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經濟日報

過去一年,面對經濟增速放緩、疫情多發散發、外部環境複雜多變等多重因素衝擊,就業局勢能夠保持總體穩定,成績來之極爲不易。新的一年,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存在,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凸顯,穩就業仍面臨不少挑戰。如何做好穩就業保就業工作?如何實現就業增長與經濟運行同步恢復?將採取哪些措施幫扶重點羣體就業?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

記者:2022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在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發展環境下,取得這一成績得益於哪些因素?如何看待2023年的就業形勢?

王曉萍:去年以來,人社部會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保持就業局勢總體穩定。就業主要指標運行平穩,2022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提前超額完成1100萬人的全年目標任務。重點羣體就業基本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水平總體穩定,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高於上年。

這一成績的取得,最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將就業擺在“六穩”“六保”首位,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爲穩就業保就業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時,也得益於一系列積極因素。一是得益於經濟恢復的基礎效應。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持續顯現,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落地見效,經濟保持恢復態勢,產業持續升級發展,爲就業增長提供堅實支撐。二是得益於穩就業政策的對沖效應。減負穩崗政策力度加大,實施部分特困行業和困難企業階段性緩繳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費政策,提高中小微企業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比例,推出一次性留工培訓補助政策,推廣企業吸納就業社會保險補貼政策“直補快辦”模式,全力支持市場主體穩定崗位。截至2022年11月底,共緩繳養老、工傷、失業三項社會保險費1162億元,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和留工培訓補助資金743億元,支出就業補助資金903億元。三是得益於創新創業的帶動效應。創業環境不斷優化,創業扶持政策持續完善,2022年三季度末創業擔保貸款餘額2694億元,同比增長14.8%。加強零工市場建設意見出臺,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啓動,爲靈活就業健康發展增添助力。四是得益於重點羣體就業的促進效應。將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作爲重中之重,拓寬市場化就業渠道,實施未就業畢業生服務攻堅行動,畢業生就業水平總體穩定。出臺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文件,就業服務、職業培訓、權益保障支持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民工特別是脫貧人口務工規模保持穩定。對失業人員和困難人員持續開展就業援助“暖心活動”,推動零就業家庭至少一人實現就業。五是得益於服務培訓的助力效應。推出“10+N”公共就業服務品牌,實現月月有招聘、服務不斷線,重點羣體專項培訓深入推進,累計爲各類市場主體和勞動者提供就業服務1億多人次,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超1600萬人次。

從2023年走勢看,隨着疫情防控優化政策和穩經濟各項舉措進一步落實,我國經濟繼續恢復,就業局勢將繼續保持總體穩定。但也要看到,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存在,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凸顯,穩就業仍面臨不少挑戰。下一步,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全力以赴做好穩就業工作,全力確保就業局勢總體穩定。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面對今年的就業形勢,人社部將採取哪些舉措來穩就業?

王曉萍: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支撐和關鍵環節。我們將堅決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的工作要求,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把穩就業作爲重大政治責任,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爲引領,以高質量充分就業爲目標,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兜底線,全力確保就業局勢總體穩定。重點突出六個“着力”:

一是着力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穩住就業基本盤。繼續實施就業優先導向的宏觀調控,推動財政、貨幣政策支持穩就業,實現就業增長與經濟運行同步恢復。調整優化即將到期的階段性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突出對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穩崗擴崗支持。健全促進就業長效機制,研究建立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政策體系,持續推進“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中的重大項目落實。

二是着力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培育就業增長點。深入實施重點羣體創業推進行動,加力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和政策支持,創建一批全國創業孵化示範基地,組織開展各類創業推進活動,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支持靈活就業健康發展,支持零工市場建設,及時發佈零工信息,落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政策,繼續推進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三是着力抓好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穩定就業水平。今年高校畢業生規模再創新高,我們將加大力度推動服務向前延伸、政策加快落地。通過政策支持拓寬市場化就業渠道,通過調度督促穩定公共崗位規模,通過專項活動保持市場招聘熱度,特別是對未就業畢業生實施服務攻堅,對困難畢業生開展結對幫扶,幫助他們儘快實現就業。同時,完善青年就業支持體系,深化百萬見習崗位募集計劃,促進失業青年儘快融入市場。

