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

2023年首個交易日,A股喜迎開門紅,逾4000只個股上漲,爲“春季躁動行情”開局打下有利基礎。

從各家公募預期情況來看,2023年的春季躁動行情與宏觀經濟復甦、上市公司盈利改善等因素有密切關係。2023年權益市場將是從底部走向慢牛的修復過程,樂觀預期者甚至對2023年全A歸母淨利潤增速給出了兩位數預估。並且,從過往歷史看,偏股型基金收益率從來沒有連續兩年爲負,從股債比等指標來觀察,當前投資權益資產,是一個高勝率的交易策略。

在市場風格預判上,公募表示2023年市場風格會出現“先價值、後景氣”轉變,“大安全”(如軍工、信創、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概念等)和“穩增長擴大內需”(如醫藥、消費、地產鏈、基建鏈),是新年重點佈局的兩大主線。

A股公司歸母盈利增速會明顯改善

“2023年春季行情值得期待。”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1月3日盤後直言,臨近春節市場期待春季攻勢,現在很多優質股票估值較低、股價較低,逢低佈局優質股票或者優質基金之後,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市場回暖。

“A股2023年春季躁動行情可期,一是內部防疫舉措持續優化,經濟迴歸穩定平衡;二是外部美聯儲加息節奏放緩。”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指出,2023年全部A股和創業板指的歸母盈利增速會改善,尤其是二季度以後。根據李湛預計,2023年全A的盈利增速會達到4.9%,好於2022年的2.2%。其中,全A剔除金融板塊的增速有望達到5.7%,同樣好於2022年的3.3%;創業板的盈利增速將達到15.5%,比2022年的8.3%出現明顯改善。

中加基金在最新發布的2023年權益策略觀點中也指出,目前經濟基本面仍未出現本質變化,經濟仍處於弱復甦中,總量轉好持續性有待驗證,政府一系列動作使復工復產和穩增長政策預期有很大提升,以季度視角看,市場對經濟企穩回升的預期增加。“結合經濟基本面邊際轉好因素看,預計2023年全A歸母淨利潤同增10%左右。從節奏上看,到2023年下半年,目前壓制企業盈利的一些因素將消退,2023年三季報之後全A盈利或有望觸底回升。”

諾亞公募微笑基金表示,2023年隨着經濟活動逐步修復,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隨之修復。從Wind數據來看,Wind全A的一致預期利潤增速將由2022年三季報的1%上升到2023年的20%,上證指數的一致預期利潤增速由2022年三季報的3%上升到2023年的13%。

在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來看,2023年中游製造以及下游消費品淨利潤增速會整體修復。從盈利增速絕對水平來看,社會服務、農林牧漁、電力設備預計增速均在50%,汽車、鋼鐵、電子預計也會修復至40%。

一旦經濟開始復甦,成長股機會會更好

在躁動行情展開之際,公募還對策略依據和後續市場風格給出了具體預判。

“當前時點投資權益資產是一個高勝率的交易策略。”華夏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軒偉表示,從估值上來看,2022年滬深300和創業板的估值低於歷史90%的時間,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收益率平均數爲負。但從歷史上來看,偏股型基金的收益率從來沒有連續兩年爲負的情況,從股債比等指標來觀察,2023年A股的投資勝率大概超過90%。

在市場風格預判上,軒偉認爲2023年市場風格會出現一個“先價值、後景氣”的轉變。預計2023年臨近年中經濟開始逐步出現復甦,市場的風格會逐步從反轉價值投資再度轉向景氣投資,在景氣投資裏面進一步梳理當期景氣度高,未來能保持較快增長,同時相對有估值性價比的方向,大部分還是集中在新能源領域,比如風電、鋰電、光伏等。“所以從投資上來講不用過於急躁,短期來看可能市場風格還沒有往成長切換,但是一旦經濟開始復甦,成長股的投資機會可能會比目前要更好。”

銀華基金業務副總經理李曉星預計,2023年GDP會保持平穩增速,財政赤字率基本保持穩定略升,政府支出以穩爲主,地產市場以防風險爲主,平臺經濟逐漸煥發活力,消費復甦可期,總體上來說是以市場化的方式修養生息,消費拉動經濟逐步恢復,整體實現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同時兼顧安全。

“2023年權益市場將是從底部走向慢牛的修復過程,綜合企業盈利能力、流動性、估值水平分析,權益市場投資價值不言而喻。”諾亞公募微笑基金認爲,短期看,疫後復甦板塊確定性高,長期看好基本國策行業板塊。“在底部回升修復過程中,2023年中小盤股相比大盤股更加活躍。部分成長風格股票修復彈性大,但整體市場在修復通道內波動較大,因此均衡偏價值風格體驗更佳。”

政策環境向好,緊密跟進三大線索展開佈局

在具體佈局方面,李曉星表示較爲看好成長股方向,包括電動車、光伏、儲能、海風、國防軍工、半導體設備和材料、信創、互聯網、消費醫療、創新藥以及食品飲料等行業。魏鳳春認爲,2023年自主可控、關鍵產業鏈核心技術安全將成爲長期的戰略性問題,產業政策也將對核心科技行業進行佈局,政策環境向好,且在企事業單位以及金融、能源、醫療等帶動下,信創也將在訂單、報表層面表現出增長態勢,整體修復可期。

中加基金認爲,在經濟數據實際變好前,風險偏好因素(政策預期和消息面)對資金博弈的影響依舊會很大,短期內建議加大對政策預期較強,業績壓力較小的“大安全”標的的配置(如軍工、信創、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概念等),也建議增加對“穩增長擴大內需”線的醫藥、消費、地產鏈、基建鏈標的的配置;中長期維度預計成長風格仍相對佔優,需緊密跟進高景氣行業景氣度持續性、國際能源安全形勢、政府穩增長政策預期三大線索。

長城基金副總經理、投資總監楊建華看好兩大領域:一是大消費板塊,伴隨經濟復甦和各種消費場景的恢復,以及食品飲料、旅遊、酒店、航空、家電等在內的相關板塊可能都會迎來明顯的好轉,值得挖掘一些結構性機會。二是安全和自主可控板塊。二十大報告強調安全和自主可控,2023年在發力發展經濟大背景下,必然會將更多資源投向這一領域。在統籌安全與發展主旋律下,信創、半導體、軍工等領域有望分享政策紅利成爲中長期投資主線。

針對新能源賽道,軒偉認爲2023年依然具有重要投資機會,新能源車投資機會的重點在鋰電環節,此外光伏、儲能行業、海電等細分領域也值得關注。軒偉表示,2023年光伏行業仍是處在需求高增的階段,估計需求增速悲觀情況下有30%,樂觀情況下有望達到60%。特別是硅料的產能加速釋放後,產業鏈的成本回落,也有利於對成本敏感的地面電站項目開工,海外方面,巴西、美國、歐洲市場可能都有需求的增長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