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鄭青亭 北京報道

十年磨一劍,今年恰逢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啓動10週年。儘管面臨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匈塞鐵路塞爾維亞境內貝諾段開通運營,克羅地亞佩列沙茨大橋、黑山南北高速公路優先段先後順利通車,一大批務實合作項目仍加速落地,爲當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隨着新冠疫情後各國重啓經濟,中企在中東歐將面臨哪些潛在市場機會和重要機遇?後疫情時代,雙方經貿合作面臨哪些挑戰?針對這些問題,12月28日下午,政商學界代表在一場聚焦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投資合作研討會上展開研討。

外交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事務特別代表、前駐阿爾巴尼亞和羅馬尼亞大使姜瑜在會上透露,她在過去幾個月走訪了中東歐14國,許多國家都提出希望中方積極參與他們的國家發展戰略、地區合作倡議,各國商會主席對加強對華合作抱有很大的期待。

舉例來說,姜瑜表示,斯洛伐克方面提出希望中方積極地參與東部大開發戰略;希臘計劃推動旅遊島的新能源提升改造工程,希望借鑑中國的經驗;北馬其頓等巴爾幹一些小國提出,希望中方企業能夠參與建設一些民生社會效應好的小型合作項目,比如玻璃瓶廠,滄州方面正在積極物色對口的企業。

中國進出口銀行一帶一路金融研究院(上海)主任杜希江在研討會上表示,作爲連接歐亞大陸的門戶、我國企業赴歐洲經營的重要通道,中東歐是“一帶一路”重要的板塊。近年來,我國同中東歐國家的經貿投資合作增長勢頭比較強勁,但總體規模尚且有限,依存度總體偏低,加之後疫情時代中東歐各國的需求多樣性、差異化的營商環境,以及域外大國的競爭和壓力,我國和中東歐經貿投資合作全面深化面臨一定挑戰。

爲了深化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2014年,中國-中東歐國家聯合商會成立。中國中東歐國家聯合商會中方理事會專家指導委員會從2020年起針對中東歐國家營商環境和中資企業投資經營狀況開展了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並通過發佈年度報告的方式,爲企業提供持續穩定的智力支持。

本次研討會發布的《後疫情時代優化中國—中東歐經貿投資合作建議書(2022 年)》指出,當前,中東歐國家正積極應對“工業4.0”帶來的科技浪潮,普遍推出再工業化戰略,發展提振智能製造業。同時,我國以高鐵、通信、航天裝備、核電設備爲代表的高端製造企業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雙方可以繼續深化汽車、機械製造、通用航空、機電產品等領域的合作,並促進數字經濟領域的“高精尖缺”人才交流,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網絡安全、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開展深度對接。

中東歐正吸引越來越多中企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創建於歐債危機之後的世界經濟低迷期,是中國與中東歐各國共謀出路的歷史選擇,爲雙方實現合作共贏,共謀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機制的帶動下,過去10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貿易額快速增長1.4倍,雙方農產品貿易額增長61.3%,近200種中東歐國家的農食產品、活動物進入中國市場;中歐班列在中東歐國家累計開行13000多列,成爲雙方重要的貿易通道;新建105對友好省州和城市關係,每週的直航現在已經達到31班,中國赴中東歐國家旅遊人數增長4倍……

中國企業的身影始終貫穿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是合作重要的參與者、推動者。比雷埃夫斯港短短几年,在世界集裝箱港口排行中,從第九十三位上升到第二十九位,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今年寧德時代宣佈將在匈牙利建設電池工廠,投資金額73.4億歐元,是過去10年歐洲最大的五項綠地投資之一。

“佩列沙茨大橋和黑山南北高速公路的優先段先後順利通車,極大改善了當地的民生,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成爲中歐務實合作的典範。各方表示,中方深度參與巴爾幹地區多國大項目建設,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身的能力和信譽,值得稱讚。”姜瑜說,“上述標誌性項目的成功實踐充分說明中國企業完全有能力抓住合作發展機遇,在促進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的同時,實現自身的發展壯大,爲中國企業贏得海外口碑。”

