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正在加速推進。不久前印發的《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導則(試行)》提出,要以公益普惠爲原則,堅持“1米高度”視角、寓教於樂內涵、安全環保標準,推進兒童友好空間建設。

在地方層面,北京市東城區近日發出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行動倡議,“讓每一個生活在北京的孩子都更安全、更健康、更快樂,都能感知成長的美好。”《杭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決定》近日審議通過,提出到2035年,將杭州建設成爲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兒童友好城市。此外,雄安新區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也於日前啓動。

自1996年聯合國發起兒童友好城市倡議以來,兒童友好在世界多國已形成共識共爲,世界範圍內38個國家,3000多個城市和社區積極響應。

去年10月,國家發改委會同22個部門研究制定《關於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5年,在全國範圍內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

在孩子眼中,友好的城市長什麼樣?兒童友好城市又該如何建設?

面向兒童的“5個友好”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界定,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兒童人口大國,根據最新的“七普”數據,0-17週歲兒童約有2.98億人。

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突破60%,城市正成爲越來越多兒童成長髮展最重要的外部環境。

“城市不是成年人獨享的活動空間,也是事關廣大兒童成長、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空間。”在去年國家發改委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指出,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一些地方習慣於將兒童發展作爲城市發展的附帶問題考慮,城市建設主要基於成年人羣的活動模式、使用需求,面向兒童的服務供給、設施配備、空間規劃等存在缺位。“一些城裏孩子,缺的不是營養,缺的是運動。”

在解讀“兒童友好”理念時,他表示,兒童友好要求在社會政策、公共服務、權利保障、成長空間、發展環境等方面充分體現,把握好這“5個友好”維度。

記者注意到,圍繞托育、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人身安全、福利保障、交通出行、城市空間、社會環境等領域,《意見》提出不少具有含金量的具體措施,也回應了很多家長和孩子的關切。

比如在成長空間方面,《意見》提出,推進城市公共空間適兒化改造。建設適合兒童的服務設施和標識標牌系統,推動公共場所建設母嬰室、兒童廁位及洗手池、兒童休息活動區等。增加社區兒童“微空間”,鼓勵社區打造兒童“遊戲角落”,提供適齡兒童步行路徑和探索空間,合理增設室內外安全遊戲活動設施。

推進公共服務友好方面,《意見》明確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向兒童免費開放,推動有條件的公共體育設施向兒童低收費或免費開放。

將在100個城市開展建設試點

如何推動兒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意見》給出了答案——到2025年,通過在全國範圍內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展望到2035年,預計全國百萬以上人口城市開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超過50%,100個左右城市被命名爲國家兒童友好城市。

歐曉理表示,爲有序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確保建設質量和效果,將在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中選取改革意願強、經濟基礎實、建設條件成熟的100個左右城市作爲試點城市,先行開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

深圳、長沙等城市早已邁出了探索的步伐。2015年,長沙提出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制定了《長沙市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發佈了國內首本“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官方白皮書。

深圳於2015年底率先在全國提出系統性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目標,目前建立市級各類兒童友好基地338個、1100多間母嬰室、社區兒童之家722個。據媒體報道,今年5月,深圳被國家發改委列爲第一批建設國家兒童友好城市。

溫州也在全力建設兒童友好城市。近日,溫州洞頭區兩大公園兒童友好改造工程即將完工。其中,同心公園的多個區塊增加適兒化的配套設施,比如沙灘娛樂區設置了沙灘鞦韆、遮陽傘、露營基地等,還增加兒童友好標識和兒童網紅打卡點。對現狀廁所和城市書房增設第三人衛生間、母嬰室等。

今年的11月20日“世界兒童日”當天,杭州推出首批13條兒童友好體驗線路,包括“運河文化探索之旅”“非遺傳承 徑享自然之旅”等,串起博物館、主題農場、運動公園、研學基地、品牌體驗館等一批文旅地標,助力兒童在體驗探索中自然成長。

