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刀片株”“乾飯株”仍屬於輕症,黃金72小時守護脆弱人羣

2022年12月29日,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的工作日程,也是近期上海救治專家們繁忙狀態的縮影。傍晚,在工作間隙,張文宏醫生接受了大江東工作室的專訪。

大江東:請介紹一下上海這波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特徵和近期患者的救治情況。

張文宏(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從12月22日開始到達感染峯值狀態,按照估算,目前感染人數是千萬級別的。假設上海1000萬感染者中0.5%需要住院,就意味着近期數週內有5萬人需要住院,各大醫院無一例外要收治上幾千人,其中特別危重的還需要做呼吸支持。所以,雖然重症在感染人羣中比例低,但基數大了,絕對人數還是多的,這就是這波奧密克戎感染的特徵——我們面臨着所有國家在疫情開放之初都經歷過的嚴峻挑戰。

目前,上海正在全力提高重症病人的救治能力,從基層衛生機構到三級醫院,所有醫生護士都投入到針對奧密克戎的全面戰鬥。一是提升基層社區的救治能力,包括增加救治點位、培訓醫務人員,提供氧療、抗病毒藥物,制定規範診療手冊,要讓更多病人在發病的“黃金72小時”內得到有效治療,讓重症病人儘快通過分級診療體系轉診上級醫院。二是二三級醫院擴充病牀數,優化收治流程,讓急診的重症病人儘量在24小時內能夠收治,完成所有新冠搶救流程。我所在的華山醫院,除了感染科在各個院區的幾百張牀位外,今天又拿出了一些其他科室兩層樓面的牀位,作爲醫院集中收治的公共平臺。

大江東:同之前相比,這一波疫情的應對和救治有什麼特點?醫生們是否有了更新的藥物或治療手段?

張文宏:經過這三年,我們形成了很多救治的規範流程。通過對此前死亡和重症病例的研究分析,我們發現疫苗接種可以有效降低重症率與死亡率。通過多方宣傳大力推進,很多人完成了全程疫苗接種。我們在抗病毒藥物、呼吸支持、ICU病房和設備等方面,也做了一定的準備。在治療流程上,根據重症新冠的特徵,及早使用氧療糾正缺氧,使用激素改善炎症以及早期的抗凝治療等。一般而言,重症救治的高峯,將緊跟着感染高峯很快到來,應對的武器就是以最大的努力與不眠不休的精神,佈局醫療資源,從基層醫院到三級醫院,以最快的速度抓住72小時“黃金時間”的救治,無論是社區內的早期基層醫療救治還是重症病人的急診救治,都要力爭做到更快更早,才能和死神搶奪時間、搶奪生命,奮力降低重症率、死亡率。

大江東: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的脆弱人羣是這波感染中最讓人牽掛的羣體。老齡化程度很高的上海,對脆弱人羣的保護和救治上做了哪些準備?

張文宏:上海養老院住了8.8萬老人,護理院住了2.2萬人,還有七八十萬居家的有着各種基礎疾病的高齡老人,以及500多萬60歲以上老年人。上海對此做了全面排摸。除了推廣接種疫苗,早先我們的想法是儘量保護住老人和脆弱羣體不在這波流行中被感染,所以對養老院實行封閉管理,建議老人居家、少出門,不要出來跳廣場舞、搓麻將,壓低重點人羣感染峯線,延緩他們的感染時間。但在迅猛如海嘯般的奧密克戎傳播中,老人感染率還是比較高的,重症患者也在增加。目前正進入大決戰的關鍵時期,上海在努力把醫療資源送到老人們身邊,讓脆弱人羣在“黃金72小時”內得到及時救治。上海各區都在組織將醫療力量下達到護理院、養老院,市級專家組也分區域與基層對接,加強會診、查房、培訓。

這一次,是我們與奧密克戎之間的全面力量對決。沒有討巧的機會,不是三甲醫院多開幾個重症病房就能解決救治的,而是從基層到中樞都要有效動員,每個家庭也要懂得怎麼維護好脆弱人羣、什麼情況要到醫院就診;每家社區衛生中心也都能儘可能擴大救治力量……

奮力守住脆弱人羣感染這個關口,這次的大流行關,我們才能咬牙邁過去。

大江東:有人說,這波感染的主力毒株BA.5或BF.7更“毒”,有道理嗎?

