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國最大的私營特藥藥房,市場份額約爲7%。

文丨直通IPO ID:zhitongIPO

作者丨韓文靜

12月23日,思派健康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發行價每股18.60港元,上市大漲27.42%至23.7港元,市值180.84億;截至發稿前,每股漲至24.5港元,市值186.94億。

來源:百度股市通截圖

繼2021年8月、2022年2月遞表失效後,思派健康終於叩開了港交所的大門。按2021年特藥收入計算,思派健康是中國最大的私營特藥藥房,市場份額約爲7%。

在資本市場上,思派健康也堪稱是“資本寵兒”。

自2014年成立至今,思派健康已經完成了8輪融資,背後不乏諸如騰訊、IDG資本、鼎暉等知名投資機構,其中騰訊更是多輪注資,成爲其最大的外部機構股東。

不過,思派健康仍處於“燒錢”階段,僅2021年虧損高達37.49億,如何解決盈利困局是其上市之後需要直面的首要問題。

騰訊多次注資,7年估值增長近90倍

1994年,思派健康的創始人馬旭廣從哈爾濱醫科大學臨牀醫學專業畢業,後來他進入了跨國製藥公司先靈葆雅,沉澱了幾年之後,馬旭廣又去了拜耳集團,擔任銷售主管一職。

值得一提的是,拜耳集團是德國一家制藥巨頭,曾研發生產出環丙沙星、阿司匹林等暢銷藥物。

2014年,馬旭廣和昔日同事李繼變爲創業搭檔,兩人在北京創立了思派北京網絡。

在思派健康的衆多投資方中,騰訊的身影最爲耀眼,其參與了思派健康B輪、D輪、D+輪、E輪、F輪共五輪融資,累計投資人民幣16.6億元。

目前,騰訊通過全資附屬公司Tencent Mobility及由其控制的TPP Follow-on ,持有思派健康27.77%的股份,最終成爲第一大股東。

除了資金上的支持,騰訊也在業務開展方面給到了思派健康幫助。

招股書披露,思派健康在微信公衆號提供健康保險計劃,其會員透過騰訊支付渠道支付其保險費。與騰訊有關的合作將使公司能夠爲用戶提供便捷的支付解決方案,從而提升會員對服務的滿意度。

此外,公司亦設有數據備份系統,通過該系統,數據會定期加密並儲存在騰訊雲服務器上,以降低數據遺失的風險。

從近年的關聯交易記錄看,2020-2021年,思派健康通過騰訊集團控制的公司購買支付服務分別花費176萬元、368萬元。

來源:思派健康招股書

成立以來,思派健康的估值從1915萬美元飆升至17.21億美元,上漲了近90倍。完成F輪融資後,思派健康對應每股成本爲2.2433美元,估值達到17.2億美元,也就是134億港元。

今年以來港股行情較爲震盪,一二市場估值倒掛屢見不鮮。從首日表現來看,在不利的市場條件下,思派健康守住發行價並且實現了不小的漲幅,在資本市場的認可度可見一斑。

來源:思派健康招股書

IPO前,思派健康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旭廣和總裁李繼分別持股7.57%、5.31%,二人通過一致行動人士關係以及員工激勵平臺合計控制約21.71%的投票權。此外,IDG資本也持有該公司3.1%的股權。

以“賣藥”爲生,三年半虧損57億

醫療健康行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醫療健康支出規模龐大且一直穩步增長,由2015年的40975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8054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爲12.7%。預期於2030年將達到人民幣177344億元,2021年至2030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爲9.2%。

招股書顯示,思派健康目前擁有3大業務,分別是特藥藥房業務、醫生研究協助業務、健康保險業務。

作爲一家醫療科技企業,思派健康目前的主要收入來源來自特藥藥房。公司經營及管理藥房網絡,爲患者提供藥品以及藥劑師服務、疾病管理服務以及其他醫療健康服務,以實現全面的健康管理。

報告期內,公司來自特藥藥房業務服務的收入分別佔總收入的83.1%、91.9%、90.3%及87.2%,特藥藥房幾乎每一年都貢獻了近90%的總營收。

但另一方面,特藥藥房的毛利率卻僅爲5.6%、5.5%、5.9%及5.4%。此外,公司的特藥藥房業務服務涉及銷售處方藥,而銷售處方藥受到嚴格審查,可能使公司面臨風險及挑戰。

對於思派健康而言,特藥藥房的想象空間顯然不夠大。

曲折的上市經歷背後,是互聯網醫療行業普遍面臨的盈利困境。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思派健康分別約爲5.96億元、10.41億元、37.48億元及3.44億元,三年半累計虧損超57億元。

相比之下,思派健康的健康保險服務的毛利率最高,2019年-2021年及2022上半年,毛利率分別爲39.5%、36.5%、57.4%、67%。

2019年,思派健康在廣州推出惠民保,推動保險業務的發展。目前,公司與超過50家大中型保險公司合作,累計爲超千萬人羣提供保險保障及健康醫療服務,爲近千家企業提供保險、體檢、健康醫療等綜合福利解決方案。

於往績記錄期間,思派健康的健康保險服務業務產生的收入大幅增加。於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以及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健康保險服務業務產生的收入220萬元、3200萬元、9260萬元及921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思派健康的保險業務也較爲依賴騰訊的導流。截至2021年末,思派健康通過騰訊支付渠道收取的總保險費約爲7.49億元,佔據了90.68%的比例。

現階段,思派健康“醫+藥+險”的生態故事並不好講,成功登陸港交所只是一個新的起點,如何解決燒錢營銷、盈利模式單一等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纔是思派健康接下來最應該思考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