中國國際商會祕書長孫曉則在研討會上表示,中國國際商會願意廣泛深入瞭解企業的困難和訴求,利用多雙邊合作機制,積極與國外對口機構進行反饋與溝通,接受各方合力推動構建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經貿投資環境。同時,中國國際商會也將努力推動地方參與到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投資合作中來,把多雙邊合作機制的功能下沉,促進中國與中東國家務實合作項目的落地。

以旅遊業爲例,中國-中東歐合作明年將迎來嶄新機遇。“隨着明年疫情管控逐步放開,我們將加快落實已定新開或增開航班航線,充分挖掘中東歐旅遊資源的優勢。”姜瑜說,“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中國遊客赴希臘的數量已經達到50萬,赴克羅地亞30萬,塞爾維亞、波黑各達15萬。未來雙方的旅遊合作前景廣闊。”

她建議,各方可以積極探討以匈牙利、塞爾維亞、希臘等地區國家爲樞紐,打造輻射中東歐的特色旅遊路線,鼓勵巴爾幹地區國家聯手打造面向中國遊客的區域遊套餐,藉助該地區免籤的優勢,提升對中國遊客的吸引力,有效擴大服務貿易的增長。“作爲巴爾幹南北門戶的塞爾維亞和希臘,對於這一建議非常贊同。”

歐洲三大困難如何影響中東歐對華合作?

十年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已成爲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益補充。隨着中歐合作即將開啓嶄新篇章,中國-中東歐合作也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2022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上表示,中歐合作關乎全球格局穩定和亞歐大陸繁榮。友好是中國對歐政策的主基調,合作是中國對歐政策的總目標。我們樂見歐洲加強戰略自主,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期望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馮仲平在研討會上說,把“友好”放在“合作”前面,這是他跟蹤研究了20多年的中歐關係以來第一次看到中國外長在全年的中國外交盤點中這樣定位中歐關係,這意味着中國對於歐洲“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對於企業來說是利好消息。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深刻影響歐洲對外合作。馮仲平指出,歐洲今年遇到了三大困難:第一大困難是同最大的鄰國俄羅斯出現全面對抗,俄烏衝突的爆發某種程度上意味着後冷戰時代在歐洲走向終結。第二個困難是能源危機令歐洲經濟雪上加霜,讓德國都可能陷入經濟衰退。第三大困難是歐洲戰略自主由於俄羅斯問題出現動搖,在安全問題上更加依賴美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劉作奎在研討會上坦言,近年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面臨困難明顯增加,部分中東歐國家在外部壓力及自身利益獲得感不強的情況下,對華政策“兩面性”凸顯,甚至出現關係倒退的情況,這給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經貿投資合作蒙上了“陰影”。

儘管面臨困難,但馮仲平認爲,在歲末之際,中歐關係出現了一些積極跡象。第一,歐盟在俄烏衝突問題上對中國有期待,希望中國能夠發揮影響力;第二,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上,雖然一方面希望減少對華依賴,但也不希望跟中國完全脫鉤;第三,歐美能源矛盾的不斷髮酵讓歐洲意識到不能完全依賴美國,還是要在經濟上走自己的路。

展望未來,在馮仲平看來,近期中歐領導人的密集互動期有望延續,這將有利於中國-中東歐合作。“雖然中東歐地區可能還更特殊一些,受美國的影響更嚴重一些,但是經濟合作還是能找到積極的回應。所以,我們應儘量排除政治上的干擾,把中國-中東歐合作搞實、搞好。”

劉作奎認爲,放眼後疫情時代,隨着全球加大力度重啓經濟,國際競合局勢將發生新的變化,而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也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在變局中開好新局,在更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夯實中國-中東歐經貿投資基礎,在化解雙方合作障礙的同時,挖掘雙方更多契合點,推動中國-中東歐經貿投資行穩致遠、邁上新臺階將成爲核心目標。

當天發佈的建議書建議,營造良好合作氛圍,降低俄烏衝突的負面影響。中國應向包括中東歐在內的歐洲國家充分闡明事實、表明立場。爲穩住中東歐國家對華政策和態度,與其合作中可以進行讓利,如在一些合作項目上向其傾斜資金,儘快增加對中東歐國家產品的進口,加強與中東歐國家高層來往,積極開展各類雙邊、多邊合作等,從而爲中企在中東歐國家的發展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礎、營造和諧社會環境。

(作者:鄭青亭 編輯:和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