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距離5G商用,已經過去3年,而5G標準仍在持續演進。

2022年6月,3GPP RAN第96次會議宣佈,5G R17標準凍結,這意味着5G第三個版本標準正式完成,同時,5G發展也邁入第二個演進階段。

按照3GPP此前的規劃,5G的技術演進將分爲兩個階段,其中,R15、R16、R17這三個版本是5G的第一階段,而之後的R18、R19、R20是第二個階段。爲了與第一階段區分,5G在第二階段也有了新的名稱,即5G-Advanced,也就是現在業內所說的5.5G。

從5G的基礎標準——R15開始,每一版標準的更迭都推動了5G技術的向前邁進。作爲5.5G的首個標準版本,R18於2021年12月啓動立項,並將於2023年底凍結,最早將在2024年開始商用。

相較於5G,5.5G有何不同?GSMA大中華區技術總經理劉鴻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指出,在5.5G的框架下,他看到了幾個重要特性,首先是AI的應用,“通過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網絡節能,降低能耗,同時在網絡運維、網絡優化等方面,人工智能都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其次,5.5G能夠把高中低不同頻段很好地協同調度起來,所以5.5G整體的網絡性能相較於5G會有比較大的提升。

最後,劉鴻認爲5.5G一個比較重要的方向,就是來自XR、AR、VR等業務體量的提升。“因爲這些領域對帶寬的要求比較高,在目前帶寬沒法滿足360度實時渲染的情況下,5.5G網絡可以實現比較精細化的渲染,這使得在傳輸速率沒有提升的情況下,用戶體驗可以提升。”

除了上述劉鴻提到的幾項特性外,5.5G能想象的空間還有很多。比如在定位測距與感知方面,大家都知道5G定位可以提供對人員及車輛定位管理、物流跟蹤、資產管理等場景的支持。但隨着後續業務的發展,在網絡邊緣提供低時延、高精度的定位能力變得尤爲重要。

所以業界已經在進行相關研究並向3GPP提交標準提案,一方面基於MEC部署LMF/GMLC/NEF,降低定位信息傳輸時延,另一方面通過增加參考UE以提供視距信息,並消除基站間的定時誤差,以此提高定位的精度和置信度。

眼下,經過三年的商用,社會各界對5G網絡也有了新的認知。GSMA大中華區總裁斯寒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5G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5G不再像以前的通信技術一樣被作爲單個技術來探討,而是成爲一個新的基礎設施,並且它會和雲計算、AI、物聯網等技術進行連接,從而支撐起更大的平臺。

另外,產業內已經達成共識的是,5G在賦能產業數字化轉型方面具有極大潛力。“現在的5G已實現橫跨40多個行業、2萬多個應用,而且不像三年前談的還是願景、實驗網,現在是已真正落地到應用場景中”,斯寒說。

5G在ToB領域釋放的價值,其實在標準制定過程中就已經被設定。劉鴻此前全程參與了5G的標準化工作,他說,在做5G標準時,大家就希望5G要走出ToC的限制,擁抱ToB廣泛的應用場景,所以5G的最初夢想,就是要賦能千行百業。

5G標準演進背後,也能看到來自產業發展的需求。白皮書指出,當前雖然可以利用網絡切片、MEC(Multi-access EdgeComputing)、NPN(Non Public Network)等功能爲行業服務,但無論是網絡部署形態、易運維能力以及行業需要的一些輔助功能,5G網絡當前的能力還有所不足,因此需要在3GPP R18及後續版本,也就是5.5G中繼續增強。

比如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礦山、港口、醫療健康、交通等不同行業的業務不但需要網絡爲它們提供差異化的業務體驗,更需要對業務結果提供確定性的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保障。

具體而言,工業互聯網需要上下有界的確定性通信傳輸時延;智能電網需要高精時鐘同步及高隔離、高安全;礦山需要在地表下提供精準定位;港口需要遠程的龍門吊控制;醫療需要實時的診療信息同步並支持超低時延的遠程診斷;交通需要低時延的通信傳輸來支持遠程駕駛和車輛編隊等場景。

因此,5.5G也需要充分考慮對行業業務的確定性體驗保障,包括實時業務感知、測量、調度並最終形成整體的控制閉環。同時,5.5G也應該從整體網絡架構、組網方案、設備形態和服務支撐能力上匹配多樣性的複雜業務環境。

5G標準的演進速度,大概每兩年迭代一個,因此5.5G的第三個標準版本——R20結束時,時間也將來到2028年-2030年左右,屆時,6G也將正式登場。

斯寒表示,如果從應用層面開始討論6G,有些過早,但是做一些探討和研究,則永遠都不算早。“比如5G的發展,當大衆意識到5G時,產業界對5G標準其實已經討論很多年,並有了比較成熟的技術。”

而現在6G的概念比5G出現在大衆面前更早,是因爲5G的熱度帶動了人們對下一代通信技術的討論。“其實前兩年,在5G剛開始商用時,就已經有人開始提6G,但那時候業界都還沒有公認6G到底是什麼。所以要討論6G,首先要去定義它”,斯寒說。

目前,6G的發展還沒有到做標準的階段,但並不妨礙業界對其進行展望。中國電信原總經理李正茂近日便提出,“6G應該有更大的想象空間,這裏一定不能停留在過去的線性思維條件下去思考6G,因爲還有許多有顛覆性、突破性的技術和理念可能會產生”。

李正茂以無蜂窩網絡爲例說道,“過去我們做了幾十年的蜂窩移動通信,到6G的時候還叫蜂窩通信嗎,這是最根本的問題,到時也可能叫無蜂窩移動通信”。

再比如在工業場景,很多企業需要明確網絡的時延到底是多少,這樣才能判斷能不能應用。

眼下,相比遙遠的6G,5.5G未來R18、R19、R20三個版本的標準會如何發展,更值得關注。斯寒說,對中國而言,3G是跟隨,4G是並進,5G則是領跑,目前,中國運營商部署了最大的5G獨立組網網絡,擁有超過200萬個5G基站,併爲全球65%的5G用戶提供服務。“5G發展不再是技術競爭,而是體驗競爭,尤其是定義不同場景的體驗。只有通過5G的支持實現每個使用場景的內在價值,新的商業模式才能成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