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商中國

今天是2023年第一天,祝大家元旦快樂!我們繼續看看國內疫情最新的防治進展,以及大家最關心的一些問題。

陳賽娟院士團隊:元旦前後北上廣渝感染接近尾聲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賽娟2022年12月31日表示,近期出現新冠病毒感染症狀的人羣中,重症主要集中在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羣體中;元旦和春節即將到來,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農村地區,都需要重點關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轉化醫學國家重大基礎設施(上海)陳賽娟團隊和上海市公共衛生臨牀中心範小紅團隊聯合攻關,在Frontiers of Medicine發表研究論文《初步分析我國2022年秋冬新冠疫情中奧密克戎亞型多樣性與流行病學特徵》。研究人員初步判斷,此輪奧密克戎疫情感染人數於2023年元旦前後在北京、廣州、上海、重慶等城市接近尾聲。

基於對重慶市主城區和郊區數據的數學模擬分析,研究團隊認爲,疫情峯值在郊區有所延後,且其感染峯值將在春運期間因疫情擴散加速而顯著增強。對於四川、陝西、甘肅、青海等省,估計在農村和中小城鎮地區的感染峯值將於2023年1月中下旬出現。

奧密克戎(英文名Omicron; Pango命名系統編號:B.1.1.159)是當前世界衛生組織指定的值得密切關注的新冠病毒變異株。相對於新冠病毒的早期變異株(如阿爾法、貝塔、伽馬、德爾塔),奧密克戎的感染能力、免疫逃逸能力顯著增強,但是其侵襲肺部引發重症的毒性能力則顯著減弱。隨着疫情演變帶來的病毒傳播途徑的變化,多個奧密克戎亞型在國內同時傳播。 

陳賽娟團隊和範小紅團隊聯合攻關旨在評估調整疫情防護措施之後奧密克戎毒株在境內的傳播模式、有症狀感染者中重症患者可能比例以及此波疫情在大城市和中西部農村的走勢。研究人員分析了當前境內流行的奧密克戎亞型種類,重症危重症患者在感染者及住院患者中的比例,並用數學建模對疫情走向進行模擬預測。陳賽娟院士說:“我們對上海地區今年秋冬季的感染者隨機抽樣研究,進行了新冠病毒基因組測序與分子流行病學分析;持續監測國內流行的新冠病毒種類,同時評估每個變異株的感染力和致病力,判斷疫情發展情況。”

通過對2022年秋冬期間上海市公共衛生臨牀中心收治患者中隨機抽取的數百例樣本進行基因組測序,研究團隊獲得369個高質量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這些病毒基因組共包含30個奧密克戎亞型毒株,其中355個(95.95%)基因組序列集中在5個奧密克戎亞系,主要毒株包括已報道在北京和廣州等地流行的BF.7和BA.5.2和近期歐美地區出現的BQ.1和XBB。

據瞭解, 結合感染者的旅行史和感染接觸史,研究人員證明有北京或廣州疫情接觸史者分別主要攜帶BF.7和BA.5.2亞株;從海外入境上海的感染者主要攜帶BQ.1和XBB;而上海本地感染者中除了BA.5.2以外,還有多個奧密克戎亞株相對佔比較高。這些結果中尚未發現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

研究指出,國內農村和中小城鎮地區醫療資源相對匱乏,且有大量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人羣;春運期間城市和農村人口流動將極大影響疫情走向。研究團隊認爲,當前急需爲奧密克戎疫情向農村地區擴散啓動應急計劃,將更多醫療資源配置到農村基層,做好有效藥物和新型疫苗的應急使用許可,做好抗新冠病毒特異藥物及輔助性藥物、療效確切的中藥的生產儲備、分配和臨牀合理使用;實施分類、分層治療,加強中小城鎮重症救治能力;繼續精準用好非藥物性公共衛生措施(在室內空間佩戴N95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公共交通工具適當增加班次以避免人羣過於擁擠等),努力削減疫情峯值,緩解醫療系統和醫務人員的沉重壓力。

研究團隊同時提出,要繼續做好高危人羣全程免疫接種,啓動高風險人羣的第四針免疫加強針接種;加強個人家庭防控知識技能普及,做好健康宣傳和風險溝通,保護民衆特別是困難羣體的生命健康,確保中國平穩走出疫情,促進社會經濟有序恢復發展。

關於“白肺”,李蘭娟最新研判!

