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火災消息再次把400億“電池回收龍頭”格林美(002340.SZ)送上頭條。

1月7日12時格林美下屬子公司格林美(江蘇)鈷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格林美江蘇鈷業生產鈷產品的輔助工序錳銅綜合回收提純車間失火。1月8日格林美稱,火勢已於着火當日撲滅。本次火災未造成任何人員傷亡公司已投保了相關財產保險,本次火災對公司當前經營及業績影響有限。

1月9日上午,格林美相關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當前公司火勢已撲滅,目前正在覈算此次事故對公司造成的損失”。

該子公司的重要性不可小覷。截至2022年6月末,其總資產達41億元,當期營收和淨利分別爲36億元和1.5億元,貢獻了總公司格林美2成的營收和淨利。截至2022年8月末,格林美對該子公司的擔保額度高達21億元。

受此影響,格林美1月9日開盤跌幅近3%,報收7.60 元/股,下跌1.17%,總市值390億元。

鈷產品失火的背後,格林美正在策馬疾馳向新能源業務大擴產,但卻造成公司現金流水平告急,尤其是2022年三季末現金流水平直接大跳水。對此,前述格林美相關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自從電池回收業務延展至新能源業務,公司的營收和淨利均有大幅提升。公司正處於大擴產,現金流水平的下滑只是一時的,也是公司經營規模快速擴大的合理結果”。

但公司上漲的業績卻是“紙面財富”。據choice數據,截至2022年9月末公司有息負債達182億元。與此同時,公司1年內要償還的債務就近75億元。截至2022年9月30日,格林美的賬面貨幣資金是61.16億元,這完全得益於2022年7月份通過存託憑證募集的3.46億美元(合計人民幣23.5億元)。按照存託憑證的承諾,是用於海外項目建設,難以挪回國內支持公司的流動性問題。

自2021年以來,格林美股價已從13.63元/股高點直接攔腰截斷,跌至如今的7.6元/股。

格林美江蘇鈷業爲格林美全資子公司,後者對前者的持股比例達100%。這家子公司對於格林美而言,尤爲重要。

格林美江蘇鈷業成立於2003年12月,參保人員有472人,註冊地在江蘇省泰興經濟開發區濱江北路8號,主營業務爲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製造,主要生產銷售鈷產品。

對於格林美而言,格林美江蘇鈷業的重要性和體量均不可小覷。2022年6月末,該子公司總資產近41億元,淨資產達17.47億元,資產負債率達57.35%,佔同期總公司的比重均超10%。

格林美2021年啓動“荊門+泰興+福安”一主兩副的化學體系基地與動力電池用三元前驅體制造基地發展戰略,快速建成泰興與福安兩個三元前驅體制造基地。截至2021年底,公司三元前驅體總產能達到23萬噸/年,位居世界前列除了福安與泰興兩大基地產能正處於客戶論證與爬坡釋放期外,荊門園區產能利用率將近90%。

2021年,格林美全面啓動荊門園區、泰興園區兩大鎳鈷錳原料化學體系的技術改造與裝備升級,擴容建設年產10萬噸電池級高純鎳鈷鹽晶體(硫酸鎳、硫酸鈷和氯化鈷晶體)項目,並在當年內建成投產。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上半年格林美江蘇鈷業剛完成年產3000噸鋰電用於多元前驅體項目的環評。

不斷加碼擴產下,格林美江蘇鈷業業績大漲。

營收方面,2021年該子公司爲40億元;2022年上半年則達36億元,爲上年全年的9成。

淨利潤方面,2021年該子公司爲2.26億元;2022年上半年達1.51億元,爲上年全年的67%。

從2022年單季度看,相較於第一季度,格林美江蘇鈷業第二季度營收、淨利潤分別環比增加80%、66%。

業績增速不可謂不快。

與此同時,格林美江蘇鈷業成爲上市公司平臺營收和淨利的重要來源。

根據界面新聞統計,2021年全年、2022年上半年,格林美江蘇鈷業貢獻了格林美超2成的營收和淨利。2022年上半年格林美營收和淨利分別爲139.24億元和7.18億元。同期,格林美江蘇鈷業營收和淨利分別爲36億元和1.5億元。

2022年8月,格林美及控股子公司累計對外擔保總額爲213.15億元,佔2021年12月31日經審計淨資產的比例爲 149.80%其中對格林美江蘇鈷業的擔保額度爲21億元,佔公司淨資產的比重爲7.3%。

格林美成立於2001年12月,於2010年1月22日上市,註冊地爲深圳市,實控人系王敏和許開華夫婦,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城市礦山開採與新能源材料製造,形成“城市礦山+新能源材料”雙軌驅動的主營業務盈利模式。

這家被外界視爲動力電池回收的龍頭公司,正開足馬力在新能源領域不斷融資擴產。

以2020年定增爲例,當年5月22日公司發佈的《關於調整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投資項目投入金額的公告》顯示,2020年公司完成定向募資23.87億元。其中,用於電池回收業務的投資金額僅有3.15億元,僅佔定增募資總額的13%;用於新能源業務的投資高達12.3億元,佔募資總額的比重達52%。

