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近千位“陽康”的數據樣本:86%的感染者會發燒,同住者全部感染的概率最高)

近期,多地感染者數量快速增加。第一財經於12月15日發佈問卷調查《請分享您的新冠感染經歷,這將幫助到更多的人!》,截至12月20日,共收到有效樣本近千份。不論您現在處於什麼狀態,是還未“陽過”的幸運兒還是正在經歷由“陽”轉“陰”的難關中,這份來自近千位“陽康”人士的經驗分享或許會對您和您的家人有所幫助。(受限於樣本量、問卷需線上參與、個人體感差異和自測準確性等,兒童和老人、未經抗原測驗的無症狀感染者等參與比重偏低,相關數據僅供參考。)

我們根據參與調研的新冠陽性感染者給出的真實分享結果,得到以下觀察:

一、近86%的感染者會發燒

二、發燒持續2天的感染者最多

三、近半數感染者認爲第二天是最難熬的

四、喝水、睡覺是幫助康復最有效的方法

五、近四分之三的用戶對感染坦然接受,甚至感到放鬆和安心

六、病程10天以上的感染者中青年佔比更高

七、老年人發燒比例低,但出現嗅覺和味覺障礙比例較高

八、廣東感染者轉陰更快,轉陰後身體狀態更好

九、同住者100%感染的概率最高

十、基礎疾病對老年人轉陰後身體狀態有一定影響

一、參與調研者的基本情況

參與調研的感染者年齡、性別分佈

參與本次調研的感染者中,近41%是30-40歲這一年齡段人羣,20-30歲人羣佔比25%,40-50歲佔比20%。

性別分佈上,男性佔比48.3%,女性佔比51.7%。

參與調研的感染者在感染前的基本情況

參與此次調研的感染者中,超66%接種過3針疫苗。這個比例稍高於截至今年11月11日全國完成加強免疫接種人口比例。(截至2022年11月11日,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疫苗34.4億劑次,完成加強免疫接種8.09億人,佔比總人口約56%。)

另外,根據結果統計,參與調研的感染者中,變“陽”之前,約94%的人沒有基礎疾病。

二、參與調研的感染者給出的症狀提醒

症狀表現(近86%的感染者會發燒)

此次調研顯示,變“陽”後,發燒、喉嚨疼、咳嗽、乏力、全身疼痛是主要症狀,感染後出現概率均超過50%。其中發燒最高,達到了85.47%,也就是絕大多數感染者會經歷發燒的過程。除了以下列出的症狀外,還有部分感染者出現耳廓疼、眼睛發紅、肋骨兩側疼痛、心慌等症狀。自述出現較重症狀“呼吸困難”的感染者則達到了9.41%,近10%。

發燒持續2天的感染者最多

在發燒人羣中,大多數人發燒天數在1-3天,其中發燒2天的人最多,超過了1/3。3天以上的有近6.8%。

在發燒人羣中,近半數測得最高體溫在38-39攝氏度。而不發燒的感染者佔比也達到近10%,他們的症狀更多表現在咽喉痛和咳嗽

近半數感染者認爲第二天是最難熬的

超88%的感染者認爲最難熬的是前三天,其中認爲第二天最難熬的佔比高達42.5%。而在所有症狀中,全身疼痛和發燒幾乎並列第一,成爲最難熬的症狀,兩者分別佔近30%,這也是同時具備鎮痛和退燒療效的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成爲了最多患者選擇的必備藥品原因。排名難熬第三的是喉嚨疼,也高達15.92%。還有感染者留言表示,頭疼和鼻塞是最難熬的症狀。

除此以外,有近2.5%感染者表示,自己是輕症狀和無症狀,整個感染過程沒什麼太大感覺。

三、參與調研的感染者給出的康復建議

喝水、睡覺是幫助康復最有效的方法

感染者分享最有用的康復方法中,排名前五的分別是多喝水、睡覺、保持良好心態、多休息、喫藥。

還有針對康復的其他分享,比如:

