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人民政協報

作者:劉旭 黃季焜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並實現農民與全體國民共同富裕,種植業必須在大幅提升勞動生產率的同時向“二八格局”方向轉變,即20%的大農生產糧食等大宗農產品以保障糧食安全、80%的小農發展高值農業以保障收入持續增長,這也是實現農業強而永續、農民富而體面和農村美而生態的農業強國必經之路,更是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現代化理想願景。然而,種植業向“二八格局”轉變任務極其艱鉅,中央急需做出重大戰略部署,並出臺相應的政策保障措施。

一、至2050年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理想願景

實現勞動生產率在農業與工業服務業間趨同和種植業向“二八格局”方向轉變,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與理想願景。

農業與工業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必須趨同,才能實現農業強國和全民共同富裕。對未來預測表明,農業GDP和就業佔比將從2020年的7.7%和23.6%,分別下降到2050年的3.2%和4.3%(這相當於2000年的日本和近期的韓國),農業勞動力需從2020年的17715萬減少到2050年的3260萬(其中種植業約2930萬)。雖然非農勞動生產率還將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的1.3倍,但工農收入差距大幅下降,加上農民非農兼業收入,基本能實現城鄉居民共同富裕。農民素質大幅提升,從事農業生產將成爲體面職業,實現農民富而體面。

種植業必須向“二八格局”轉變,才能在保障糧食安全下實現大農小農共同富裕。未來30年,養殖業將率先全面實現高效智慧生態的現代化;雖然種植業勞均耕地將不斷提高,但到2050年也只有60畝左右(18億畝/2930萬勞動力)。未來種植業以家庭農場爲主,20%大農主要生產佔農業增加值20%的糧食等大宗農產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80%小農主要發展佔農業增加值80%高效特色生態的高值農業以保障收入持續增長,從而實現農業強而永續,最終大小農戶勞動生產率趨同,實現大農小農共同富裕。

二、實現2050年農業現代化願景面臨的主要挑戰

大幅減少農業勞動力並顯著提升農民素質的任務極其艱鉅。過去30年,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之比才從1:4.8下降到1:3.7;未來30年,在全國各行各業都在推進“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情況下,這比率要下降到1:1.3或農業勞動力要減少到1.45億將面臨巨大挑戰。提升農民總體素質更是任重道遠,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2016年末農業從業人員中,高中和大專及以上學歷教育分別佔7%和1%(多數在政府部門與農業大企業工作),遠低於日本(高中75%和大專及以上6%)和歐美等發達國家水平(德國:64%和24%;美國:53%和34%)。

目前種植業生產格局不但難以保障糧食安全和大農小農共同富裕,而且與“二八格局”背道而馳。我國農業生產規模較小,2020年10畝以下農戶佔比85.1%,小農戶生產糧食難以保障家庭足夠收入並做大做強農業,發展高值農業又缺乏技術支撐、社會化服務和穩定的政策支持;大於100畝的農戶佔比只有0.4%,離“二八格局”願景相差甚遠。同時,小農在發展高值農業上不但面臨市場風險,近期還面臨政策風險,特別是“非糧化”政策實施的“一刀切”,把原來政府爲促進農民增收與減貧而支持農民發展的高值農業的耕地恢復糧食生產,嚴重影響了各地農民增收和情緒。即使是規模較大農戶,因缺乏種糧積極性,部分也出現耕地非農化和非糧化現象。

三、至2050年種植業發展戰略部署與目標

基於我國農業現代化願景和麪臨的主要挑戰,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下實現農業強國和農民與全體國民共同富裕,提出至2050年中國種植業向“二八格局”轉變的如下兩大戰略部署建議,而今後五年是實現未來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

(一)大幅提升種植業勞動生產率以實現農民與全體國民共同富裕的戰略部署與目標

農業GDP和就業佔比需分別從2020年的7.7%和23.6%下降到2027年的6.2%和17%;如果今後5年達不到這一目標,2035年(農業GDP和就業佔比分別爲4.9%和11%)和2050年的(3.2%和4.3%)的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願景將難以實現。農民素質在2035年和2050年需先後達到日本和歐美的現有水平。

(二)推進種植業向“二八格局”轉變的糧食安全保障與大農小農共同富裕的戰略部署與目標

今後五年要初步形成大農生產糧食等大宗農產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小農發展高值農業以提高收入和促進農業強國的分工發展的戰略部署。家庭農場成爲生產主體,大於100畝大農佔比增加到2027年的5%(平均140多畝)、2035年的15%(平均150畝)和2050年的20%(平均370多畝);與此同時,小農平均經營規模也從現在的10多畝提升到2027年的20多畝、2035年的30畝和2050年的60畝,最終形成“二八格局”。大農通過規模化生產和種糧收益保障措施、小農通過發展高值農業,實現大農小農共同富裕。

四、對策建議和保障措施

爲實現2050年願景和戰略部署,提出如下建議。

(一)2027年前建成針對大農與小農的政策支持體系。大農政策支持體系主要包括:重點支持適度經營規模的家庭農場;支持土地經營權的長期流轉;支持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出臺農業信貸專項資金;支持糧倉建設;完善生產和收入保險等種糧收益保障體系。小農高值農業發展政策支持體系主要包括:支持小農組建生產營銷合作社;發展電商和小額信貸;發展全產業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支持地方特色品牌建設;建立生產和市場保險等高值農業收益保障體系。

(二)加快城鄉融合發展進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爲種植業順利向“二八格局”轉變創造有利條件。一是加快更加公平的城市化進程,爲農村勞動力創造大量非農就業同時,促進城市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公平化。二是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促進鄉鎮非農就業,併爲農民在農閒季節創造更多的兼業機會。三是建立專項基金支持農村年輕人蔘加農業在職或者脫產的教育與培訓,支持他們創建家庭農場。四是完善土地流轉的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耕地的有序流轉。

(三)構建支持大農與小農發展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體系。一是要注重分別適合大農和小農發展的當代生物技術、第二代信息技術、智慧裝備技術和現代生態技術在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全產業鏈應用,加速現代智慧生態化的農業發展,爲實現農業強國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二是改革現行的中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涉農教育培養模式和財政支持方式,以培養高素質農民爲目標,優化課程體系,滿足農民對產前、產中和產後的不同需求,培育大批適合農業向“二八格局”轉型的新人才,並通過建立基於人才培養質量的績效評價機制和財政支持機制。

(四)建立適應種植業向“二八格局”轉變的制度保障體系。建議農業農村部各司局按大農(糧棉油)和小農(高值農業)職能分工各司其職,爲大農小農分工與協同發展提供製度保障,穩步推進大農和小農的生產分工;出臺農業教育與農民教育培訓的法律法規,探索支持大農和小農共同發展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體系,促進農村人才振興。

(作者劉旭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季焜系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