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龍曾經寫過系列小說《七種武器》,描述了七種兵器背後的故事。巧的是,當我們的目光停留在秦漢之際的典籍中時,會發現同樣有“五兵”頻頻出現、引人注目,它們又是哪五種兵器?

1、古之五兵‍

古龍的七種武器很明確,分別是長生劍、孔雀翎、碧玉刀、多情環、霸王槍、離別鉤和一口箱子。但是古之五兵,卻有虛、實兩種概念,虛的一面,即五可以泛指各種兵器,且兵也不僅限於進攻兵器。

文章圖片1

所以,我們要探討的就是實的“五兵”概念,即作爲一個專有的組合名詞,它究竟包括了哪五種兵器?先秦古書中明確記載“五兵”組合的,主要有兩本,一個是《世本》,一個是《司馬法》:

①《世本》中說:“蚩尤以金作兵,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

②《司馬法》中:“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

從這兩則文獻看,採用的是完全相同的五種兵器組合:

即遠程兵器弓矢、守禦兵器殳矛、助戰兵器戈戟

文章圖片2

但是,在其他先秦乃至漢代的文獻中,關於“五兵”的組合就顯得有些五花八門了。尤其是到了漢代,“五兵”行列中增加了先秦純進攻性兵器之外的兩類:楯和甲鎧。

《後漢書·百官志第五》“亭有亭長,以禁盜賊”注中引《漢官儀》曰:“亭長皆習,設備五兵:弓弩、戟、楯、刀劍、甲鎧”

除了弓和戟之外,其餘的三種兵器均較之先秦時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文章圖片3

當然,除了這種用於實戰的“五兵”外,我們同樣能看到用於祭祀的“五兵”,在《公羊傳》、《穀梁傳》以及《禮記隱義》中可以找到互證:

①矛、戟、劍楯、弓、鼓——《公羊傳》

②矛、戟、鉞、楯、弓矢——《穀梁傳》

③戟、矛、弩、楯、鼓——《禮記隱義》

祭祀活動中“五兵”的解釋,主要來源於西漢初年漢儒們的說法,而五種兵器之內有四種相同,即“矛、戟、楯、弓”,剩下的便是鼓和鉞的分歧。

大致瞭解了“五兵”的內涵以及發展之後,我們需要做的,便是在文獻之上,在考古實物或圖像資料中,完成“二重證據法”的互參。

2、蚩尤之圖

蚩尤與炎黃部落征戰,雖然最終淪爲一個失敗者,但是他的勇猛善戰還是讓人爲之傾倒,尤其是在民間其文化影響更是深遠。

在秦漢人眼中,他被看作是戰神的化身,也被當作是兵爭的符號,據《史記·封禪書》中記載,秦始皇曾經“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這“八神”之中,位列第三的便正是這位戰神“蚩尤”。

文章圖片4

到了漢代,蚩尤更是明確被安排進了國家正式的祭祀體系之中,祭祀蚩尤的祠堂,赫然立於長安城內。“令祝官立蚩尤之祠於長安。”不僅如此,東漢洛陽城亦有,這算得上是中央一級官方設立的祠堂。

文章圖片5

此外,蚩尤還有一個稱號,叫做“兵主”,這與傳說中蚩尤作兵有關,於是我們便能在漢畫像石中,看到蚩尤手持五種兵器的有趣畫面。

第一幅:沂南畫像石墓前室北壁中段。

文章圖片6

在其頭上頂一張弩,三矢共一弦,可能象徵着古兵器“三連弩”;在其左手持一把短戟,右手則舞鈹,下肢左足握短劍,右足握一刀,在其胯下則立一盾牌。

此時,“弩、戟、鈹、劍、刀、”爲五兵

第二幅:嘉祥武梁祠石室

文章圖片7

他的頭上也頂着一張弓,而左手持劍,右手持戈,左足蹬一弩,右足挾一矛。

此時,“弓、弩、劍、戈、矛”爲五兵

第三幅:出處未知

文章圖片8

蚩尤頭上依舊頂着一張弓,左手持叉,右手持斧,例外的是雙足並未持物,而在其肋下則有兩兵器,具體爲何不甚清楚。

通過以上三例的“蚩尤圖像”,我們不難看出即便這些圖像,並未嚴格按照所謂《世本》中記載的:“蚩尤以金作兵,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但是卻依舊固執地給湊齊五件兵器,以合蚩尤發明“五兵”之數。