2023年1月3日,格林美披露,磷酸鐵鋰方面,公司福安園區年產2萬噸產能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示範產線於2022年6月建成,目前在調試運行並開始進行產品認證,擴建產能已開始同步設計方案。前驅體產能建設方面,截至2022年底,公司建成前驅體產能達到25萬-28萬噸。

在正極材料上的踏馬疾馳,也使得格林美營收構成發生巨大變化。2016年以前公司未開展新能源業務,2017年該項業務營收從55.32億元增至2021年末的137億元。而在鋰電回收越發成爲風口的趨勢下,作爲原來的明星業務,電池回收利用板塊營收一直未見增長,反而有下降趨勢。2016年該業務營收超78億元,到了2022年三季末該數字降至55.7億元。

2022年11月初,在投資者接待會上,就有投資者問道:“巴菲特減持新能源,可能是新能源走向頂峯的信號,公司電池回收纔是有優勢的主業,而如今不斷融資擴產新能源,電池回收佔比越來越低,會不會是公司戰略方向的失誤?公司在電池回收上有沒有遠景計劃?

更有投資者建議公司應把名字改換。“格林美是以新能源爲主業,公司名稱已經不能反映公司, 建議更名格林新材。”

業務轉換令格林美營收銳漲,但歸母淨利增長率尤爲波動。

更爲重要的是儘管格林美業績增長,但毛利率和淨利率正在走下坡路。公司毛利率從2017年的高點19.9%跌至2022年三季末的14.41%,淨利率從6.07%跌至4.92%。

在營收和淨利暴漲背後,格林美現金流日益趨緊。

首先大幅擴張不斷佔用公司資金。

格林美2019年存貨佔營收比值超過39%,2020年曾高達46.63%,2022年三季度依然維持在34%以上。

格林美在建工程從2017年的9.327億元,一直爬到2022年三季度的55.22億元,固定資產從69億元爬至110億元。

在會計處理上,在固定資產中,廠房和設備都會因常年使用產生的破損,而逐年計提損失,這樣就會吞噬公司的利潤。與之相較,在建工程則不需要計提減值損失。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很多上市公司都會長期將工程掛在在建科目上,而不轉固定資產的科目,這樣公司就能營造紙面利潤。“某廣州待上市公司證券代表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格林美2022年三季末110億元的固定資產中,資產減值損失爲1.42億元。隨着在建工程的完工,並不斷轉化爲固定資產,如果未來盈利能力持續下降,則不斷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將進一步侵蝕公司利潤。

更值得關注的是,大幅擴張並未讓格林美主營業務的造血能力增加,反而成爲拖累。

格林美2019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爲7.37億元,到了2022年三季度已經轉負,下滑到-11.25億元。

而2022年三季度該公司的應收票據和應收賬款高達51.35億元,佔營收比例高達24%,公司淨利直接以“打白條”的方式體現。

2022年三季末公司負債合計達234億元,其中有息負債率高達77.77%,這意味着其中182億元的負債均要償還利息。按照1年期貸款利率4.35%計算,保守估算其1年內要償還的利息就高達9億元。與此同時公司1年內要償還的債務就近75億元。這意味着1年內要償還的本金和利息至少高達84億元。

截至2022年9月30日,格林美賬面貨幣資金61.16億元,這完全得益於2022年7月份通過存託憑證募集的3.46億美元。按照存託憑證的承諾,是用於海外項目建設,難以挪回國內支持公司的流動性問題。這迫使公司在2022年11月6日要發行12億元的綠色公司債券。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格林美賬面貨幣資金爲61.16億元,當期短期負債及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合計74.9億元,缺口達13.74億元。

按“長期借款+短期借款+應付債券+一年要支付的短期負債“簡單計算有息負債,如果以有息負債減去貨幣資金來計算的話,截至2022年前三季度,兩者相差達到87億元。而自2019年以來,該計算口徑下的缺口一直超過52億元。

有投資者直接在2022年11月初的見面會上質問:“格林美財務報表現金流大幅下降,公司還在不斷擴大投資,請公司給個說法”。

對於此,格林美稱,這是經營規模快速擴大的合理結果。

傍上新能源業務讓格林美業績飆漲,2022年三季末主營業務造血能力的滑鐵盧或許只是一時危機,但這背後的困局卻不能輕視。資金缺口從哪補足,是否一直要“薅資本市場的羊毛”?畢竟自上市以來公司在A股定增次數已達5次,加上IPO僅靠A股股票融資就已達100.37億元,此次又通過發行GDR海外融資3.46億美元(合計人民幣23.5億元),發行債券12億元。 毛利率下滑的態勢是否能止住?揹負的高額有息負債如何解脫?

對於電池回收業務,格林美則表示,2022年中國動力電池退役量在20 萬噸左右,公司2022年預計回收退役動力電池包(不含廢料)2 萬噸以上,市場佔有率將達到 10%以上。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