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要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當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着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擴大內需已經成爲目前穩增長的首要任務。對於把擴大內需擺在優先位置的解讀,業內已有不少觀點,大都指向一個方向:這或將意味着在投資和消費之間會有不同於以往的動態調整,也值得我們更多的關注和期待。

如何對2023年的復甦和挑戰預估得更加充分?經濟會有V型反轉嗎?通脹是否會抬頭?“把擴大內需放在優先位置”,消費和投資如何權衡?宏觀政策如何有針對性的實施?房地產和新能源兩大發力點,2023年如何表現?A股是否會迎來困境反轉行情?第一財經《首席對策》專訪華興資本首席經濟學家李宗光。

李宗光的主要觀點:

正確評估疫情複雜性 對經濟增長不悲觀也不過於樂觀

二季度是今年增速頂峯 正視疫情對經濟的結構性衝擊

中國經濟復甦是否會推動能源價格上漲有待觀察

今年更大風險依舊是需求不足 警惕通縮風險

消費穩定 投資形成的供給也有市場

鼓勵消費更有利於形成良性循環

改善型住房是重要消費抓手 新能源汽車避免大幅回落

房地產當前最重要是要恢復各參與方信心

利率下調支持消費仍會有動作

新能源材料出現階段性過剩 應謹慎對待洗牌可能

A股今年有很大機會 底線是不能看空

正確評估疫情複雜性 對經濟增長不悲觀也不過於樂觀

第一財經:您發表了對2023年整體經濟的看法,您認爲疫情仍然會反覆,應該對經濟復甦的挑戰估計的更加充分一點,有什麼樣的挑戰,怎麼對它估計得更充分一點?

李宗光:首先我們是覺得這個觀點還是對疫情本身的複雜性,就是病毒本身的複雜性評估還不夠。在過去的幾年當中,我們因爲疫情的衝擊,我們整個社會居民的消費,居民的收入出現一個較大下滑。另外一個的話就是因爲疫情的衝擊,其實對供應鏈也是有一定影響,那麼好多人因爲陽性,比如說春節後他返崗率可能就沒有那麼高,所以今年我們預計民工荒可能會更嚴重。所以在這個基礎上的話,我們對明年的經濟整體不悲觀,但是也不要過於樂觀,這個來講不是我們所提倡的。

二季度是今年增速頂峯 正視疫情對經濟的結構性衝擊

第一財經:所以你也認爲2023年可能沒有我們期待的那麼明顯的一個經濟的v型反轉是嗎?

李宗光:我們從節奏上來講的話,一季度經濟可能還是有一個低點,因爲剛纔我們講到春節可能還是會有一波小高峯。到二季度的話,因爲22年的二季度本身就是一個低點,GDP是接近零增長,那麼所以說我們預計二季度纔可能會有一個接近10%的增長,然後三、四季度會出現一個回落。

肯定是有一個疫情結束後報復性的消費,我們覺得會有,但是不要誇大它。剛纔我們講了很多這種疫情造成的這種永久性的傷害,包括居民的收入,包括就是整個社會受教育的程度,實際上它的影響也很大。所以說我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年的重點就是要提升社會信心,就是看到了疫情本身帶來的這種結構性的衝擊,所以說盡力多措並舉改善大家的信心,讓大家儘快地從疫情當中恢復過來。

中國經濟復甦是否會推動能源價格上漲有待觀察

今年更大風險依舊是需求不足 警惕通縮風險

第一財經:您剛纔也提到了,二季度會有一個10%的經濟的恢復性的增長,然後消費可能也會出現報復性的增長,我們就會考慮這2023年的通脹會不會有抬頭的趨勢,尤其是我們看到2022年它其實挺低的,還有基數的影響,怎麼來看 CPI在2023年的表現?

