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近日,天弘基金髮布了《ETF行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其中指出,2004年國內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規模僅爲54億元,此後一路高速發展,淨值整體呈現出穩健上升的態勢,並在2020年首次突破10000億元。ETF的到來不僅填補了國內市場的空白,而且以低費率、高效率的優勢在指數基金中佔據主要市場份額。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及對外開放等戰略目標的多重紅利影響下,國內ETF市場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31日,國內ETF規模已達14908億元,佔全部基金淨值比重爲5.6%,從產品數量來看,自2004年以來國內ETF數量逐年增加,在2014年首次突破100只,2019年突破200只,到2022年10月31日,國內ETF數量已達到747只。

據瞭解,該報告梳理了中國ETF行業發展的18年曆史進程,從規模、數量及標杆ETF、ETF投資者行爲數據分析四方面介紹了國內ETF行業的現狀。

2004年12月,我國第一隻ETF推出——上證50ETF,拉開了我國ETF發展的序幕。此後,從ETF跟蹤標的類型來看,非貨幣ETF的類型從單一股票ETF擴展到了股票、債券、跨境和商品ETF;從非貨幣ETF數量來看,2020年以來的數量增長顯著加快,近2年時間接近翻倍。在納入報告統計的747只產品中,貨幣型ETF有27只,債券型ETF有17只,另類投資(黃金、能源等)有19只、股票型ETF有598只。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指出,近幾年的結構化行情使得行業主題ETF發展駛入了快車道,2018年至2022年10月底,行業主題ETF規模增長了4189.03億元。截至2022年10月底,行業主題ETF幾乎佔據股票ETF的一半,佔比接近50%。

對於行業主題ETF的“崛起”,天弘基金表示,ETF及指數基金作爲工具型產品,具備透明、費率相對較低、分散投資等優勢,爲投資者參與權益市場提供了很好的選擇,近年來發展迅猛。同時,主題類ETF或者指數基金,尤其是投向國家戰略領域的產品,通過將二級市場資金配置到特定方向,實際上也服務了實體經濟與國家戰略。這些主題類ETF和指數基金,伴隨着國家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和相關公司的股價上漲,也有望爲參與其中的投資者帶來回報。

報告同時指出,近幾年交易所和基金公司共同開發了許多跨境ETF產品。除了港股ETF,還包括以標普500納斯達克100、日經225、德國DAX30等國際重要市場指數爲跟蹤目標的跨境ETF,涵蓋了全球主要經濟體和市場。

此外,報告還給出了國外ETF市場發展的概況,對比美國市場的數據發現,中國ETF市場未來的潛在增長空間仍十分巨大。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美國市場上2570只ETF的合計資產規模約爲7.2萬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ETF市場。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祕書長陳春豔此前在第十六屆指數與指數化投資論壇上表示,隨着我國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資本市場深化改革進程的加快,指數化投資的發展將迎來巨大機遇。一是《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落地,養老金和FOF對公募行業發展和長期資金的引入意義深遠,指數化投資尤其是ETF將會成爲養老金配置的重要選擇;二是資本市場持續開放,市場互聯互通機制不斷優化,指數基金作爲資產配置工具的價值進一步凸顯;三是綠色、ESG及碳中和等可持續發展投資漸成共識,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爲指數化投資拓展了更大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