文章圖片9

此外,這些圖像都有一個共同之處令人難解:不論其他兵器如何增減,蚩尤頭頂必然頂着一張弓!這說明,即便是五兵之主的蚩尤,也必須按照時人的觀念來調整手裏拿的武器。

那麼,就沒有完全符合文獻記載的案例了嗎?曾侯乙墓的車載兵器給了我們一個驚喜。

3曾侯之車

爲什麼說曾侯乙墓隨葬戰車會成爲突破點?因爲在《周禮·夏官·司兵》中提到這麼一句話:“司兵掌五兵......大喪,廞五兵。軍事,建車之五兵。“

說是,司兵掌管“五兵”,大喪的時候,要陳列或隨葬“五兵”;打仗的時候,則要安置戰車上的“五兵”。這裏即暗示了兩個關鍵信息:

五兵可能用於戰車之上,戰車可能用於隨葬之中

文章圖片10

戰國時期,按照一定等級用車送葬、陪葬是當時的一種喪葬制度,曾侯乙作爲東周時期的諸侯王,在遵循《周禮》方面,一定不會做的太差。

既然如此,我們來看一下曾侯乙墓的送葬之車,當時都配備了什麼兵器?

從曾侯乙墓遣策中,我們可以看到本國所處的車在數量上佔據了絕對優勢,至少有37輛。其中,最前面的17輛車,構成了一個車陣,其上的車載兵器種類和數量最多,且都遵循着一套搭配規則。

文章圖片11

乘車是曾侯乙在世時經常用的座駕,其裝配也最爲豪華,其次是生前乘坐的佾車,這兩輛車較之其他15輛,顯示了其與衆不同之處。

首先,這兩輛車都配備了黃金盾,即在盾面貼有金箔進行裝飾,但是其它車配備的盾大多隻是畫盾或者素面盾。

文章圖片12

其次,這兩車都配有兩支戟,其他的則只有一件戟。其中一件戟刻有“曾侯乙之用戟”銘文,另一件則有龍獸紋構成的“曾”字。

文章圖片13

最後,這輛車裝配的戈,形制與其它車類似,但是卻有紫總這種特殊裝飾物,衆所周知,紫色在當時算得上是極爲尊貴之色。

除此之外,所有戰車之上,弓矢也是必不可少的。曾侯乙墓遣策中記載廣車之上一般有四個矢箙(即箭袋),戰車上主射的是車左,所以一般會將矢箙安置在車前版內側偏左的位置,以方便車左取用,秦陵一號銅車馬即是如此。

文章圖片14

綜合所有信息,我們大致能還原東周楚系高級戰車的“標準配置”:

兩把弓,四個矢箙,每箙50支箭;

一件戟,一件殳,兩件盾,兩件戈;

三件人甲冑,四件馬甲冑。

不難看出,相比於《世本》和《司馬法》中的五兵,遣策記錄中唯獨少了“矛”的存在,但實際上,矛與戰車的關係非常密切。曾侯乙墓也出土了矛,但是由於沒有放在站車上,而是爲戰車所屬的徒兵所持,故而沒有被記錄在遣策之上。

文章圖片15

從文獻中的五兵、到漢畫像石蚩尤五兵,再到曾侯乙墓遣策及實物戰車來看,“五兵”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指“弓矢、矛殳、戈戟”,只不過它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內涵。不同時代、不同人羣都會按照實際需求,將其刪改增添,從而形成一個動態的“五兵“概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