記者從東城區婦聯瞭解到,東城區於2021年在全市率先啓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工作,目前已被確定爲第一批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主任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邱紅是東城區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聯合調研課題組負責人。

她介紹,龍潭中湖公園爲滿足家庭親子體驗等需求,開展了“新龍潭·潮運動”等主題活動。規劃師在調研時,建議其進一步聚焦兒童需求,升級打造兒童友好型公園。公園也提出設置無動力設施的想法,相比聲光電的動力設施,無動力設施可以讓兒童親近自然,更好地促進孩子之間的交往。

雖然東城區面積不大,但正充分利用疏解騰退空間、邊角空間、小微綠地等,進行適兒化改造。邱紅說,下一步,西城區也計劃申報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

歐曉理表示,兒童友好城市試點在建設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主體作用,注重個性化探索、差異化建設路徑和建設模式。另一方面,要注重提煉總結共性制度建設、標準構建成果,上升爲全國性制度安排,以便在更大範圍內複製推廣。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藥引子”作用,對建設成效突出的地方予以引導激勵支持。

爲孩子補上騎行空間

李金晨是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風景園林二所所長、兒童友好與可持續發展事業部執行主任,同時也是一個5歲孩子的父親。讓他感觸頗深的是,大量12歲以下的兒童有騎行的需求,但目前城市中缺乏孩子騎車的地方。

他說,週末時,北京回龍觀至上地的自行車專用路比較空蕩,相對安全。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明確,在道路上駕駛自行車必須年滿12歲。同時,居民小區做不到人車分流,孩子在小區內騎車存在安全隱患,很多郊野公園也禁止自行車入內。他認爲,這樣的“一刀切”沒有考慮到兒童的需求。

《意見》中提到,改善兒童安全出行體驗。完善慢行交通體系,加強人行道、自行車道規劃建設,優化校園周邊步行線路規劃和人行設施,保障兒童出行安全。加快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場站、過街無障礙設施。加強交通安全教育,增強兒童安全出行能力。

在河北省保定市高新區兒童友好街道的設計中,李金晨和團隊將過街安全、騎行安全的理念融入其中。他介紹,朝陽北大街是保定市高新區的創新發展軸,兩側各有50米的綠帶空間,未來服務於周邊的高新技術產業人羣和大量的居住區居民。但作爲城市主幹道,橫向道路對綠帶的“切斷”仍然是慢行交通安全的障礙。爲了便於兒童安全過街,團隊在設計上通過綠化將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和綠帶中的步道隔離,避免不同速度行進可能給兒童、老人帶來的衝撞。

同時,他們還在綠帶中選擇了一條長且完整的地塊,設置了供孩子騎車的趣味騎行道。“這個空間安全、環境優美、有塑膠場地、便於停放自行車,我們在騎行區旁的低齡兒童活動區設置了母嬰室,方便哺乳期兒童和家長使用。”李金晨透露,趣味騎行道已經開工,計劃於明年5月建成。”目前,很多公衆場所的休閒座椅爲45釐米高,是按照成人的身高定製的。規劃師還在綠帶周圍設計了30釐米高的座椅,讓孩子可以“腳着地”,坐得更舒服。

李金晨指出,在一些發達國家,街道和路口通常有固定的上下學路徑,並在上下學時段配警察在路口做安全引導,很多孩子自己上下學。他建議,未來在學校周邊也規劃這類的“學徑”,同時在1米左右高度設置有警示性的標識,方便孩子注意。

“小孩說話也管用”

李金晨的設想,正在北京市東城區開展探索實踐,“學徑”的名字叫做“彩虹步道”。

邱紅說,燈市口北巷是燈市口小學和北京景山學校(小學部)入校的最主要通道,代步車、電動車、自行車混行一直是困擾該地區師生和家長的安全隱患問題。今年8月,路面上多了一條寬約40釐米,長達300米的“彩虹步道”。這是在區政協委員建議下,經屬地街道和相關部門論證,委託街區責任規劃師設計的安心通學路。正式啓用後,在每天上下學時間段將禁止停放各類機動車及非機動車,任何車輛都不能碾壓彩虹路面,借道“彩虹步道”通行。“相當於給孩子爭取了專屬路權。”