張文宏:目前的主力毒株都是國外廣泛流行過的,都有學者做過毒力比較,BA.5、BF.7的重症率、死亡率與第一代奧密克戎很接近。很多人感染後感覺發燒、肌肉痠痛等症狀比較嚴重,還起了很炫的名稱,像“刀片株”“乾飯株”等,但這樣的人羣仍然屬於輕症。重症在醫學上有清晰的界定:呼吸困難、氧飽和度低於93%;做CT檢測肺部有較廣泛的浸潤,出現大面積的陰影甚至白肺。如果吸氧也沒用,還需要氣管切開、機械通氣,就是危重症了。我們對病毒基因組開展持續監測,現在並沒有發現新的特殊毒株,上海目前主要是BA.5、BF.7,它們引起重症的比例是明確的。

大江東:您感染過奧密克戎嗎?症狀嚴重嗎?

張文宏:感染過,我的症狀很輕。第一天居家休息,開了六七個網絡會議;第二天就到陽性病區查房了。周邊沒有人覺得我感染過,因爲每天都在病房裏,都在工作。我打過第四針,我自己的經歷也讓我更支持疫苗接種。

大江東:從疫情初起至今,您一直很強調加強營養,尤其是蛋白質攝入的重要性。爲什麼在呼吸系統疾病救治中要如此重視營養問題?

張文宏:在參加疫情救治和查房時,見過不少病例。2020年時,不少境外輸入病例往往是因爲路上輾轉轉機,三餐不給,營養缺乏,感染後病情很快加重。今年4-6月上海疫情期間,很多老人因爲突然離開養老院等熟悉環境,去了方艙或隔離酒店,加上肺部感染、基礎疾病變化等,營養攝入受影響,抵抗力大幅度下降,症狀突然加重。這次,我們也發現,因爲急診醫療資源緊張,在急診滯留的患者很難保證充分的營養供給,兩三天一過,營養跟不上,也會出現重症進展加快問題,這時再用上救治手段也未必起到效果。而營養質量好,免疫力水平好,病人可能就會扛過去。

營養是救治新冠感染的基礎。有營養纔有抵抗力,營養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希望這段時間,所有感染者或居家觀察的老人,一定要特別注重增加營養,蔬菜、碳水等多樣、均衡攝入,優質蛋白的攝入更是重中之重。

大江東:2022年初,您說研究了奧密克戎感染者的醫學影像,不是“大號流感”,認爲這種變異株“會咬人”。您從影像上看到了什麼?現在看,它主要“咬”在哪裏?

張文宏:當時不少人認爲奧密克戎只侵犯上呼吸道,毒力下降。與德爾塔株相比,奧密克戎毒力確實是明顯下降了。2022年初,上海承擔了國際航班主要入境地功能,輸入性病例不斷。我看片子看到,奧密克戎整體上的重症發生率在下降,但是在脆弱人羣中還是有肺炎表現,臨牀的實際情況告訴我們,絕不能說奧密克戎對所有人都不會有危險,都不會侵犯肺部。

流感已在世界上流行100多年,我們也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新冠是新病毒,感染面廣了,風險就會被迅速放大。最近,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奧密克戎確實“會咬人”,脆弱人羣會出現肺炎症狀,有些人甚至需要插管。奧密克戎重症率不高,但要說它全是上呼吸道症狀,“不咬人”,也是錯誤的。中國的感染者基數這麼龐大,哪怕它只“咬”幾口,可咬的全是老人、脆弱人羣,也會讓我們心中很痛很焦灼。

我們現在處在開放後特別迅猛的奧密克戎第一波衝擊階段,特別艱難。必須集聚全社會力量、擴充醫療資源、保護好脆弱人羣,奮力扛住奧密克戎的衝擊,走出這波疫情,取得最後勝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