四是着力促進農民工等重點羣體就業,兜牢民生底線。健全統籌城鄉的就業政策體系,堅持外出轉移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並重,健全勞務協作機制,打造一批勞務品牌,鞏固脫貧人口就業幫扶成果。加強困難人員就業援助,健全優先服務、分類幫扶、動態管理援助機制,實現零就業家庭至少一人就業。強化失業人員生活保障,及時兌現各項失業保險待遇,加強生活救助與就業促進協同。

五是着力優化就業服務培訓,促進供需對接。進一步提升就業公共服務質量,實施能力提升示範項目,總結推廣就業驛站經驗,開展“春風行動”等專項服務活動,提供勞動者身邊的優質服務。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辦好第二屆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大會。落實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意見,全面推進“技能中國行動”,大規模開展重點羣體、重點行業培訓,努力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六是着力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提升就業質量。引導用人單位合理設置人員招用條件,推動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持續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嚴厲打擊“黑職介”、虛假招聘等違法違規行爲,堅決糾正針對性別等就業歧視。推進勞動關係“和諧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健全根治欠薪長效機制,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

記者:2023年高校畢業生規模再創歷史新高,請問人社部門將採取哪些措施支持畢業生就業?

王曉萍:今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158萬人的歷史新高。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市場需求有所減弱,促進就業任務更重。高校畢業生就業關係個人價值實現和衆多家庭福祉,也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專門作出部署。我們將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爲重中之重,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以離校前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離校後就業服務攻堅爲牽引,不斷加大政策支持、服務保障、平臺支撐,多渠道促進就業創業。具體可概括爲五個“全力”:

一是全力拓寬就業渠道。開展政策服務專項落實行動,提供社保補貼、培訓補貼等支持,開闢中小微企業職稱評定綠色通道,調動企業吸納就業積極性。實施重點羣體創業推進行動,提供培訓、場地支持,落實擔保貸款、創業補貼等政策,支持自主創業、靈活就業。推動公共部門穩定招錄規模,合理安排進度,穩定畢業生預期。

二是全力強化招聘服務。發揮好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作用,招聘網站設立畢業生專區,服務機構免費向高校和用人單位開放,定期舉辦招聘活動。推出“職引未來”系列活動,突出畢業生需求特色,提供不間斷就業服務。穩妥做好就業報到證取消後的工作銜接,更加便利檔案、落戶等手續辦理。

三是全力提升就業能力。推出就業指導公開課,組織職業指導師進校園,提供職業規劃等指導服務。實施青年專項技能培訓計劃,開展適合畢業生的短期技能培訓,增強職業發展能力。繼續實施百萬就業見習崗位募集計劃,開發更多適應畢業生等青年就業的見習崗位,幫助提升實踐經驗。

四是全力強化困難幫扶。離校前向困難畢業生髮放求職創業補貼,離校後對未就業畢業生開展結對幫扶,實施“一人一策”,優先提供就業服務。同時對接就業壓力大的院校,發動人社廳局長和就業局長定點聯繫,定向送崗位、送資源、送服務。

五是全力維護就業權益。一方面,開展人力資源市場秩序清理整頓行動,堅決打擊就業歧視、虛假招聘、“黑職介”等違法行爲,維護良好市場秩序。另一方面,開展勞動保障法律法規進校園、進企業活動,向畢業生集中推送典型案例,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與此同時,我們將把青年就業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統籌推進,延伸政策服務體系,實施就業啓航計劃,對失業青年開展實踐引導和分類指導,促進儘快就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