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樊巍 楊沙沙】航天長峯一線工人三班倒,開足馬力保生產保供應,許多工人將牀鋪就設置在生產車間內。當前,國內多地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增加,用於ICU(重症加強護理病房)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關鍵醫療設備呼吸機的需求大幅升溫。航天長峯是國內最早從事呼吸機研製生產的中央企業之一,包括航天長峯在內的國內呼吸機廠商,當下紛紛開足馬力,全力以赴提高產能,幫助防疫抗疫。《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走進航天長峯的工廠,近距離看呼吸機企業如何保障生產。

“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誤”

“最緊張的生產裝配階段,我們忙得連打熱水喝的時間都沒有”“手上的膠布纏了一圈又一圈,各類標籤、文檔點數工作量巨大。但一想到醫院迫切的需求,我們就覺得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誤,”走進航天長峯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的工廠,《環球時報》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幅滿負荷生產的景象:許多工人將牀鋪就設置在生產車間內,全體一線工人駐場保生產。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在去年12月26日發佈的《關於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到,要加大醫療資源建設投入。其中包括重點做好住院牀位和重症牀位準備,配足配齊高流量呼吸治療儀、呼吸機、ECMO(體外膜肺氧合)等重症救治設備,改善氧氣供應條件。

《環球時報》記者在梳理中國政府採購網的信息時發現,近期,廣東、四川、雲南、寧夏等多省市都發布重症醫療資源擴容急需設備採購項目的公告,其中各種呼吸機都是採購的重點設備。資料顯示,中高端有創呼吸機市場終端價格每臺一般在40萬元以上,中端有創呼吸機價格每臺一般在20萬—40萬元,低端有創呼吸機一般在20萬元以下。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患者肺部如果遭到病毒攻擊後,會導致功能受損,產生大量黏液,有些患者無法通過自主呼吸獲取氧氣。對這類患者救治時,通常會根據病情采取氧療、無創機械通氣、有創機械通氣和挽救治療等幾種不同治療手段。其中,有創呼吸機在醫療器械中級別更高。對一些患者而言,呼吸機雖不能殺死病毒,但可以“續命”,可以爲臨牀治療、消滅病毒爭取寶貴時間。

保供不只是需要生產能力

不同於其他一些醫療設備,呼吸類設備種類多,臨牀使用時對於醫護人員專業技能要求較高。因此,對於呼吸機廠商而言,除了要有充沛的生產能力,還需要有專業的保障團隊來保供應、保安裝,以最快速度完成呼吸機設備送貨、安裝、調試及臨牀使用培訓工作。

“不少醫院因不太瞭解設備功能特性,一個電話打來只火燒眉毛地提出一句‘需要呼吸機’的需求”,航天長峯醫療市場部部長王姝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面對這種情況,航天長峯市場部門專門組建專業團隊主動溝通、精細化服務,在確定對方詳細需求後,精準制定差異化解決方案,提供不同型號設備。王姝介紹稱,該部門的產品經理們早早就將工作“根據地”全部轉移至各大醫院救治一線,直奔現場開展面對面溝通、培訓。與此同時,客服團隊也兵分兩路,一部分人馬直接進駐醫院科室病房,爲一線醫生護士開展安裝培訓。另一路人馬三班倒,24小時接聽各方電話諮詢。

除了服務國內一線城市、各大三甲醫院臨牀需求外,如何將呼吸類醫療設備投向醫療資源更爲緊缺的廣大非一線城市和地區也是新階段疫情防控工作的重點。

對此,航天長峯醫療分公司總經理侯雲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航天長峯已積極推進醫療裝備智能化、操作簡易化,儘可能降低臨牀使用門檻。“我們的呼吸機設備目前已進駐陝、甘、寧、青、新等地的偏遠地縣級醫院,臨牀使用效果好。後續,我們將持續加大縣級基層醫院的售後服務和市場人員投入,增加一線醫務人員對設備的使用操作培訓和臨牀使用經驗交流”。

產業鏈與技術突破

2020年全球疫情初起之時,中國的呼吸機生產企業曾展示出強大的生產能力。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許科敏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介紹稱,我國有創呼吸機生產企業共有21家,其中8家的主要產品(周產能約2200臺)取得歐盟強制性CE認證,約佔全球產能1/5。

但許科敏同時表示,一臺呼吸機有上千個零部件,主要的零部件供應商不僅有國內的,也有一些在國外的,包括歐洲地區。在疫情影響下想要短期內大規模增產並非易事,全部滿足所有需求也是不現實的。

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在2020年之後,國內呼吸機主要生產企業面對全球產業鏈的困境,開始着手重整供應鏈,從國內市場尋找替代供應商,並改進生產技術,努力實現呼吸機的國產化與本土化,以滿足國內和全球抗疫需要。

侯雲龍表示,航天長峯近年來重點以高端呼吸機自主研發製造爲突破點,目前已經突破“卡脖子”技術,並打破進口呼吸機的壟斷,推動實現高端呼吸機國產化。

2020年後,航天長峯針對重症治療呼吸機進行國產化集智攻關,短時間內就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取得國產危重症呼吸機Athena8500註冊證,發揮國家隊醫療裝備物資保障的重要作用。今年年初,該公司也按計劃取得了一款有創呼吸機和一款無創呼吸機的註冊證書,初步完成呼吸機產品線的佈局。 

通信專家項立剛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疫情前,呼吸機生產不是一個大產業,市場需求也不大。疫情暴發後,呼吸機等醫療產品需求量增加,中企正在盡全力保供。3年來,中企在醫療產品的硬件、軟件等方面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中企低成本、大規模生產的能力也是全球最強的,“只要市場有需求,中國企業一定能突破技術壁壘”。此外,項立剛也表示,中國完整的產業鏈和巨大的市場,也給全世界提供了更具有性價比的醫療產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