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的十字路口與黑夜前的黎明

--寫在德國隊世界盃出局之後

在卡塔爾世界盃上,弗裏克治下的德國隊並沒能拿出更進一步的表現。和上屆世界盃一樣,日耳曼人吞下了小組出局的苦果。那麼,德國足球究竟走錯了哪些棋,關鍵的問題又在哪裏?本文將從德國隊世界盃的表現、現存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入手,剖析德國足球近年來的困境內因。

1. 卡塔爾三戰的得與失

世界盃之前

出於客觀嚴謹的考慮,筆者在解讀大名單時就不採用假設性的前提預設了,因此這一部分不會提及因種種原因未入選世界盃大名單的球員。而在解讀這份大名單之前,先按照《踢球者》劃位置的方式來羅列一下:

門將:諾伊爾、特拉普、特爾施特根

中後衛:呂迪格、金特爾、聚勒、施羅特貝克、科沙

邊後衛:勞姆、科雷爾、克洛斯特曼、京特爾

防守型中場:基米希、格雷茨卡、布蘭特、京多安

進攻型中場:格策、穆勒、穆西亞拉、薩內

邊鋒:格納布里、霍夫曼

中鋒:哈弗茨、菲爾克魯格、阿德耶米、穆科科

防線上有九人儲備,其中多於一半的人屬於邊中兼具的類型,顯然不是問題所在。問題出在中前場,進攻型中場和邊鋒裏面的幾位均屬於邊中均可(或者至少具備一部分)的類型,但卻沒有一人能真正觸及到一線屬性(站樁或者突前)。

而世界盃作爲強度最甚的大賽,位置感邏輯往往是向下遞歸,也就是說,身處最前的箭頭在某些時段可以退回二線,在搏殺相對輕鬆的區域發揮作用,而本質的二線球員則不能真正意義上頂上一線,在最接近球門的區域解決問題。

而所謂大中鋒、無鋒陣等等概念,都是由此衍生開來。德國過往四次加冕,莫不是如此:14年,克洛澤雖是長期二線踢法,但輾轉多個環境補齊了技能包;90年,"金色轟炸機"克林斯曼的進攻威懾力也相當強悍;74年,蓋德-穆勒的強大無需多言;再上溯到54年的伯爾尼,儘管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是那支德國隊芳名遠揚的是兩位箭頭人物:拉恩和瓦爾特。

卡塔爾世界盃前,德國隊只進行了一場熱身賽。

熱身賽的安排數量和對手選擇是本着爲球員尋找狀態、適應國家隊環境爲目的的,而最熟悉球員身體狀況的無疑是國家隊的教練團隊。在德國隊的備戰狀態這個問題上,弗裏克和他的助手們無需受到質疑。

(圖)與阿曼一役暴露了許多問題

對陣阿曼,德國碰到的一些問題就是對陣日本時遇到的。阿曼和日本雖然一東一西,但作爲亞洲球隊去對付歐洲球隊的手段還是很類似:富有層次的防守、簡單明瞭的反擊。而德國隊在熱身賽裏雖然取勝,但沒有從根本上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也就爲隨後敗給日本埋下了伏筆。

(圖)菲爾克魯格展現出了中鋒需要的一切素質,但他與前輩們相差甚遠

2. 小組賽裏的中鋒悖論

展開這一部分之前,首先要明確一下大中鋒的定義。足球場上前場球員的"大"與"小"劃分依據是處理球的主要方向。正面持球突破、調度直塞或是遠射威脅,統一都可以視爲"小";反之,背對球門,壓制中衛、回撤接球、背身做球則統一可以視爲"大"。"大"與"小"的劃分決定了多數回合裏球員的運動方向和處理球方向。而大中鋒在多數回合裏(包括有球和無球)需要做的都是朝向本方球門的運動,即向本方陣型的後方和側後方移動。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大中鋒和高位壓迫其實是走了兩個不同方向的:高位壓迫爲了實現"高位"的目標,需要的就是大量、反覆的向陣型前方和側前方的跑動,而這就和大中鋒的底層邏輯所相悖了。

三場小組賽中,德國唯一的正印中鋒菲爾克魯格沒有一次先發登場。由此可見德國在這個位置上適配高壓打法人才的缺失。

回顧此前,克洛澤在貫穿四屆世界盃的四個完整週期裏展現出了作爲"大中鋒"的素質。克洛澤多數時候不具備身高優勢,也絕非所謂的高中鋒,但是他能利用在人羣中的接球能力和反跑穿插能力把中鋒兩個方向的任務完成,他在高壓逼搶的戰術裏是一個完整的、可以首發登場的中鋒。