  • 熱水泡腳,一天兩次
  • 放鬆心態,儘量休息好,第一天開始補充維生素C,蒸橙子放點鹽,可以緩解喉嚨疼和咳嗽
  • 多喝水,可以放點蜂蜜。對了,冰糖大蒜水雖然很黑暗,但是真的止咳!喝了幾次效果很明顯!
  • 高燒時喫藥,毛巾擦拭臉部、脖子、腋下物理降溫;非高燒時多喝水,注意補充電解質
  • 熱敷用的鹽包,抵抗身上痠痛和頸椎不舒服。鹽水漱口,喫飯時沾蒜汁,羅漢果川貝梨水
  • 飲食推薦喫熱食,補充維生素C

    飲食推薦中排名前五的是水果、雞蛋、水、牛奶、粥。在水果中,維生素C含量高,或者含有潤肺止咳功效的橙子、檸檬、蘋果、獼猴桃、雪梨是被推薦次數最多的。還有很多參與調研的感染者表示,喫熱食比如熱粥、湯麪,可以幫助排汗降溫。

    用藥推薦鎮痛退熱是主要目的

    在感染者的分享中,主要用藥有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泰諾、連花清瘟膠囊,對應之前“發燒和疼痛”的主述症狀。

    還有一些分享者提供了比較詳細的康復方式:

    比如:

  • 對症用藥,咽痛喫潤喉糖,眼睛乾澀用舒緩性眼藥水,高燒不退再考慮退燒藥,我沒有等到必須用退燒藥的時候就已經不再發燒了
  • 退燒藥,複方鮮竹瀝液,止咳橘紅丸
  • 洛索洛芬鈉片!第一天渾身劇痛,就像有螞蟻在啃我的骨頭,躺臥難安,睜眼到天亮。一片藥下去安睡一上午
  • 快克(發熱時用),魚腥草合劑(退燒後用)
  • 第一天喫了小柴胡顆粒,風寒感冒顆粒和克感敏顆粒各一袋,燒退了就一直喝熱水,沒喫其他藥物,第四天喉嚨痛喫了一袋連花清瘟顆粒,咽痛緩解不少
  • 布洛芬退燒止痛很有效,還有複方甘草片幫助緩解喉嚨瘙癢感覺
  • 四、感染者後的心理狀態

    近四分之三的用戶對感染坦然接受,甚至感到放鬆和安心

    高達48.53%的感染者,在得知感染後處於放鬆和安心的狀態,可見感染前大多數人對於感染的可能性已經有了較強的預見並做好了較充分的心理準備,對感染可以坦然接受,另有26.18%感染者表示麻木無感。恐懼焦慮的佔比僅爲13.38%。

    以下是一些感染者得知自己變陽後的心情表述:

  • 當感冒一樣治療
  • 相信國家的研判,所以不擔心,得了就坦然面對
  • 儘管身體一直很好,但還是被家人傳染,覺得自己不是無敵金剛,有點失望
  • 擔心密接者,有心理負擔
  • 跟普通發燒一樣有點兒煩躁
  • 希望早點扛過去
  • 感覺早晚都會陽,家裏只有我陰的時候覺得我抵抗力蠻好的。後來陽了覺得“終於還是來了”開始恐懼焦慮,隨後接受現實放鬆
  • 有點驚訝,感覺自己還是蠻小心的,哈哈
  • 無所謂,最近兩天接觸的家人朋友打圈電話,一問都沒事,就沒有心理負擔了
  • 一開始無感,後來心慌,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影響心臟
  • 既來之則安之,平常心看待
  • 沒想到這麼快,有一點緊張因爲是獨居
  • 比較開心,以後有免疫力了
  • 因爲提前瞭解過相關的信息,所以沒有害怕,但也沒放鬆
  • 心裏狀態沒有變化,就是第一天頭疼的厲害。
  • 沒想到這麼快到自己身上
  • 孕期有擔心高燒
  • 當天計劃要做的事做不了,急忙找人處理
  • 反正該來的總會來,心態放好就可以健康度過
  • 焦慮,擔心,希望儘早退燒
  • 不緊張焦慮,比較平靜,有好幾個朋友已經感染了
  • 其他都還好,當沒有嗅覺的時候有點焦慮
  • 感染最擔心傳染給家人

