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證券報

近日,鞍鋼集團所屬鞍鋼礦業通過北京產權交易所成功引入8家戰略投資者,募集資金67.1億元。此舉標誌着鞍鋼集團在推進礦產資源整合、實現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發展上邁出重要步伐。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堅持分類改革方向,處理好國企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關係。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

業內人士認爲,隨着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成功收官,新一輪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專項行動蓄勢待發。國資央企將錨定提高核心競爭力,不斷深化改革,踔厲奮發,爲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走出市場化改革“新路徑”

近年來,緊扣“市場化”這一關鍵主題,國資央企直面改革難點,勇闖改革“深水區”,不斷推出新政策、新舉措,一批批重點改革成果不斷湧現。

一方面,混改擴面,下好激發新動能“先手棋”。

“本次成功‘引戰’,充分體現資本市場對於鞍本整合後新鞍鋼發展前景的信心,對推動鞍鋼礦業進一步適應現代企業管理要求,更好地優化股權結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抗禦風險能力,加快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鞍鋼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混改浪潮中,兵器工業集團、中國聯通、國家電網、中國鐵路總公司等央企混改相繼破題;中糧集團、東航物流、寶武鋼鐵等國企混改競相落地。此外,從“雙向混改”到“央地合作”,多形式、多路徑的混改穩步推進,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新活力……近年來,層級更高、規模更大的重點領域央企混改邁出實質性步伐,截至目前,央企所屬企業中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佔比超過70%,非公資本佔央企所有者權益比重逾38%。

“下一步,國資委將把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的重點放到轉機制上,發揮戰略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企業經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推動混改企業率先推行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實施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深化三項制度改革,用好用足中長期激勵政策,加強黨的建設,確保增強活力動力,提高效率效益。”國資委祕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說。

另一方面,重組整合提速,走出市場化改革“新路徑”。

近年來,央企集團層面戰略性重組演繹加速度。先後完成了一批資產規模大、影響深遠的重組項目。如2021年,“兩化”重組新設中國中化,資產總額、營業收入雙雙突破萬億元,成爲全球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化工企業,實現了“1+1>2”的重組目標。近日,中國寶武與中國中鋼啓動戰略重組,中鋼集團整體劃入中國寶武,成爲其全資子公司。“鋼鐵航母”正破浪前行。

同時,央企專業化整合進一步提速。2022年7月,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深化專業化整合工作推進會,現場舉行13組專業化整合項目集中籤約;10月,又有11組專業化整合項目落地。中國航發、國家管網集團、中國星網、中國融通、中國礦產資源、中國稀土集團、中國電氣裝備、中國鐵塔、中國物流集團等一批重要骨幹企業相繼組建,在各自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將適時研究組建服務國家戰略目標新要求的新企業,並以優勢企業爲主體,深入開展企業間同一業務或同質業務的整合。”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表示。

構築中國製造新“編隊”

“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做好了可能成爲推動中國聯通轉型升級的‘最大增量’。”中國聯通董事長劉烈宏近日表示。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作爲科技創新的國家隊,央企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爲最緊迫的“頭號工程”,集中優勢資源重點攻關,培植趕超發展的“新引擎”。

11月29日,中國民航局向中國商飛公司頒發C919大型客機生產許可證(PC),標誌着我國具備了批量生產製造大型客機的能力。從高鐵飛馳、巨輪遠航,到“嫦娥攬月”、北斗組網,再到港珠澳大橋、白鶴灘水電站……近年來,國企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重大工程項目驚豔亮相,擦亮中國製造“新名片”。

“一批世界級科技成果、一批高水平科技平臺、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三個一批’的形成,爲‘十四五’時期央企科技創新啓航新徵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爲充分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張春曉表示。

爲更大力度推動國有科技型企業高質量發展,2020年初,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啓動實施“科改示範行動”,加快培育一批國有科技型企業改革樣板和創新尖兵。

相關統計顯示,2021年,“科改示範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15.4%,遠高於央企平均水平,也高於科創板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科改示範企業”累計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收入達6327.5億元。改革創新雙輪驅動,有力促進了企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科改示範企業”營業收入、淨利潤分別較2019年增長34.5%和45.9%。

作爲“十四五”央企頭號任務,央企科技創新正迎來“升級版”政策力挺。“央企要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到今年年底,中央工業企業重點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平均要達到5%以上。”翁傑明要求,打好政策應用“組合拳”,豐富政策“工具箱”的應用場景,發揮不同激勵方式對不同人員的差異化激勵效果。

開啓新一輪改革行動

面向未來,致力於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新一輪深化國企改革行動蓄勢待發。

“核心競爭力將成爲衡量國資國企改革成效的新標準。”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爲,下一步,國資央企改革將以市場化經營爲方向,以提高核心競爭力爲目標,以分類改革爲基礎,以公司治理爲抓手,以企業家精神爲動力,以堅持黨的領導爲保障,有望形成新的改革部署。

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研究總監周麗莎認爲,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是促進市場競爭的必要條件,國有經濟的身份決定了國企必須提高競爭力。國企要成爲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必須發揮經濟功能,創造市場價值,落實董事會職權,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

在知本諮詢國企產權研究院院長常硯軍看來,“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是國企改革的長期目標之一。他進一步指出,治理機制、用人機制、激勵機制是國企市場化經營的基本元素;三大機制中,治理機制是“錨”,是推動和牽引用人市場化和激勵市場化的總抓手,而股權改革和股權結構優化,又是治理機制的“火車頭”,是企業改革的重要起點。

“按照‘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的要求,下一步,國企深化股權和治理結構改革,需在三個方面積極行動,”常硯軍認爲,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應明確混改進度要求和質量標準;在上市公司股權改革方面,應加快引入戰略股東;在員工持股和股權激勵方面,應加大力度,細化政策。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要乘勢而上實施新一輪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行動,鞏固深化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成果,推動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化經營機制長效化制度化,深化分類改革,在新的起點上把國企改革向縱深推進。”國資委黨委近日召開的擴大會議指明瞭下一階段國企改革的重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