反之,沒有合格的大中鋒時,質量稍次的缺乏"小"的一面的中鋒則需要替補登場,以求用體力優勢彌補技術上的劣勢,在較少的出場時間內保證有效的輸出。

一切技術都需要發力爲支撐,而發力的完整與否則取決於消耗,高位壓迫給本方的消耗巨大是必然的。弗裏克沒有首發菲爾克魯格的做法從邏輯上而言可以理解,這是他堅持高位壓迫的一個必要前提。

(圖)克洛澤能成爲世界盃射手王絕非偶然

3. 五換之下

對日本一役,關鍵是五換。如上文所提,德國缺乏具備真正意義的一線球員是表現糟糕的重要原因。而五換之下,一線球員的重要性被成倍放大了。

在三換時,三鋒從邏輯上看是有問題的:後場流失的能量未必能通過前場兩三人的瘋跑而補回來,何況這兩三人往往還要負責解決進攻最核心的問題;但是五換卻給了四鋒甚至五鋒陣型在長達半小時內維持基本平衡的可能性,因爲替補登場的人數足夠充分(五換可以換半支首發),因而替補的跑動量也就可以拉到上限,從而在陣型看似不平衡的形勢下拱衛住整個結構。

(圖)森保一對五換的運用更勝一籌

德國隊無法把五換用出日本那樣立竿見影的效果,實質上還是因爲能在進攻核心區域解決問題的人不存在的原因,而其中最爲典型的代表就是格納布里單刀機會選擇回做霍夫曼(格納布里有自己的進攻價值,這裏只針對這個問題而提)。

能把五換威力發揮到極致,則替補登場的球員在進攻上一定要有絕對殺招,像是三笘薰的邊路突破也好,淺野拓磨的反跑前插也罷,哪怕是一招鮮,也要求得在有限的回合裏滿足足夠的效率。

(圖)對陣日本,格納布里引領的這次四連擊無果也是整場比賽的縮影

4. 苦難深重

本土教練與傳統二線球員

本賽季德甲開季時,十八支球隊中有十三隊的主教練是德國人:納格爾斯曼、泰爾齊奇、特德斯科、法爾克、鮑姆加特、施瓦茨、佈雷滕雷特爾、費舍爾、施特賴希、賴斯、維爾納、克拉默、馬森。

這些主教練在排兵佈陣和戰術安排有着或多或少的區別,但是有一個重要點是相同的:在二線球員整體衰弱(注意:此處指的是球場位置,例如影子前鋒、十號位)的情況下,拉出一個一箇中場球員去補充到遭遇線。

(圖)基米希出任後腰還是邊後衛?這直接決定了是否遵循劃線派邏輯

德國聯賽二線球員的衰弱從何時起很難準確下結論,但我們仍可以找出一些過去幾年裏的例子來說明問題:克魯澤泡完夜店後第二天首發進球擊敗PSV,同年因紀律問題被排除出國家隊;施廷德爾歐聯戴帽淘汰佛羅倫薩,同年夏天拿下聯合會杯金靴助"德國二隊"奪冠;格納布里歐冠客場大四喜屠殺熱刺。

上述這些人,最年輕的格納布里生於95年,如今已有27歲。而從此往下,德國再無一個能夠在歐冠級別的比賽裏穩定輸出的二線球員!穆西亞拉和維爾茨是新生代的領軍人物,但是和幾位上一輩的球員們相比,他們的核心區域解決問題的手段還不夠。

(圖)"教父"朗尼克,但他的戰術思想也帶來了一系列難題

5. 德甲本土球員的生態困境

2006年的本土世界盃,德國迎來了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黑人國腳--奧東科爾。此後,德國的黑人國腳便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冒頭,並出現了幾位世界級球員。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德國本土球員的硬核素質在不斷下降。

以邊後衛爲例,10年代的馬塞爾揚森既能兼顧內外線防守,還能在個別回合裏完成高效的前插進攻。而今天的德國邊後衛裏,勞姆暴露出的防守缺陷已經直接導致了戰術的崩潰,馬克斯在歐國聯強度下被打成了篩子,哈爾斯滕貝格在少數的國家隊比賽裏展現出了足夠的能力,但是他的身體素質問題讓他無法健康地參加洲際大賽。

(圖)奧東科爾的出現具有劃時代意義

之所以強調本土球員,是因爲海外的德國球員裏仍舊能夠利用相應的聯賽環境去鍛鍊各方面的素質。

克羅斯在德甲時已經展現出了百分之百的進攻能量,在西甲環境下,結合歷史級別的紮實基本功,最終成爲了歐冠四冠王。哈弗茨、呂迪格、京多安雖然各有各的問題,但是無一例外是能幫助球隊踢到歐冠決賽的級別。

