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在於監測疫情感染規模

更重要的是爲了讓醫院提前做好準備

2022年12月25日,國家衛健委宣佈不再發布每日疫情信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此後,每日新增確診數字實際還在中國疾控中心官網上“低調發布”,但公衆的注意力此時已被浙江的“日新增突破100萬人”吸引。與官方公佈的每日新增兩三千例病例相比,100萬新增病例雖然聽起來有些驚悚,但卻符合人們的心理預期。

問題的關鍵在於:爲何人們不再關注按例公佈的最新數據?

抗原陽性感染者沒有納入國家確診統計是每日公佈數字太低的主要原因。採訪中,多位醫生透露,醫院目前只上報核酸陽性感染者,抗原陽性按現有診療方案並不屬於“確診”,因此也無法通過中疾控的網絡直報系統上報,而在“非必要不做核酸”的口號下,醫院早就轉而要求來就診者只做抗原不做核酸。此外,各地上報的確診數字此前基本只來自醫院這一個入口。與之相對,國外更多的確診數字來自養老院、學校等重點場所的定期檢測。

放開後,重點人羣的監測應是醫院確診數字之外的重要補充。缺乏接近全貌數據,最直接的影響是人們無法準確判斷病毒的致病性到底如何,無症狀感染者、重症的比例有多少,是否周遭已經全是病毒……數據缺乏滋長了謠言,謠言又進一步引發了恐慌,於是,人們湧向醫院,加劇了醫療擠兌。

與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相比,我們的數據一直未納入每日新增新冠住院人數,其中有多少是普通型,多少人需要進入ICU,需要吸氧的比例有多大,又有多少是有基礎病的老年人,他們的疫苗接種情況如何。這些數據是關乎醫療系統是否面臨擠兌的最直接信號。

因此,疫情數據監測的意義不僅在於監測疫情感染規模,更重要的是爲了讓醫院提前做好準備。這些準備包括重症監護牀位、呼吸機、抗病毒藥物、接受過ICU培訓的醫護人力,甚或是一個吸氧管連接頭。

在12月21日世衛組織(WHO)的新聞簡報會上, WHO突發衛生事件規劃執行主任Michael Ryan博士說,我們在新冠大流行中學到的最重要教訓,就是需要用動態數據來管理疫情。“你要能對實際發生的事情做出反應,而不是你認爲正在發生的事情,也不是媒體認爲正在發生的事情,而是實際發生的事情。”

記者:霍思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