新冠病毒引發肺炎如何治療?疫苗接種是否依然有效?針對人民羣衆普遍關心的問題,2022年12月30日,國家衛健委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專家李蘭娟作出回應。

專家認爲,總體上看,我國目前感染者還是以輕症和無症狀病例爲主,輕症病例肺部影像正常,臨牀上發熱、乏力、全身痠痛,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狀爲主,部分患者伴有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大部分人3至5天內體溫逐漸恢復正常,只有極少數患者持續高熱不退,症狀比較明顯,發展成肺炎甚至“白肺”。

“一般肺部影像中白色的區域面積達到70%至80%,我們臨牀上才稱之爲‘白肺’。出現‘白肺’的患者多爲重症患者,奧密克戎感染所致的‘白肺’佔比很低。”李蘭娟表示,目前,對重症、危重症提倡用“四抗二平衡”治療,即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癥、抗繼發感染,注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和微生態平衡。

李蘭娟強調,目前很多網上的傳言需要澄清。比如新冠疫苗無效,這是錯誤的。雖然疫苗接種後仍有被感染的幾率,但已經有大量的臨牀證據說明新冠疫苗可顯著降低感染後的重症率、病死率,疫苗是我們戰勝疫情非常重要的武器。還有人認爲,針對新冠已經不需要採取防控措施,這也是錯誤的。作爲乙類傳染病,我們既要避免自己被感染,也要防止傳給別人,在疫情流行期間,還是需要做到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等基本措施。

“一旦被新冠病毒感染,要早期及時進行抗病毒治療,以減少向重症發展。如果持續高熱、呼吸急促,要及時就醫。家中最好自備血氧監測儀,監測數值低於93的,哪怕症狀不明顯,也要及時就醫檢查。”李蘭娟說。

50個!國家藥監局最新批准→

2022年12月30日,經國家藥監局審查,批准安徽深藍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產品。截至目前,國家藥監局已批准50個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產品。

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將加強相關產品上市後監管,保護患者用械安全。

新冠是否攻擊生殖系統?解答來了

很多新冠病毒感染者轉陰後仍一直咳嗽,也有網民反映,感染後出現月經紊亂、子宮異常出血等情況。轉陰後仍然咳嗽的原因是什麼,該如何緩解?新冠病毒是否攻擊人體生殖系統?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權威專家作出回應。

“近期,大多數感染者表現爲發熱、咽痛、咳嗽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很多人轉陰後咳嗽仍會遷延較長時間。我們一般認爲,超過三週以上的就是亞急性咳嗽,其中,最常見的是感染後咳嗽。”中日友好醫院呼吸中心副主任林江濤說。

林江濤介紹,感染後咳嗽的成因,是上呼吸道感染時造成支氣管黏膜的損傷或感覺神經裸露,從而對外界各種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因此,氣溫的降低、吸菸的煙霧、廚房油煙等物理和化學性刺激都有可能引起劇烈咳嗽。

“轉陰後的咳嗽敏感性增高並不是感染,這個時候既不需要抗病毒,也不需要抗菌藥物治療,可以自行恢復。”林江濤說,感染後咳嗽的患者要避免各種對呼吸道的刺激性因素,如果症狀重,影響到工作、學習和休息,可以到醫院就診,醫生一般會對症採用止咳藥物進行治療,一些中成藥的效果也非常理想。

“從中醫角度講,感染者轉陰後處於外邪將盡未盡的狀態,這時會出現一些肺的生理功能異常,從而導致咳嗽。”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祝勇介紹,可以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採取清肺或者潤肺的治療方法,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有網民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月經紊亂、子宮異常出血等情況,懷疑新冠病毒攻擊人體生殖系統。對此,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楊欣表示,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感染新冠病毒對生殖系統有影響。

“月經的調控,受大腦皮層、下丘腦和垂體、卵巢功能等影響,是一個嚴密的生殖內分泌軸。壓力大、身體不適等衆多外界影響都可能對月經產生影響。因此,感染者出現月經異常並不能表明是新冠病毒直接對生殖系統的作用。”楊欣說。

