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一度沉寂的非標類信託產品開啓“衝量”模式,成立規模罕見大漲,成爲集合信託市場衝規模的“主力軍”。

用益信託數據顯示,2022年12月投向基礎產業和房地產領域的集合信託產品成立規模增長明顯,截至12月30日,當月房地產類信託產品的成立規模爲82.03億元,環比增加26.41%;基礎產業信託成立規模309.17億元,環比增加84.78%。

業內人士分析稱,非標信託產品在2022年12月的大幅增長,緣於信託公司年底衝規模效應的影響。整體來看,在集合信託領域,標品信託仍佔據主導地位,也將是未來信託公司重點發力的領域。

相比於投向基礎產業和房地產領域的非標類信託產品的成立規模大幅增長,2022年12月集合資金信託產品的成立數量及成立規模均小幅減少。據統計,截至12月30日,當月有49家信託公司成立了2287款集合信託產品,成立數量環比減少76款,降幅爲3.22%;成立規模1071.25億元,環比減少88.07億元,降幅爲7.6%。

與此同時,同源數據顯示,12月投向金融領域的產品成立規模爲612.42億元,環比減少25.13%;工商企業類信託的成立規模爲51.49億元,環比減少50.33%。

“2022年12月的集合信託領域,房地產信託的規模增幅較爲顯著,主要在於11月基數相對較低,從實際增加值看,只增加了約17億元;而政信類產品的規模增幅較顯著,一方面在於基礎設施投資是穩增長的重要措施,在此背景下,信託資金加大了對基礎設施領域的開發力度;另一方面部分公司2022年底衝量,表現爲標品信託對城投、地方國企發行債券的投資力度持續加碼。”用益信託研究員帥國讓分析稱。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2022年底非標類信託產品的募集規模維持在相對高位,但標品類信託在整體上依然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在標品信託佔據主要成分的投向金融領域的信託產品爲例,雖然12月成立規模整體減少,但其逾600億元的整體規模仍佔據了當月成立規模的半壁江山,主導地位難以撼動。

事實上,在融資類信託與通道業務繼續壓降,標品信託受政策支持的背景下,信託資金的投向正不斷向證券市場傾斜。來自中國信託業協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投向證券市場的資金信託規模爲4.18萬億元,同比增長1.12萬億元,增速爲36.8%。證券市場成爲資金信託投向的第一大領域,證券類信託在五大投向領域中的佔比升至27.85%,同比上升8.35個百分點,環比上升1.64個百分點。

中國信託業協會特約研究員王玉國認爲,當前社會理財資金配置由非標類資產向標準化資產轉移的趨勢明顯,信託業在證券投資領域與基金、券商、銀行理財等資管同業相比,雖然規模較小、參與深度有限,但做強做優做大證券市場類信託業務已成行業轉型共識。

對於後續市場的走向,相關信託公司持樂觀態度。中航信託認爲,就A股投資而言,2023年有望明顯好於2022年,企業盈利也會有明顯改善,預計A股的價值中樞將緩慢上移。特別是經過2022年的下跌,當前A股的估值處於歷史低位,尤其是上證5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估值更低,建議2023年優先配置大盤藍籌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