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證券時報

國家發改委近日發佈預警,豬糧比價已進入過度下跌三級預警區間。而3個多月前,36個大中城市精瘦肉零售價格周均價變動幅度還處於過度上漲二級預警區間。豬價從過度上漲到過度下跌,僅用了一個季度時間,變化速度之快,波動幅度之大,都超出了此前業界的預期。豬價波動週期率,真的不可避免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釐清當前豬價下跌與此前豬價上漲的內在聯繫。2022年9月下旬開始,已經有所平抑的豬價重新走高,直至10月中旬前後生豬價格幾乎達到除異常年份外的峯值水平,箇中原因在於部分養殖戶博弈後市行情,非理性壓欄,甚至出現購買標豬二次育肥的情形,導致市場上生豬供給減少,在需求並無太大變化的情形下推高價格。之後,這批原本早就應該出欄的生豬往後積壓,同時趕上年末大型養殖企業的集中出欄,供給顯著增加,豬價下跌後隨之而來的恐慌性出欄又再次增加了市場供給,加之消費尚未恢復正常,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豬價也就由大漲轉向大跌。

保持豬價相對穩定之於消費者、行業乃至物價平穩都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出臺文件,以豬糧比價、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化率、36個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價格爲預警指標,設置生豬價格調控區間,加強生豬市場價格調控,緩解生豬價格週期性波動。例如,去年9月豬價過快上漲時,國家和地方合計投放20萬噸左右儲備豬肉,創單月投放數量歷史最高水平。

不過,調控手段本身對供需的影響並不大。我國豬肉年均消費量約爲5000萬噸,即使平均到每月來看,20萬噸儲備肉也只佔到月均消費量的5%。但調控所蘊含的預期管理對市場情緒卻是重要引導——價高時放儲提示風險,呼籲養殖戶順勢出欄;價低時收儲兜底,穩定養殖戶信心。

從去年經驗看,政府部門確實也始終密切關注,呼籲、引導養殖戶合理安排生產經營節奏,但投機行爲與博弈心態並不會因引導而徹底轉變,並且政府“有形手”的干預也是爲了維護正常運轉秩序,從而讓“無形手”市場更好發揮作用。因此,豬價仍大幅漲跌不足爲奇。

市場應能從中得到啓示,即如何儘可能規避生產供給的盲目性,減少投機與博弈行爲。政府部門持續完善的預警機制,價格快速上升或下跌時約談行業企業,嚴厲打擊囤貨居奇等行爲均是有力措施。在此基礎上,持續推動生豬期貨一類金融工具發展,發揮其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功能,可幫助養殖戶、養殖企業合理安排生產計劃,減少盲目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