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2023年的復甦預期,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表示,不宜過於樂觀地看待明年的經濟增長前景。這不僅是因爲中國的出口會因爲明年全球增長的大幅放緩而承壓,更重要的是,解封初期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仍將很大,同時報復性消費的反彈力度也不能被高估。他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的增速將在4.8%左右。

受疫情防控、房地產行業低迷等影響,前三個季度中國經濟GDP同比增長3.0%,預計2022年全年GDP同比增速將遠遠低於5.5%的目標。隨着防疫政策轉型,很多專家認爲,參考疫情前5.5%的平均增速,加上低基數,明年中國將是高增長的一年。在近日《財經》雜誌舉辦的年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更是預計明年經濟增長率將達到8%

不過陸挺近日在由上海金融研究院舉辦的20週年慶之鴻儒論道特別活動——“2020上表示,不能以2020年和2021年作爲比較基準來看待2023年相比今年的增長,因爲在這期間全球經濟背景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21年是全球經濟增長大幅反彈的一年,得益於全球經濟復甦,防疫物資、耐用品等在疫情期間的需求上漲,以及越南等競爭對手受到衝擊等,這一年中國的出口增速創下了幾十年的最高,達到30%,僅出口一項就給中國GDP帶來了4-5個百分點的增長。

然而受高通脹以及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等大幅度加息的影響,明年全球經濟增長大概率會減速,預計從今年的2.8%左右下降到1.5%左右,如果不包括中國增速會更低。今年迄今爲止美聯儲已加息7次;歐洲儘管速度慢於美聯儲,但加息力度也很大。不僅如此,如果明年下半年通脹仍橫盤在4%左右,美聯儲還可能會祭出更大幅度的加息。因此,陸挺認爲,明年美歐大概率會陷入衰退,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相比今年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從國內因素看,他認爲對明年經濟過於樂觀的預期背後,也有很多前提假設不一定站得住腳。這其中包括,中國仍將維持疫情前的潛在增長率,以及需求將很快回到疫情前的水平等。

他表示中國選擇在今年12月初放開疫情防控非常有利於明年全年的GDP增長,基本可以確定,明年中國經濟將走出與全球經濟不一樣的態勢。但他進一步表示,疫情在近期對經濟的衝擊也不可被低估。他發現,除極個別經濟體外,德爾塔和奧密克戎的衝擊帶來的負面影響都很大。比如越南2021年第三季度在德爾塔面前破防,當季經濟增速下滑近13個百分點,同比增速爲-6%,而此前越南防疫政策的執行力度和效果近似中國。中國臺灣地區受到德爾塔衝擊時,GDP環比增速從前一個季度的2.9%下降到了-0.9%,而在今年遭受奧密克戎衝擊時,經濟環比增速從之前的1.6%降到當季的-1.8%

對中國而言,陸挺認爲,放開封控的初期影響可能要到明年2月初才能看得非常清楚,因爲元宵節後往往是中國農民工大規模返城迴歸製造業、迴歸服務業的過程。參考越南,同樣是以農民工爲主的製造業環境,在2021年第三季度遭受衝擊時,紡織業差不多有40%關門,因爲大量工人陽了,還有一些因爲恐慌而回到老家。因此,不要低估解封初期突防初期對經濟的影響。

第二,也不能高估報復性消費的反彈。陸挺稱明年一定會有報復性消費,除了境內需求復甦之外,大量海外遊子也會集中回國看望家人;但消費可能很難回到疫情前水平,因爲疫情三年,很多家庭抵禦風險的能力在降低,消費能力已經嚴重受損。他說,儘管居民存款這期間有所增加,但這主要是因爲過去一年半買房的人減少了。還有一部分增加的存款實際上是金融統計的原因,因爲缺乏好的投資回報,錢就轉移到了銀行裏。

他認爲中國居民對未來經濟的增長和工資收入的增長預期,可能會低於疫情之前。這樣的預期加上之前儲蓄的消耗,會使得居民無論在耐用品消費和住房投資方面,報復性的消費反彈和購房的反彈可能會明顯低於過於樂觀者的預測。

汽車和房地產行業是消費的兩大重要支柱。陸挺認爲,中國在三年疫情期間,某種程度上已經釋放了一批批的報復性需求,尤其是汽車消費方面,從今年61號開始購置稅減半,直到11月份之前汽車的銷售和生產都非常強勁,但這段時間的高消費、高生產,也給明年帶來了很大壓力。一方面是基數壓力;另一方面是耐用品的消費被前置後,後面不僅沒有報復性消費需求的反彈,還會因爲消費前置而導致部分損失。

房地產是另一個可能會出現報復性萎縮的耐用品,因爲2015-2018年期間的貨幣化棚改,前置了中國低線城市大量住房需求,加上疫情影響,報復性萎縮被推遲到了2021年和現在。再加上人口等趨勢性因素,他認爲,即便政策已經做出了極大改變,房地產明年也很難出現大V型的反彈。

綜上,陸挺認爲,明年經濟反彈將毫無疑問,但不能過度樂觀。他認爲將明年的GDP增長目標定在5%左右比較合理。

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方面,他預計明年將維持今年的寬鬆政策,尤其在貨幣政策方面,明年整個信貸增幅應與今年接近,不會有加息風險,但進一步的降息降準,他認爲也既無太大必要,也沒有太多可能。他還強調,要讓整個經濟體的主體,從企業家到居民,把預期穩定下來形成真正的需求,從而形成真正的工作動力還有一段時間,需要以政策的持之以恆的穩定性作爲基礎。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