張文宏:我已感染過……

2022年12月29日,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的工作日程,也是近期上海救治專家們繁忙狀態的縮影。當天傍晚,在工作間隙,張文宏醫生接受了人民日報大江東工作室的專訪。

上海目前感染人數是千萬級別的

記者:請介紹一下上海這波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特徵和近期患者的救治情況。

張文宏:上海從2022年12月22日開始到達感染峯值狀態,按照估算,目前感染人數是千萬級別的。假設上海1000萬感染者中0.5%需要住院,就意味着近期數週內有5萬人需要住院,各大醫院無一例外要收治上幾千人,其中特別危重的還需要做呼吸支持。所以,雖然重症在感染人羣中比例低,但基數大了,絕對人數還是多的,這就是這波奧密克戎感染的特徵——我們面臨着所有國家在疫情開放之初都經歷過的嚴峻挑戰。

目前,上海正在全力提高重症病人的救治能力,從基層衛生機構到三級醫院,所有醫生護士都投入到針對奧密克戎的全面戰鬥。一是提升基層社區的救治能力,包括增加救治點位、培訓醫務人員,提供氧療、抗病毒藥物,制定規範診療手冊,要讓更多病人在發病的“黃金72小時”內得到有效治療,讓重症病人儘快通過分級診療體系轉診上級醫院。二是二三級醫院擴充病牀數,優化收治流程,讓急診的重症病人儘量在24小時內能夠收治,完成所有新冠搶救流程。我所在的華山醫院,除了感染科在各個院區的幾百張牀位外,今天又拿出了一些其他科室兩層樓面的牀位,作爲醫院集中收治的公共平臺。

讓脆弱人羣在“黃金72小時”內得到及時救治

記者:同之前相比,這一波疫情的應對和救治有什麼特點?醫生們是否有了更新的藥物或治療手段?

張文宏:經過這三年,我們形成了很多救治的規範流程。通過對此前死亡和重症病例的研究分析,我們發現疫苗接種可以有效降低重症率與死亡率。通過多方宣傳大力推進,很多人完成了全程疫苗接種。我們在抗病毒藥物、呼吸支持、ICU病房和設備等方面,也做了一定的準備。

在治療流程上,根據重症新冠的特徵,及早使用氧療糾正缺氧,使用激素改善炎症以及早期的抗凝治療等。一般而言,重症救治的高峯,將緊跟着感染高峯很快到來,應對的武器就是以最大的努力與不眠不休的精神,佈局醫療資源,從基層醫院到三級醫院,以最快的速度抓住72小時“黃金時間”的救治,無論是社區內的早期基層醫療救治還是重症病人的急診救治,都要力爭做到更快更早,才能和死神搶奪時間、搶奪生命,奮力降低重症率、死亡率。

記者: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的脆弱人羣是這波感染中最讓人牽掛的羣體。老齡化程度很高的上海,對脆弱人羣的保護和救治上做了哪些準備?

張文宏:上海養老院住了8.8萬老人,護理院住了2.2萬人,還有七八十萬居家的有着各種基礎疾病的高齡老人,以及500多萬60歲以上老年人。上海對此做了全面排摸。

除了推廣接種疫苗,早先我們的想法是儘量保護住老人和脆弱羣體不在這波流行中被感染,所以對養老院實行封閉管理,建議老人居家、少出門,不要出來跳廣場舞、搓麻將,壓低重點人羣感染峯線,延緩他們的感染時間。但在迅猛如海嘯般的奧密克戎傳播中,老人感染率還是比較高的,重症患者也在增加。目前正進入大決戰的關鍵時期,上海在努力把醫療資源送到老人們身邊,讓脆弱人羣在“黃金72小時”內得到及時救治。上海各區都在組織將醫療力量下達到護理院、養老院,市級專家組也分區域與基層對接,加強會診、查房、培訓。

這一次,是我們與奧密克戎之間的全面力量對決。沒有討巧的機會,不是三甲醫院多開幾個重症病房就能解決救治的,而是從基層到中樞都要有效動員,每個家庭也要懂得怎麼維護好脆弱人羣、什麼情況要到醫院就診;每家社區衛生中心也都能儘可能擴大救治力量……

奮力守住脆弱人羣感染這個關口,這次的大流行關,我們才能咬牙邁過去。

“感染過,我的症狀很輕”

記者:有人說,這波感染的主力毒株BA.5或BF.7更“毒”,有道理嗎?

