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歲末年終,好消息從各個油氣田紛紛傳來。12月22日,新疆油田公司年產油氣當量首次突破1700萬噸,創歷史新高;12月23日,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我國最大超深油田——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富滿油田油氣產量突破300萬噸大關;12月26日,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油氣當量突破3000萬噸,創歷史新高。

截至12月27日上午10時,中國石油長慶油田2022年天然氣產量達到500.6億立方米,標誌着我國建成首個年產500億立方米特大型產氣區。這是繼2019年長慶油田天然氣產量攀上400億立方米之後,時隔3年實現的又一次歷史性跨越,國內天然氣開發新的歷史紀錄再次被長慶油田刷新。

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能源形勢和國內油氣資源劣質化加劇、勘探開發對象“非、深、難”等一系列新特點,是什麼讓我國油氣開發屢創新高?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科技創新。

今年以來,中國石油等幾大石油公司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持續推進高效勘探、老油氣田穩產、新區效益建產、低成本發展等專項行動,強化理論技術攻關與開發先導試驗,強化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勘探開發實現了高質量發展。

以長慶油田爲例,長慶油田開發的鄂爾多斯盆地油氣資源,是典型的“三低”(低滲、低壓、低丰度)油氣田,經濟有效開發屬於世界性難題。數據顯示,長慶氣區單井日均產氣不到1萬立方米,僅爲國內中、高產氣田的幾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在這樣的不利條件下創造高效開發和持續上產奇蹟,得益於依靠自主創新破解“三低”油氣田系統性難題,探索形成的低成本開發模式。基於國內天然氣需求快速增長的現實,長慶油田把增儲上產的重心,放在基礎研究、科技攻關上,打破國際石油公司技術壟斷,突破低滲、特低滲、緻密氣田勘探、開發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油氣資源發現,加速可採儲量轉化,讓“三低”油氣藏爆發出巨大能量,從而積累形成了天然氣持續上產的核心競爭力。2010年天然氣產量突破200億立方米,躍居我國最大產氣區之後,長慶油田先後建成國內首個300億、400億立方米大氣區,連續12年保持我國最大產氣區地位。

爲了保持能源的可持續開發和穩產保障,我國各能源企業還加大非常規能源的投入開發力度,持續推進頁岩油、頁岩氣國家級示範區建設,制定非常規油氣效益開發指導意見,一體化全力推進頁岩油氣勘探開發工作。

長慶油田用低成本理念系統謀劃盆地緻密氣高質量發展,着眼於氣田開發全生產鏈、氣井管理全生命週期創新、優化,以高效開發示範區引領推進水平井組開發、體積壓裂投產,近5年斬獲200餘口百萬立方米以上高產工業氣井。攻克井下節流難題,實現中低壓集氣,地面系統全部國產化。研發應用一體化多功能系統集成裝備,讓生產流程按最佳效益佈局。

油氣產量的提高特別是天然氣產量佔比的提升,不僅有效保障了國家能源安全,也對改善我國能源結構、打贏藍天保衛戰、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提供了強力支撐。隨着榆林氣田、蘇里格氣田、子洲氣田、神木氣田的規模開發,長慶油田目前已累計生產天然氣超過5550億立方米,相當於替代7.2億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等排放物19.56億噸。

數字化也是我國能源行業實現改革創新的重要手段。長慶油田持續推進天然氣開發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集成創新國內外上千項先進適用技術,把2萬餘口氣井、500餘座站(廠)、3萬公里輸氣管線的生產、管理要素“裝”進電腦裏,集中於鼠標控制,生產方式、管理模式加速向新型工業化轉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