李宗光:我們看到因爲能繁母豬它的量去年下半年以來開始上來了,因爲它一般領先10個月,所以正常情況下的話,明年(2023年)的豬肉價格會下降。然後石油價格2022年因爲有一個俄烏的衝突,對油價造成了一定的衝擊。目前來講像國際的油價也好,天然氣價格也好,基本上恢復到了俄烏衝突之前。所以說明年(2023年)來講,整體的通脹我覺得並不會特別大。如果我國消費復甦,中國經濟復甦,因爲本身中國也是世界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會不會推動能源價格的上升,我覺得是有一定風險的。但是我們預測中國經濟不會出現那種過熱式的增長,所以綜合來講,今年更大的風險我覺得還是總需求不足,包括剛纔我們講了基本上是二季度很高,三四季度會回落,所以說在這個情況下,可能這種通貨緊縮它的風險可能會更大一點。

消費穩定 投資形成的供給也有市場

鼓勵消費更有利於形成良性循環

第一財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當中也提到了,要把擴內需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我們一說到內需那就是投資和消費兩塊。一般來說要拉動經濟增長,可能大家第一個就想到的是要往投資這塊去發力,但是現在業內認爲想擴內需,其實應該把這個思路從擴大投資往擴大消費去轉移,您怎麼來看這個觀點?

李宗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擴大內需,實際上投資消費是並重的。當然我們之前覺得說什麼三駕馬車,這種投資就很看重,因爲大項目立竿見影。修一條鐵路,修一個大壩,它的效果很突出,能夠增加就業,然後能增加GDP的實物工作量,直接統計進去。所以大家對於像我們的地方政府對抓投資工作得心應手。

那麼消費它的好處就是它比較穩,而且消費也不用政府出錢,甚至還給政府帶來稅收。所以說消費如果抓得好的話,那麼實際上你投資形成的這種供給也有市場。所以這一塊來講的話,消費它在擴大內需當中應該會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我們現在的這種政府的債務也比較高,那麼這個時候你讓政府去拿錢,你搞投資你得需要資金到位,資金到位是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的話鼓勵大家去消費,對於整個社會我們叫良性循環,它效果是非常好的。

改善型住房是重要消費抓手 新能源汽車避免大幅回落

第一財經:您剛纔也說了,擴大投資,提振投資,這是政府非常擅長的,但是如果往消費去轉的話,宏觀政策應該做一些什麼?

李宗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了大概三個抓手,我覺得這三個帶動能力比較強,特別是住房和汽車,新能源汽車。所以說關鍵就是說你要刺激消費,你要有抓手。那麼今年來講的話,對於新能源汽車,因爲我們知道2022年新能源汽車是一個大年,那麼2023年會不會有一個回落,避免出現那種大幅的回落。住房方面的話確實是改善性的住房有需求,怎麼樣去激發出來,讓它爲經濟增長做貢獻,因爲都是良性的這種需求,住房也是人們生活幸福非常核心的指標之一,所以說我們應該鼓勵這種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所以說關鍵的我覺得是要提振信心。

利率下調支持消費仍會有動作

第一財經:針對於消費這個領域的話,貨幣政策是不是應該有一些變化?

李宗光:消費實際上比如說對於住房消費,從去年以來實際上利率降了很多了,首套房的利率應該是跌破4%了,二套房的利率應該跌破5%,也是從最高的5.8%往下調,實際上是調得很快的。所以這一塊明年我們也相信利率下調支持消費方面可能還是會有動作。包括對於這種我們現在強調精準滴灌,這種結構性的政策,對於小微企業,對於這種商戶,那麼應該說也會有一些支持,只有這樣的話消費纔有更高質量的這種供給。

房地產當前最重要是要恢復各參與方信心

第一財經:您的研報當中你也認爲房地產最壞的時代已經過了,那麼接下來房地產還能回到之前高增長狀態嗎?