張文宏:目前的主力毒株都是國外廣泛流行過的,有學者做過毒力比較,BA.5、BF.7的重症率、死亡率與第一代奧密克戎很接近。很多人感染後感覺發燒、肌肉痠痛等症狀比較嚴重,還起了很炫的名稱,像“刀片株”“乾飯株”等,但這樣的人羣仍然屬於輕症。重症在醫學上有清晰的界定:呼吸困難、氧飽和度低於93%;做CT檢測肺部有較廣泛的浸潤,出現大面積的陰影甚至白肺。如果吸氧也沒用,還需要氣管切開、機械通氣,就是危重症了。我們對病毒基因組開展持續監測,現在並沒有發現新的特殊毒株,上海目前主要是BA.5、BF.7,它們引起重症的比例是明確的。

記者:您感染過奧密克戎嗎?症狀嚴重嗎?

張文宏:感染過,我的症狀很輕。第一天居家休息,開了六七個網絡會議;第二天就到陽性病區查房了。周邊沒有人覺得我感染過,因爲每天都在病房裏,都在工作。我打過第四針,我自己的經歷也讓我更支持疫苗接種。

記者:從疫情初起至今,您一直很強調加強營養,尤其是蛋白質攝入的重要性。爲什麼在呼吸系統疾病救治中要如此重視營養問題?

張文宏:在參加疫情救治和查房時,見過不少病例。2020年時,不少境外輸入病例往往是因爲路上輾轉轉機,三餐不給,營養缺乏,感染後病情很快加重。今年4-6月上海疫情期間,很多老人因爲突然離開養老院等熟悉環境,去了方艙或隔離酒店,加上肺部感染、基礎疾病變化等,營養攝入受影響,抵抗力大幅度下降,症狀突然加重。

這次,我們也發現,因爲急診醫療資源緊張,在急診滯留的患者很難保證充分的營養供給,兩三天一過,營養跟不上,也會出現重症進展加快問題,這時再用上救治手段也未必起到效果。而營養質量好,免疫力水平好,病人可能就會扛過去。

營養是救治新冠感染的基礎。有營養纔有抵抗力,營養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希望這段時間,所有感染者或居家觀察的老人,一定要特別注重增加營養,蔬菜、碳水等多樣、均衡攝入,優質蛋白的攝入更是重中之重。

奧密克戎“會咬人”

記者:2022年初,您說研究了奧密克戎感染者的醫學影像,不是“大號流感”,認爲這種變異株“會咬人”。您從影像上看到了什麼?現在看,它主要“咬”在哪裏?

張文宏:當時不少人認爲奧密克戎只侵犯上呼吸道,毒力下降。與德爾塔株相比,奧密克戎毒力確實是明顯下降了。2022年初,上海承擔了國際航班主要入境地功能,輸入性病例不斷。我看片子看到,奧密克戎整體上的重症發生率在下降,但是在脆弱人羣中還是有肺炎表現,臨牀的實際情況告訴我們,絕不能說奧密克戎對所有人都不會有危險,都不會侵犯肺部。

流感已在世界上流行100多年,我們也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新冠是新病毒,感染面廣了,風險就會被迅速放大。最近,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奧密克戎確實“會咬人”,脆弱人羣會出現肺炎症狀,有些人甚至需要插管。奧密克戎重症率不高,但要說它全是上呼吸道症狀,“不咬人”,也是錯誤的。中國的感染者基數這麼龐大,哪怕它只“咬”幾口,可咬的全是老人、脆弱人羣,也會讓我們心中很痛很焦灼。

我們現在處在開放後特別迅猛的奧密克戎第一波衝擊階段,特別艱難。必須集聚全社會力量、擴充醫療。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北京青年報、央視新聞、中新網、新華社等

責編:林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