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工人日報

惠民保的出現,能爲中低收入人羣分攤高額醫療費用和因病致貧返貧的風險。惠民保處於基本醫保和商業保險的過渡地帶,促進了多層次醫療保障的有序銜接。期待惠民保這款“網紅”產品能夠釋放“長紅”效應,滿足百姓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切實減輕百姓看病就醫負擔。

近幾年,“只要幾杯奶茶錢就能獲得百萬元保額”的惠民保,成了保險界的“頂流”。自2015年深圳在全國首推“城市定製型商業醫療保險”即惠民保的7年來,這一由政府引導的普惠性商業醫療保險火遍大江南北。據日前復旦大學一專家團隊發佈的《2022年城市定製型商業醫療保險(惠民保)知識圖譜》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共推出263款惠民保產品,覆蓋29個省級行政區,參保人羣達到億人次級別。

惠民保的走紅除了政府部門的推動,也因爲它切中了百姓對於“醫有所保”的真實訴求。在我國,基本醫療保險發揮“廣覆蓋、保基本”作用,醫保目錄外項目以及重特大、罕見病自費部分尚無法得到保障,而商業醫療保險通常對投保人健康狀況、年齡等有要求,保費也相對較高。惠民保的出現,能爲中低收入人羣分攤高額醫療費用和因病致貧返貧的風險。該產品通常具有低門檻、低保費、高保額的特點,以體現普惠性。

和不少保險產品一樣,惠民保同樣面臨“逆選擇”和陷入“死亡螺旋”的風險。一般而言,非健康人羣及老年人更願意購買保險,而健康人羣投保意願相對有限,這就是保險的“逆選擇”風險。數據顯示,惠民保參保人羣中,有既往症的參保人比例相對較高。長此以往,保險機構爲平衡賠付支出,只能提升保費,這可能導致惡性循環,保險產品就會走入“死亡螺旋”,面臨“賠穿”風險。此外,目前一些城市存在“一城多保”現象,導致單個惠民保產品參與深度不足,面臨較高賠付風險。

對於保險產品而言,“大數法則”是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只有參保人數足夠多、“盤子”足夠大,才能形成風險分散機制。這也意味着,惠民保必須保持足夠的參保率、續保率,儘可能覆蓋更廣泛的羣體。

讓“網紅”惠民保變“長紅”、可持續地保障賠付,把這件有利於緩解看病貴的好事辦好,首先,要把相關政策用足用好。以各地惠民保產品的參保率來看,政府部門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較大。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出臺政策文件鼓勵參保,增強參保人信心,或是給參保人適當補貼,提高其參保積極性,豐富籌資通道。比如,在北京、上海等可以使用醫保個人賬戶支付惠民保的城市,參保率就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其次,要優化產品設計,防止“惠而不保”。對於現實中賠付率較低的惠民保產品,可以通過降低免賠額、擴大報銷範圍、提高報銷比例等方式,優化投保人的待遇水平。而惠民保一年一保的特點,也爲產品提供了調整空間。

再次,要增強健康人羣的獲得感。在大病報銷之外,惠民保的健康服務能力有待提升,比如,爲參保人提供健康諮詢、重大疾病早期篩查、藥品服務等服務,這不僅有利於實現從“保疾病”到“保健康”的轉變,也有利於提升惠民保對健康羣體的吸引力。

當然,惠民保作爲一款商業保險產品,各地銀保監局和保險行業協會也要對其加強監管。建立健全參與和退出機制,特別是委託第三方審計並指導經營主體定期公開賠付金額、賠付人次、資金結餘等關鍵信息,形成各方監督合力,倒逼產品優化迭代。

目前,我國已經逐步形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爲主體,醫療救助爲託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等共同發展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惠民保處於基本醫保和商業保險的過渡地帶,促進了多層次醫療保障的有序銜接。期待惠民保這款“網紅”產品能夠釋放“長紅”效應,滿足百姓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助力醫療保障體系的日益健全和完善,切實減輕百姓看病就醫負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