李宗光:比較難。一方面來講從結構性來講,從人口的增速,從房地產,我們現在也在強調房地產長效機制,包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的房地產的新模式,這些模式就意味着過去的那種野蠻狂奔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房地產的市場整體的好轉,我們叫突出重圍,因爲去年房地產市場非常困難,應該說對整個經濟也形成一定的拖累。所以說要儘快的要把它給形成一個正常化。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了,我們要鼓勵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同時要救助頭部企業,改善它的資產負債表,都是比較鼓勵性的。

當然這一波的房地產的困難和利潤週期相比,它是面臨更大的困難。所以說最大的問題是一個信心問題。所以在除了這種常規性的逆週期寬鬆措施之外,我覺得更重要的就是怎麼樣恢復市場的信心,尤其是參與各方。比如說怎麼恢復購房者的信心?怎麼樣讓民營開發商能夠回到一個正常的運轉狀態?關鍵我們要治本。

去年下半年以來推出的三支箭,應該說對於改善它的財務狀況是有很明顯的效果。下一步來講怎麼樣去鼓勵它繼續在房地產市場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我覺得是下一步我覺得比周期性的寬鬆還要重要。信心問題、信心的恢復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財經:所以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述到現在我們整體對房地產的定位,其實它從之前可能更多偏向投資品,已經向消費類房地產轉移了,在這個過程中,怎麼來看房地產接下來在國民經濟當中的角色和位置?

李宗光:住房需求是這個人民美好生活的非常核心的一個品質。我們最近中央高層不斷去灌輸這種觀念,房地產還是支柱行業。另外一個房地產上下游有幾十個上百個,家電可是我們自主核心科技的,我們民族品牌、核心科技的重要產業。50%的工程機械是用於房地產行業,我們鋼廠也有將近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是用於建築業、房地產業。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對房地產要正名,要鼓勵我們的民營開發商,繼續去做出它應有的貢獻。

新能源材料出現階段性過剩 應謹慎對待洗牌可能

第一財經:您剛纔也提到新能源行業了,您認爲三年牛市後,新能源行業要迎來一個重新的洗牌時刻了?

第一財經:實際上新能源過去的一段時間表現很好,2019-2021三年的牛市,這個牛市是整個行業,當然無論這個股票也很多的10倍股。那麼當然它確實是行業增速很快,比如說我們新能源汽車,我們的出口,我們20年我記得是100萬輛的出口,21年是200萬輛,翻番。22年的話大約350萬輛,增長70%,非常火的一個行業。

但是到了像新能源,比如說光伏這些行業它不斷有新的玩家,因爲高景氣行業,不斷有新的玩家進來,所以說我們看到無論是鋰電池行業,還是光伏的硅料、硅片行業,出現一個階段性的過剩。這樣的話就是說它會帶來洗牌、競爭,有些競爭力差的可能要退出市場。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當然股市它是領先的指標。所以其實股市2022年已經提前跌了半年了,很多的回撤幅度超過50%。所以也不是說現在要看空,因爲它節奏是不一樣的,但是洗牌時刻持續多長,不知道。所以短期來講的話,這些新能源行業我覺得可能還是要多觀察一下。

A股今年有很大機會 底線是不能看空

第一財經:最後咱們來看看權益市場,您認爲 A股會在2023年迎來一個困境反轉的行情?

李宗光:我覺得應該會有很大的機會,底線是不能看空。因爲過去兩年我們知道資本市場是持續的下跌,因素有很多。比如說互聯網的政策,比如說疫情的政策,比如說經濟的放緩,包括美聯儲的加息也是很重要。現在這些因素都在出現反轉,特別是疫情防控政策。

疫情本身在過去三年它是一個決定性的變量,它的重要性在這種週期性的寬鬆政策之下就更加基礎,它是一個基礎。那麼這個政策放開,即便是沒有大的這種寬鬆,我們經濟正常化,它會對股市這種預期的修正,估值的修復,我覺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個來講的話,對於今年當然不能說是一定要有牛市,我不敢說,但是階段性的機會,這種板塊性的機會我覺得還是會非常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