(圖)英超三人組是德國隊內不可或缺的元素

德國本土球員素質的缺陷不僅體現在中層級球員身上,同樣也體現在關鍵點位身上。拜仁前後兩次歐冠是了不起的成就,而其中外籍球員的作用是相當巨大的。

以疫情年爲例,萊萬的作用無需多言,蒂亞戈、阿拉巴補充技術,科曼、戴維斯補充速度,庫蒂尼奧補充控球和節奏,弗裏克對外籍球員的使用給我們看到了非常有益的一面,因爲這種思維方式是德國國家隊過去所使用且將來可以一直使用的。

問題在於德甲在當下很難出現既有這個級別硬核素質、又能兼具關鍵特性的本土球員。這直接導致了德國隊很多時候戰術的侷限性。

(圖)包括阿拉巴在內的一衆外援是南部之星的重要組成

6. 德國傳統媒體之過

傳統德媒中,最熱衷於構建評價體系的是《踢球者》,其邏輯之嚴謹、涉獵之廣泛、考量之周到,確實值得稱讚。但是作爲德國土媒,其看待本土球員的視角不可避免地戴上了有色眼鏡。以下將從三屆世界盃前的一期評級從兩方面剖析踢球者評級的優與缺。

2014年夏,多達七名球員被評爲世界級。而獲得洲際級及以上評級的德國球員中,除三名門將外,其餘全部入選世界盃大名單(羅伊斯隨後因傷退出)。

這一情形與1974年貝肯鮑爾、魯梅尼格的那支世界冠軍極其相似--六名世界級球員和大部分洲際級球員入選大名單(當時的評級體系與現在有較大區別,但不影響此段表達原理)。最終,14年的德國捧回了大力神杯,實現了歐洲球隊首次在南美奪盃的壯舉。

而到了18年,情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除海外的特爾施特根外,德甲無一人世界級!在世界盃前,《踢球者》這份評級已經給德國衆將士敲響了警鐘,而小組出局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最令人震驚的是,洲際級中多達五人沒有去到俄羅斯。

(圖)施塔克和塔都是18年夏的"洲際級",但未能去到俄羅斯

2022年的情況稍顯特殊,由於世界盃安插在季中,能作爲參考的實際是22年夏的評級,但足夠反映出問題:無人世界級,甚至洲際級相比18年都嚴重縮水。

而洲際級這些人又因種種原因有所削減,最終隨隊參加卡塔爾世界盃的僅有七人,非門將球員僅有四人,本土球員僅施羅特貝克一人。

更致命的是,作爲德國支柱的拜仁除了諾伊爾以外無人獲評洲際級。《踢球者》這一次的評級幾乎已經給德國隊判了死刑。

提及《踢球者》的缺點,則需先了解一條規律:冬季的評級往往比夏季寬容。一方面,夏季是賽季結束,儘管評級仍是半程評級,但或多或少受到聯賽最終成績的影響;另一方面,夏季結束後往往會銜接大賽,歐洲盃與世界盃就是檢驗球員成色的試金石,《踢球者》評級時更爲慎重。

但是,踢球者在單個球員上的評級可信度上極有可能出錯--施羅特貝克在前兩次評級裏均獲得洲際級且是第一名,往前追溯,能做到這一點的是胡梅爾斯和博阿滕(含世界級)。也就是說,《踢球者》對施羅特貝克的評估是他能像胡梅爾斯和博阿滕一樣作爲德甲歷史級--或者至少是德國頂級中衛引領球隊的後防。

但是事實不說謊,世界盃上失去了霍夫勒、庫布勒和林哈特的施羅特貝克徹底暴露了自己核心素質的缺失,也徹底暴露了近年來《踢球者》對本土球員的有色眼鏡之重。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勞姆身上,而四年前坐在這個位置上的人則是舒爾茨。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踢球者》評分體系可信度衰落的主要因素或許源於whoscored等主流十分制體系的影響,德式五分制拉不開差距,結合帶有排名的評級更是形成了很大程度的能力與評價倒掛。這種輕表現重數據的邏輯模式在各大德媒中表現得尤爲明顯。

(圖)施羅特貝克得到了媒體的高度青睞,但他做的還不夠好

7. 未來航向

豐富的戰術資源遠未枯竭

本質上看,德甲的戰術土壤是德國隊戰術土壤的根基。過去的幾個賽季裏,德甲的諸多中下游球隊拿出了不一樣的戰術,在德甲和歐戰的賽場上都爲球迷們帶來了眼前一亮的表現,例如說:

一高一快。

萊比錫的波爾森+維爾納、沃爾夫斯堡的金切克+韋格霍斯特、美因茨的誇伊森+馬特塔,都在本質上回到了二三十年前的一高一快雙前鋒邏輯中。或者更細節地說,這一類雙前鋒的底層邏輯就是一個主對抗、一個主射門。

對於大量中游球隊來說,與其把薪資空間花費在一個單箭頭,不如把風險分擔成兩份,用人多力量大去啃下最難啃的骨頭。這種戰術思路有利於真正意義上大中鋒的培養和鍛鍊,也有利於承擔射門職責的球員的技術的培養和鍛鍊。