東交民巷小學門前也有一條相同的學生專用道。值得一提的是,修建這條“彩虹路”的建議,來自學校的少代會代表。這名同學仔細觀察了上學和放學時段衚衕內的交通狀況,在數學老師的帶領下實地測量衚衕寬度,論證創意的可行性,並於2021年5月的“小孩說話也管用”交通安全兒童提案徵集活動中提出了這一想法,最終在街道和學校的支持下得到落實。

“兒童友好城市建設過程中,兒童參與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邱紅說,“彩虹通學路”是兒童參與的經典案例,完善兒童參與的長效機制將成爲北京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一項重要工作。

記者注意到,在越來越多的城市中,兒童的“金點子”被納入考量。

深圳坂田街道萬科城社區成立了兒童議事會,讓兒童代表們作爲重要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孩子們調研發現,身邊存在兒童被迫吸入二手菸、兒童食品安全等問題,提出設置困擾信箱、在廣場播放“如何自我保護”宣傳視頻等方法。孩子們還發現,小區廣場經常被跳廣場舞的隊伍“佔據”,兒童娛樂區域很少,提出將廣場分爲7個區域,讓所有居民的需求都能得到保障。廣東佛山提出兒童參與及兒童議事的“四適”攻略,即議題選擇的適議性、培訓調研的適兒性、討論策略的適異性和實踐行動的適宜性。

“硬標準”與“軟標準”

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涉及城市規劃、住房、交通、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對此,歐曉理表示,要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在市政建設、公共建築等方面明確兒童空間、設施等“硬標準”,在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方面提升服務質量“軟標準”。

兒童生活在城市中,有步行半徑和生活圈,兒童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居住社區內度過的,居住、上學、遊玩等基本上是在社區裏完成。

住建部建築節能與科技司副司長汪科表示,近些年,住建部陸續發佈了《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託兒所、幼兒園建築設計規範》《城市社區足球場地設施建設技術指南》等多個標準規範和技術指南,強調將兒童可步行距離作爲配套建設兒童服務設施基本依據。

在服務上,中國兒童中心事業發展部負責人、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專家宗麗娜認爲,要強調空間和服務的協調。比如在學校中,可以提供課間互動等服務。在醫院候診區,要爲生病的兒童提供心理安撫服務,比如設置玩具、播放動畫、提供書籍、設置戶外親子互動區、開展健康科普等,消除家長和孩子就醫的焦慮。

同時,她也強調了科普的重要性。近些年,“小胖墩”和“小眼鏡”數量居高不下。《意見》也提出建設兒童保健服務網絡,降低近視及肥胖發生率。

宗麗娜認爲,在預防上,家庭和教育場所應該對孩子的日常行爲進行監測,及時進行干預,比如督促孩子做眼保健操等。要開展科普教育,讓孩子瞭解營養健康、垃圾食品危害等。“我的女兒曾經很喜歡玩手機,我在配眼鏡的時候會帶她到醫院,請醫生展示近視後眼球發生的變化。有時候單純給孩子講道理,他們可能吸收不了,生動的科普就很管用。”

而這些探索與經驗也並非孤立。歐曉理曾表示,“我們將堅持世界眼光,認真學習借鑑世界各國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有益經驗。同時,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實踐和道路,將爲全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重要經驗參考。”《意見》中也提到,支持有條件的城市發起“一帶一路”兒童友好城市聯盟。

宗麗娜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將這些文化滲透到兒童友好城市項目中,讓兒童意識到文化傳承的意義,這也是“中國特色”的生動體現。記者注意到,東城區的孩子們就曾在非遺傳人的帶領下體驗剪紙等非遺文化。

目前,深圳、長沙、溫州、威海、杭州、福州等城市已經開展積極探索。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城市將讓小主人翁感覺更加溫暖和美好。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