    近50%的感染者最擔心傳染給家人,超25%的感染者擔心有後遺症。除此以外,還有一些未成年人表示擔心影響自己學習進度、考試等,一些丈夫們留言說到擔心自己懷孕的妻子和未出世的寶寶,學生和打工人則表示擔心自己能否順利回家。當然,還有一部分人表示完全不擔心。

    康復後的心情

    近80%的感染者在康復後表示感到開心、放鬆、安心,畢竟三年的擔心在此次感染後暫時得到了緩解。但是,不少康復後的感染者會留言說擔心二次感染、有焦慮感,還有些說自己雖然不陽了,但還要照顧家人,擔心家人的健康狀態。

    五、不同年齡感染者的交叉對比

    通過不同年齡人羣的交叉分析我們發現,病程天數、感染源、感染症狀、後遺症等在不同年齡段下的分佈都有一些潛在特徵。但受限於樣本數量,兒童和老人感染者參與比重偏低,相關數據僅供參考。

    三分之一感染者表示不知道自己在哪裏被感染

    針對“你是在哪裏感染的病毒?”這一問題,有33%的感染者表示自己不知道是在哪裏感染上的。而在這部分人羣中,相對於有固定去處的學生和打工人,更多60歲以上人羣對自己感染來源無法確定。

    在已知感染源中,公司和學校是病毒交叉傳染最嚴重的兩個地方。

    病程10天以上的感染者中青年佔比更高

    在各年齡段中,病程3-7天的佔比均爲最高。分年齡看,20歲以下的年輕人病程最短,近40%在3天內。病程10天以上的30至40歲中年人羣,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年齡段。

    老年人發燒比例低,但出現嗅覺和味覺障礙比例較高

    在咽喉痛、咳嗽、乏力等症狀表現上,各年齡層比例分佈無明顯差異,不過在嗅覺和味覺障礙的症狀表現上,30-40歲人羣出現這一症狀比例高達33%,60歲以上人羣出現這一症狀比例也高達30%,在所有年齡段中僅次於30-40歲人羣。

    中青年人高燒佔比更高

    在發燒症狀中,60歲以上人羣出現發燒症狀的比例是在所有年齡段中最低的,但老年人發燒3天的比例較高,年輕人更多發燒在1-2天。在溫度表現上,20歲以下的年輕人燒到40度以上的佔比略高於其他年齡段人羣,50歲以上人羣中,超31%最高發燒溫度則在37-38度。

    中年人自述恢復更慢

    另外,根據調研結果分析,轉陰後,中年人狀態異常比例較高,這可能和中年人需要照料家庭的同時還要兼顧工作,沒有足夠的休養時間有一些關係。

    六、不同地域感染者的交叉對比

    南北毒株是否有差異

    調研結果顯示,從感染症狀來看,北京、上海出現發燒症狀比例更高,廣東感染人羣出現喉嚨痛症狀比例更高,其他症狀表現上三個地區無明顯差異。總的來說,三個地區感染者主要症狀表現都在發燒、咳嗽、乏力、喉嚨痛、全身疼痛,且發燒情況下,參與調查的感染者所提供的最高測量溫度都在38-39度區間。

    廣東感染者轉陰更快,轉陰後身體狀態更好

    從病程長度上看,北京多數感染者由陽轉陰在3-7天和7-10天,上海和廣東的感染者多數在3-7天。此外,廣東有30%的感染者病程在1-3天,這一比例明顯高於上海和北京

    從轉陰後身體狀態來看,北京超25%的人存在身體異常感覺,上海、廣東近15%的人存在身體異常。從轉陰後無異常來看,廣東地區感染者身體狀態更好。

    北京感染者提前備藥比例更高,上海感染者低

    北京感染者超80%的人在感染前有提前備藥,這一比例超過廣東和上海。從用藥熱度來說,布洛芬穩居第一,而乙酰氨基酚、泰諾、連花清溫膠囊、散利痛、芬必得等藥物也是常用藥物。

    七、不同性別感染者的交叉對比

    根據不完全統計結果,通過性別交叉分析我們發現,在病程天數、感染症狀、身體狀態等方面,男女之間的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女性病程更長,咳嗽佔比更高

