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均GDP從100多美元增長到1000美元,走了大約50年的時間,從1000美元到1萬美元,花了大約18年時間。但是從一萬之後往兩萬美元走,速度可能沒有那麼快了,要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向上爬,要攀登增長之梯。我國經濟如何實現這樣的跨越?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哪些?

在第一財經於2022年12月22日舉辦的“2022第一財經資本年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發表相關主題演講,他認爲,主導性企業將成爲中國經濟增長之梯的踏板。

張文魁表示,尋找“經濟增長之梯”的路徑,不能僅僅考量是否及時找到了新的主導性產業,在眼下的科技革命浪潮中,在創新和迭代不斷出現的背景下,主導性企業可能比主導性產業更加重要。

在他看來,主導性產業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雙快,即營業收入增長快、生產率增長速度快。很多主導性企業在開始的時候規模並不大,但由於其營業收入和生產率增長比較快,所以它可以在中短期內成長爲比較大的企業。

二是雙大,即溢出效應大、示範效應大。主導性企業可以促進其產業鏈中其他相關企業的增長與發展;同時它的商業模式、創新產品等對別的相關企業有示範效應。

三是具備外向競爭性。張文魁認爲,主導性企業一定是競爭性的,而非壟斷性的。“它是外向競爭的,是在全球化的環境中去競爭的,它的生產率、生產規模等是得到國際認可的。”

爲什麼主導性企業未來有可能比主導性產業更加重要?

張文魁解釋稱,“韓國的三星就是一個主導性企業,但要分清楚它是從事哪一個主導性產業是比較困難的,三星涉及重工業、紡織工業、金融、電子產業等等很多產業。”

主導型企業通過自己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生態創新,使自身不斷髮生變化,也不斷地從一個產業轉到另外一個產業,這是由主導性企業創造而來的。

按照張文魁的判斷,這些主導性企業將作爲“鏈主”“羣主”“圈主”,與其他大量具有活力的中小微企業一起,形成互動良好的產業鏈、產業集羣、生態圈,共同高質量發展,共同做強、做優、做大。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