济新闻、券商中国、公开信息;整理:李云鹏)

华夏时报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