    觀察數據發現,病程7到10天、10天以上的女性感染者比例高於男性。而女性感染時間也整體長於男性、感染後女性比男性更多出現發燒、咳嗽、嗅覺和味覺障礙等症狀,且發燒39-40攝氏度及40攝氏度以上的比例女性高於男性。自述轉陰後身體狀態中,女性轉陰後身體異常比例更高,也表明女性的身體狀態恢復較慢。這些應該和女性的自身免疫力有一定關係,還有哺乳期女性和經期女性的特殊身體狀態等。

    八、其他一些可參考的分析結果

    感染時間分佈

    結合政策發佈時間,以上海爲例觀察感染時間。2022年12月5日起,上海軌道交通取消72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查驗;12月7日,防疫“新十條”出臺,包括“不再開展落地檢”等疫情防控措施;12月13日起上海軌道交通所有車站不再查驗覈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不再要求掃“場所碼”。

    我們根據政策發佈時間,分別設定了12月5日、12月13日爲兩個時間節點,對參與調研的感染者做了一個條件篩選,可以看到參與調研的上海感染者中,感染時間在12月5日之前的佔比約8%,在12月5日到12月12日期間佔比約31%,有56%是在12月13日到12月20日期間感染上的。

    同住者100%感染概率最高

    在被調研者有同住者的情況下,同住者100%感染的比例是49.5%,同住者70%-80%感染的比例約爲16.1%,同住者有一半感染的比例約21.29%, 同住者零感染的比例接近19%,均低於同住者100%感染的概率。

    再觀察同住者感染率和同住者數量關係,發現在只有一位同住者的情形下,有70%的同住者感染。而隨着同住者數量從1位到5位及以上的增加,所有同住者均感染的概率有所下降,但依舊高於部分同住者感染的概率。比如在有5位同住者的調研結果中,5位同住者均感染的佔比在46.1%,高於1-4位同住者的感染率。

    接種過4針疫苗的感染者發燒概率明顯低

    交叉對比接種疫苗情況和感染症狀,接種過4針疫苗的感染者中,發燒比例僅57.14%,明顯低於整體86%的發燒比例。

    基礎疾病對老年人轉陰後身體狀態有一定影響

    根據統計結果,我們還發現,有基礎疾病對轉陰後身體狀態的恢復有一定影響,尤其體現在老年人身上。

    我們篩選了有/無基礎疾病的60歲以上老人的統計結果,在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中,2/5在轉陰後有身體異常。而沒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轉陰後身體狀態基本沒有異常。此結果雖然受限於樣本數量,但較大的差異對比也能說明,基礎疾病對轉陰後身體狀態有一定影響。

    寫在最後

    從12月15日問卷發佈以來,截至發稿前夕,我們共收取了近千位新冠感染者分享的親身經歷。因爲歷時較短,且大多數人還在感染階段,所以受限於樣本量、問卷需線上參與、個人體感差異和自測準確性等,兒童和老人、未經抗原測驗的無症狀感染者等參與比重偏低,相關數據僅供參考。

    近日,海南、浙江、四川等多地通過問卷調查公佈了當地新冠感染數據,一些地方陽性感染率在60%以上。有些地方仍處於不斷上升期,預計1月初達到感染高峯。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表示,春節期間的感染率可能達到80%,希望大家減少年終聚餐,減少100人以上的聚集。

    所以我們希望這份來自近千位“陽康”的真實分享,不管是“飲食可以多喫熱食和富含VC的水果”、“一天泡腳兩次”等主觀康復建議,還是“感染後30-40歲羣體和老年人更容易出現嗅覺和味覺障礙”、“接種過4針疫苗的感染者發燒概率明顯低”等有客觀數據支撐的觀察結果,都能幫助還在感染中的大家既理性又從容的度過新冠感染,讓還未“陽”的“幸運兒們”在疫情高峯下,從心理建設到抗疫儲備,都能參考到有價值的信息。

    最後,我們引用專家指引,希望大家在新冠感染恢復期,在個人防護、日常生活起居、日常活動鍛鍊、返崗工作等方面應本着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逐步恢復如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