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大面積虧損,對於選擇基金的理財用戶而言,“跌跌不休”成了常態,昔日的熱門產品如今卻成了“燙手山芋”。理財市場虧損讓很多投資者深陷兩難抉擇的同時,也讓他們將目光轉向了理財型保險產品。一些代理人更是以“理財的盡頭是保險!”“財富管理,進入保險時代”來進行低風險、高收益等相關宣傳。可覆蓋財富、生命、家庭等多個維度的保險產品能成爲理財用戶的更優選擇嗎?

理財的盡頭是保險?

“虧還不能贖回,我心裏非常不舒服。”以穩健投資者身份自居的趙芸(化名)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近期她買了一款銀行理財產品,該產品標明80%的資產投向固收,“當時心想絕對穩了,最起碼不會虧”。然而事與願違,該產品的收益與她本想穩賺的心理背道而馳。趙芸告訴記者,沒想到一款銀行理財產品買來第二天就開始虧,並且每天都在虧。

趙芸也揭開了自己的另一道“傷疤”。她去年買了一隻長期持有且投向白馬股的基金,當時看到往年的收益,很是“眼饞”,並且在今年3月份處於低位時進行了一輪加倉,可誰知竟然上演了“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一幕。趙芸表示,截至目前,這隻基金虧了11.03%。

銀行理財、基金“跌跌不休”,趙芸只是虧麻了的一個縮影。

“現在很後悔,辛辛苦苦一年,賬本上的數字和年初一樣,虧了近9萬,還不如買個包、買個金鐲子。”家住天津的李娟雖深諳“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這一哲理,她平時將一部分資金用於購買銀行理財、基金和年金保險,但對於自己的理財經歷,李娟總結道:“2022年,是被割的一年。”

對於李娟而言,基金虧錢尚在意料之中,但她購買的銀行理財竟然也虧了。根據李娟向北京商報記者展示的截圖信息,從去年9月購入至今,李娟購買的一款固收類銀行理財產品區間收益竟虧了5000元左右,收益率爲-0.47%。

固收還能虧?很多網友表示感覺很不真實,難道這就是“活久見”嗎?實際這是由於今年資管新規正式落地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保本保息成爲過去時,意味着買銀行理財和債券、基金等理財產品一樣,都將承受市場波動。

“還是年金險靠譜,不過當時纔買了2萬元。”李娟同時也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她當時花2萬元買了一份年金險,如今該保單的期末保單賬戶價值達到了2.07萬元。從該保單的2021年年化結算利率來看,爲4.7%。

李娟向北京商報記者開玩笑道:“看來富貴‘險’中求,可能說的就是保險。”

低風險成理財型保險代名詞

當前,保險產品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爲了滿足市場需求,保險公司紛紛推出多種類型的年金險、兩全險及增額終身壽險產品。今年以來,保險公司“開門紅”期間更是主推中短期儲蓄類保險產品,同時也在增加保本保收益的增額終身壽險的銷售力度。

何爲理財型保險?理財型保險的功能並不只侷限於風險管理這一項,還兼具投資功能。分爲分紅型人壽保險、萬能型人壽保險、投資連結型人壽保險三類。一位保險銷售總監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具體到產品而言,理財型保險主要有目前市場熱銷的增額終身壽險,另一類是萬能險,還有一類是年金險。

根據險種不同,上述三種產品有着各自的特點。上述銷售總監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以增額終身壽險爲例,它的現金價值是100%寫在合同裏的,並且現金價值是確定的,投保人可以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拿多少錢,鎖定收益且不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萬能險的特點在於有保底結算利率,但實際結算利率,不同公司可能也會有差異,五年之內從該賬戶取錢會扣手續費,五年之後則基本免費,類似於比較靈活的理財賬戶。年金險主要分爲快返型和養老年金兩種,以養老年金爲例,可以領終身,意味着壽命越長,收益越高。”

理財型保險產品是在承擔一定保險責任的基礎上,附加投資理財賬戶(如投連險和萬能險)或者本身就是年金保險、兩全保險、終身壽險等,因爲具有先付保費而後期必然會領取保險金的特點,從而也具有投資屬性。

對於每個步入社會的成年人而言,持有資金一般分爲短期、中期和長期三種資產配置思路,而理財型保險則是可以鎖定長期利益的“選手”。

對於理財型保險產品相對於銀行理財以及基金理財的優勢,在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雲看來,理財型保險具有一定的保險保障功能。即無論其產品的投資收益如何,理財型保險產品肯定可以擁有一定的保險保障。

流動性差,難以適合所有人

那麼,理財的盡頭會是保險嗎?用戶應怎樣正確看待理財型保險?

由於理財型保險需要持有較長的時間,所以適合具有長期確定性規劃的人羣。基於此,資深精算師徐昱琛表示,比如可以爲養老、教育或者婚嫁這些確定性的事件購買理財型保險,以此來做足資金的儲備。

在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看來,保險代理人借其他理財產品遇虧之勢,以低風險、高收益等宣傳理財型保險,存在誤導的嫌疑;而且,保險理財並不適合所有人,因爲理財型保險產品也存在風格上的差異,有的更穩健,有的更激進。

需要注意的是,相對於其他理財產品,其最大的“劣勢”爲,流動性一般而言弱於銀行理財和基金。這意味着短期如果用錢,則不適合選擇理財型保險。楊澤雲表示,以增額終身壽險爲例,該保險一般是需要參保五年甚至十年才能保本,參保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乃至更久才能得到宣傳的所謂的較高收益。

此外,如果理財用戶偏離了保險保障,單純追求投資理財而選擇理財型保險,可能最終難以滿足其需求。李文中表示,總體而言,保險產品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應該在於風險保障,理財型保險產品應當同時兼顧風險保障與資金增值,也更適合有這樣需求的消費者。

因此,對於關注理財型保險產品的理財用戶而言,投保時首要關注的是其保險保障是否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楊澤雲表示,如果保險保障滿足自己的需求了,投資收益的高低就不用再關注了;相反,如果保險保障的需求未得到滿足,即使投資收益較高,作爲保險產品而言,仍不是理想產品。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胡永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