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上海證券報

2022年火爆的中國新能源汽車2023年能否延續上漲行情?1月10日,乘聯會召開發佈會給出一系列最新權威數據和預測。

根據乘聯會統計,2022年中國市場新能源乘用車零售567.4萬輛,同比增長90%,創歷史新高,同時,2022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達到27.6%,較2021年提升12.6%,乘聯會預測,未來新能源車滲透率仍會快速提升,2023年滲透率將達36%。不過,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也對上證報記者指出,伴隨油價下跌等因素,新能源車增速會放緩。另外,崔東樹還對1月10日北京取消牌照限制等熱點傳聞作出回應。

新能源車全年同比增長90%

增速放緩

新能源汽車無疑是2022年中國汽車業最強勁的增長引擎。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12月,中國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219.3萬輛,同比增長2.4%,環比增長31.2%;2022年1-12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2082萬輛,累計同比增長1.6%。

新能源車銷量方面,2022年12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64萬輛,同比增長35.1%,環比增長6.5%。2022年1-12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567.4萬輛,同比增長90%。12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75.0萬輛,同比增長48.9%,環比增2.5%。乘聯會報告指出,在車購稅減半政策下,新能源車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持續走強。不過,崔東樹也對記者表示,新能源乘用車整體增速在放緩。

新能源車市場方面,乘聯會介紹,供給改善疊加油價高位帶來市場火爆,油價歷史高位而電價鎖定,帶動電動車訂單表現持續較強。另外,12月初的新能源車與傳統燃油車環比走勢都受到部分地區疫情影響,閉店情況較突出。不過,隨着“新十條”的有效落實,車市的傳統車迅速火爆,新能源車呈現小幅升溫,但低於預期。

在新能源車企方面,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12月,廠商批發銷量突破萬輛的企業仍保持14家(環比持平,同比持平),佔新能源乘用車總量82.1%。其中位列前三的依次是:比亞迪234598輛、上汽通用五菱85632輛、特斯拉中國55796輛。

中國新能源車近期還成功漂洋出海。2022年12月新能源乘用車出口7.4萬輛,乘聯會指出,伴隨復工復產政策的支持,中國製造新能源車積極走出國門,隨着在海外認可度持續提升以及服務網絡的完善,市場前景向好。12月,上汽乘用車出口2865輛、特斯拉中國出口13870輛、比亞迪汽車出口11320輛,位列出口前三。

2022年12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排名前10的車企數據

上汽集團出口歐洲的新能源汽車MGMULAN(MG4 ELECTRIC)

新能源車2023年滲透率將達36%

市場空間仍大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乘聯會數據,2022年中國乘用車的新能源滲透率已經達到27.6%,較2021年提升12.6個百分點。不過,乘聯會報告指出,未來新能源車的滲透率仍會快速提升,乘聯會預測2023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850萬輛,總體狹義乘用車銷量2350萬輛,2023年新能源車滲透率將達36%。

“純電動車相對於燃油車的低使用成本特徵仍會保持。”崔東樹說,目前判斷世界油價面臨下降的趨勢,未來油價有希望小幅下降,但中國電價穩定的特徵不會改變,近幾十年來的中國電價基本保持穩定,1升汽油與1度電的油電價格比在15:1左右水平。因此,“更多中國消費者仍然會從燃油車向電動車轉移,電動車有更廣大的市場空間。”

崔東樹還表示,中國市場新能源車的技術進步速度遠快於燃油車,無論是電池技術,還是智能化加持,電動車都有技術快速提升的優勢。另一方面,新能源車的成本下降速度也是快於燃油車。“目前的碳酸鋰價格處於高位,近期已經有明顯下降的趨勢。而一體化壓鑄等規模化低成本的技術創新帶來的製造成本優勢,也是日益明顯。國內新能源車有更強的規模成本優勢。”

特斯拉Model Y純電動車型,新的起售價25.99萬元

北京短期內很難開放汽車限購政策

乘聯會方面還回應了最新的熱點。1月10日有消息稱,北京之後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牌照購買會完全放開,燃油車限號會變嚴格。對此,崔東樹表示,全國的限購政策趨於寬鬆,但北京短期之內很難開放汽車限購政策,目前還沒有做好從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移的措施,並且特大城市目前擁堵情況仍然比較嚴重,道路管理仍有待提高。

1月10日,有傳聞在中國市場宣佈降價後,特斯拉3天內獲得3萬輛中國消費者訂單。“我們沒有公佈過這方面數據。”特斯拉中國有關人士1月10日傍晚對上證報記者表示,對於相關傳聞不予置評。根據特斯拉中國1月6日消息,特斯拉國產車型全系降價,Model 3起售價22.99萬元,Model Y起售價25.99萬元。

對於特斯拉降價的影響,崔東樹表示,近期特斯拉的降價是把從2022年8、9月份開始的促銷措施穩定下來,此前購買特斯拉的消費者並沒有因爲降價造成很大損失。崔東樹同時表示,春節前市場處在相對低迷狀態,其它車企跟進降價沒有意義,但部分車企在2023年2、3月份可能通過推出新車、提升產品力進行市場調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