(圖)波爾森與維爾納時至今日都還保持着充分的競技水準

二線球員爲核。

正如上文所提,承擔射門職責的球員在二前鋒體系下更容易得到鍛鍊。其中最爲典型的案例即是萊萬多夫斯基,在多特蒙德時期,身處巴里奧斯身後的萊萬的踢法接近於九號半甚至十號位,這讓他在禁區弧乃至三十米區的技術和意識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爲日後他遠超他人的禁區強大火力和極其出色的配合意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另一個培養方向略爲不同的案例則是哈弗茨,勒沃庫森後期,球隊中路缺乏實際意義上的突前點和禁區殺傷(由於弗蘭德等人的侷限性),作爲核心的哈弗茨當仁不讓,彌補了球隊在這方面缺失的屬性。日後他在英超展現出的強大進攻能量中,豐富的突前經歷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圖)身處巴里奧斯身後的萊萬充分鍛鍊了進攻技術

三中衛。

從表面看,三中衛和高位壓迫是相悖的:前場一人移至後場,那麼在實施高位壓迫的前場就缺少一人,但實際上,許多教練都找出了相應的解法。本賽季的不萊梅就是一個傑出的代表:通過前場陣型向一側傾斜,利用菱形四人組包夾對手後場接球點,即使是前場人數不佔優的形勢下依舊能完成高位壓迫的效果。

以上提到的幾點只是德甲過去幾個賽季裏漫天繁星的其中幾顆。對於德國隊來說,他們可以用於補充武器庫的戰略性手段還有許多。

(圖)"鋼鐵聯盟"的三中衛是球隊成功的重要保障

8. 新一代教練帶來新浪潮

除了前文提到的細節化的戰術點,德甲新一代的教練也極有可能帶來更多的戰術內容。

學院派、紅牛系這兩個重要的標籤同樣也會伴隨在新一代教練們的身上,即使是"劃線派"紅利幾乎喫到頭了,作爲戰術意義發源地的德國仍然不會在短期內擺脫這方面的影響。

(圖)萊比錫是德甲最具革新特質的存在

對於德國來說,收益最高的戰術選擇是"老路新走",而這一步戰術的變革需要全新一代的教練去完成。

在接下來幾年的德甲賽場裏,會有越來越多的看似"復古"的戰術重新回到賽場上,而歐戰的賽場上德甲的統治力也會比起過去幾年進一步加強,甚至重新回到70年代末期德甲四隊包攬四強的盛世局面。

除了戰術上的東西,新一代德甲教練還有可能去重塑許多老牌球隊的更衣室政治。許多所謂"隊霸"更有可能被清洗,而容易被捧紅的年輕球員則會更加容易冒頭,乃至通過新一代教練的人脈關係去到豪門球隊。

(圖)本賽季,馬森治下的奧格斯堡讓人眼前一亮

9. "50+1"、派系鬥爭與政治內耗

萊比錫升入德甲後,德甲的"50+1"政策又一次受到了巨大沖擊。如今距離萊比錫的處子賽季已經過去了五年,德甲本土球員日漸衰落的趨勢、歐戰賽場上廣泛利用外籍球員作爲關鍵節點這些現象都沒有本質改觀,而接下來的數年裏也大概率不會改變。

由此來看,"50+1"對德甲和德國隊的正反向作用都是微乎其微的。反之,即使立刻廢除"50+1",德甲和德國隊的現狀也不會在短期內就迎來重大改觀。

德國足協的政治內耗,體現到國家隊層面上,就是拜仁與多特兩部派系爭奪國家隊核心點位。

(圖)出自多特蒙德的一衆人會是新一代德國隊的骨幹

瓦茨克和佐爾克大概率會成爲德國足協下一階段的領導人物,這與多特蒙德近年來大量引入德國國腳的趨勢是相符的,也有助於一個多特蒙德主導下全新德國隊的進步。

隨着穆勒、諾伊爾等人的淡出,全新的德國隊將圍繞多特蒙德的幾位得力干將重新組建,而新的年輕球員、更爲合理的足協管理也會隨之到來。過往四次登頂世界的經歷讓德國隊認識到了一支強有力領導團體的重要性,這一次,輪到大黃蜂衆人扛起大旗的時候了。

10. 寫在最後的話

接連兩屆世界盃小組賽出局不是德國足球的末日,德國足球已經走到了變革的十字路口。如果你是德國的球迷,請再給他們一些時間,請耐心等待一小會。

暴風雨前的黎明總是黑暗無比,但也正因如此,東方地平線上即將綻放的光芒才更顯得燦爛無比。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爲它點贊,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我的專欄。看透足球:專業視角,更有情懷。

看透足球-專業視角,更有情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