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 訊 員 金萬寶 本報記者 楊 侖

穿行於各地的高鐵動車組,宛若一條條巨龍,給經濟社會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成功研製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中國標準動車組家族不斷壯大……

如今,中國標準動車組不僅開進了世界屋脊高寒、高原地區,還以“中國標準”出海,爲世界高鐵貢獻中國方案,不斷釋放影響力。

84%採用中國標準 從追趕到領跑

中國標準動車組項目起始於2012年,在中國鐵路總公司(現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主導下,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中國中車、西南交通大學等產學研單位,集合優勢力量,共同開展了中國標準動車組的研製工作。

項目團隊以中國標準爲主導,按照正向設計思路,以自主化、互聯互通互換、技術先進爲目標,開始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時速350公里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十年間,共有60餘家科研單位、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70多位院士、近千名教授、2萬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其中。

製造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軌道交通裝備,技術突破是關鍵。研發團隊用5年時間,歷經503項仿真計算、5278項地面試驗、2362項線路試驗,才實現了中國標準動車組從啓動研發到最終定型。在中國標準動車組採用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佔到84%,11個系統96項主要設備採用了統一的中國標準和型號。

2015年6月,中國標準動車組樣車下線。2016年7月,兩列中國標準動車組在鄭徐客運專線上進行了時速420公里交會試驗,完成世界上首次在實際運行軌道上進行的高速列車會車試驗。2017年6月,中國標準動車組被正式命名爲“復興號”,同年9月,“復興號”在京滬高鐵實現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爲世界高速鐵路商業運營樹立了新的標杆。

持續壯大的“標動家族”

350公里、250公里、160公里不同速度等級,8輛短編、16輛長編、17輛超長編不同編組形式,動力集中和動力分散不同動力牽引模式——如今,中國標準動車組家族不斷壯大,已形成系列化產品。

其中,最抗凍的要數時速350公里“復興號”高寒動車組。“採用密封防雪結構、低溫防凍、冷凝水防治等措施,解決了高寒氣候下運行的防寒保暖、轉向架積雪、關鍵部件凍結等難題。”中車長客股份公司高級工程師馬凱告訴記者,這些“獨門絕技”使得列車在零下40攝氏度的極寒環境下也能奔跑如常。

“復興號”高原內電雙源動車組最高運行海拔達5100米,爲世界運行海拔最高的動車組。它採用可變增壓技術和高原適應性技術,相比於傳統高原內燃機車燃油消耗率降低4.7%,不斷刷新着中國高鐵的“高”度。

從世界首條穿越高寒地區的耐高寒動車組,到穿越戈壁大漠的抗風沙動車組,再到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內電雙源動車組,奔馳在祖國廣袤大地上的4000多組高速鐵路動車中,中國標準動車組已累計配屬超750列,約佔全國動車組總數的22%。中國標準動車組已累計安全運行8.36億公里,相當於環繞赤道行駛2萬圈,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出行和生活方式。

“中國標準”動車組加速出海

憑藉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鐵建設和裝備製造技術體系,中國標準動車組不僅開進了世界屋脊高寒、高原地區,實現了跨海過橋不減速,還以“中國標準”出海,爲世界高鐵貢獻中國方案。

2021年12月,中老鐵路開通運營,這是中國標準動車組首次走出國門。中國中車針對老撾的具體實際進行適應性的設計優化,爲老撾人民提供便捷舒適出行方式。

前不久的G20峯會期間,以中國標準動車組爲技術平臺爲印尼雅萬高鐵量身定製的綜合檢測列車緩緩駛出德卡魯爾車站,並逐漸加速前行,標誌着我國高鐵列車“走出去”實現歷史性突破。

中國標準動車組走出去的步伐不止於此。中泰鐵路是中泰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項目,這條泰國首條標準軌高速鐵路使用的正是中國標準動車組技術。對於這條鐵路,許多泰國人士已經開始期待,“從曼谷到呵叻,中泰鐵路經停不少地方,通車後會給這些地方帶來極大的交通便利,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