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居民儲蓄意願上升,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等主、被動因素影響,對此,應辯證看待。居民持有的存款增多,有利於經濟穩定,但存款增加過多也會抑制消費。必須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持續增強消費能力。

當前,居民的儲蓄意願依然較強。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11月人民幣存款增加2.95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2.25萬億元;前三季度,住戶存款增加13.21萬億元。今年以來,多個月的住戶存款規模增加較多。

從長期看,住戶存款增加並非新鮮事,我國擁有相對較高的儲蓄率。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得益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居民收入持續增長,住戶存款也隨之增加。另一方面,我國居民的消費習慣具有一定滯後性,傾向於先有積蓄再消費,而不是透支明天的錢買今天的商品,即人們常說的“中國老百姓愛存錢”。近年來,儘管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已日益完善,人們“存錢養老”的顧慮大幅下降,但消費習慣、儲蓄傾向具有慣性,改變起來並非朝夕之功。

具體到今年,住戶存款的變動卻出現了新特徵。例如,一般情況下,存款利率上浮、存款增加,但今年存款利率回落,住戶存款卻也增加了。又如,相較於活期存款,居民更青睞定期存款。這些變化均說明,居民的儲蓄意願有所上升。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2022年第三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佔58.1%,傾向於“更多消費”“更多投資”的居民分別佔22.8%、19.1%。

居民的儲蓄意願爲何上升?這其中包括主、被動兩方面因素。根據經濟學原理,居民的儲蓄意願受諸多因素影響,例如收入預期、存款利率走勢、金融市場收益率、購房計劃、非預期變動等。從今年的情況看,居民儲蓄意願上升更多基於預防性考量。

從主動因素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一定程度上帶動了住戶存款的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50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2%。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82元,實際增長2.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0元,實際增長4.3%。

再看被動因素。一是消費場景受限。由於疫情多地散發,餐飲、文旅等線下接觸型消費受阻;受疫情擾動,居民的流動性偏好有所上升,這也造成了儲蓄的被動增加。二是資本市場波動。受資本市場波動尤其是債市波動影響,今年年內,銀行理財產品的淨值多次出現大幅回撤,部分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轉向了存款市場。三是預期不穩。當前,主要發達經濟體通脹高企,全球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面臨“穩增長、控通脹”兩難,世界經濟復甦尚存不確定性。

我們應當辯證看待居民儲蓄意願上升。住戶部門持有的存款增多,這有利於經濟穩定。倘若存款大幅下滑,這不僅會抬升銀行的負債成本,也將制約銀行的貸款投放能力。但是,住戶存款增加過多也會抑制消費增長,消費意願低迷不利於國民經濟恢復企穩。可以預期的是,隨着各地復工復產工作有序推進,消費場景將逐步恢復,居民的消費意願也將穩步回升。

接下來,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一是持續增強消費能力。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保持物價形勢基本穩定,提振信心、穩定預期。二是不斷改善消費條件。優化部分消費品的限制性政策,延長優惠政策。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已明確提出,將免徵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再延期實施至明年底。三是着力創新消費場景。無人配送技術、智慧超市、互聯網診療、共享出行等新業態有望加速走入消費者生活,持續拓展消費的內涵與新意,更好地發揮消費對於經濟增長的主拉動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