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祝嫣然

  [ 汪濤估計,2022年12月份工業生產同比增速可能放緩至1.5%,三年平均複合增長率大致穩定在4.4%。 ]
  [ 伍超明表示,展望未來幾個月,廣義基建投資增速有望繼續保持10%以上的高增長。 ]

受疫情衝擊以及全球經濟走弱等因素影響,2022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復甦受到擾動,經濟數據或進一步回落。

國家統計局將於1月17日發佈2022年12月及全年宏觀經濟數據。多家機構預測,2022年12月份,國內各地疫情陸續迎來一輪高峯,對工業生產的擾動增加,工業生產增速或放緩,對消費的衝擊也進一步加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或繼續負增長;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望保持韌性。

2023年1月,第一財經研究院發佈的“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爲49.86,較上月回升,但仍低於50榮枯線。經濟學家們認爲,短期內我國經濟面臨較大壓力,隨着疫情平穩,經濟將企穩回升,未來宏觀政策將維持穩增長基調繼續發力。

2022年四季度GDP增速或回落

2022年四季度以來,海外需求收縮進一步顯現,國內疫情對宏觀經濟的擾動加劇,經濟復甦進程明顯放緩。國務院防疫二十條新規和“新十條”規定陸續頒佈以後,市場信心大力提振,全面助力社會面復工復產,但隨着國內疫情政策轉變,國內各地疫情陸續迎來一輪高峯,對整體經濟造成較大影響。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對第一財經分析,預計去年四季度GDP實際同比增速爲1.3%。2022年10~11月,受疫情多發和地產探底影響,主要經濟數據進一步回落。去年12月自國務院防疫優化措施“新十條”實施兩週後,各地防疫政策加速優化調整,相繼進入感染高峯,基本面受到疫情發展的階段性衝擊,2022年四季度實際同比增速預計爲1.3%,較2022年三季度回落2.6個百分點。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發佈的報告認爲,去年第四季度國內疫情對宏觀經濟的擾動加劇,國內需求仍舊偏弱,供需兩端壓力猶在,但各項穩經濟政策舉措逐步落實,後續隨着疫情形勢逐漸好轉,疫情防控新政策助力社會復工復產,經濟基本面仍將呈現緩慢復甦趨勢,預計2022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長1.7%,較上個季度下降2.2個百分點。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分析,隨着第一波感染高峯結束,預計經濟活動將從2023年初開始逐步復甦,可能在春節假期之後。2023年二季度開始,GDP同比增速或大幅反彈,同時政策支持有望加碼,推動2023年全年GDP同比增速上行至4.9%。

疫情衝擊工業生產

2022年12月全國各地新冠疫情進入高發期,對經濟供需兩端均產生較大影響,供給端尤甚。

從先行指標來看,國家統計局去年12月31日發佈的2022年12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爲47%,較上月下降1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下降,創下2020年3月以來的最低點。在PMI分項指標中,受疫情衝擊影響,生產指數在去年12月份大幅下行3.2個百分點至44.6,表明製造業生產動能明顯走弱。

疫情對企業產需、人員到崗、物流配送帶來較大影響。去年12月份,國家統計局調查的製造業企業中反映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比重爲56.3%,高於上月15.5個百分點。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爲44.6%和43.9%,低於上月3.2和2.5個百分點,製造業生產活動繼續放緩,產品訂貨量有所下降。同時,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降至40.1%,部分調查企業反映受疫情影響,物流運輸人力不足,配送時間有所延長。

李超分析,去年12月國內疫情衝擊是影響工業生產走弱的核心變量,疫情對企業產需、人員到崗、物流配送帶來較大影響,導致工業生產有效工作時長大幅縮減,同時地產不振、消費探底、出口放緩對工業生產有一定負面影響。預計2022年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爲-0.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爲3.6%。2023年國內疫情對工業生產的衝擊影響將逐步消退,工業生產有望迴歸弱修復通道。

汪濤也認爲,疫情擾動可能導致供應鏈和物流狀況進一步惡化,整車貨運流量指數同比跌幅進一步擴大。估計2022年12月份工業生產同比增速可能放緩至1.5%,三年平均複合增長率大致穩定在4.4%。

消費投資繼續放緩

在需求端,儘管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落實一定程度上會促進服務類消費,但防疫政策的突然轉向使得新冠疫情在全國範圍內迎來一次集中暴發,對去年12月消費產生一定的擾動,同時失業率上升、居民存款增加都對消費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汪濤表示,疫情攀升導致出行活動減少、消費者情緒謹慎,以及服務業和消費勢頭普遍走弱。18個主要城市的地鐵客流量同比跌幅擴大至46%。整體而言,儘管上年基數較低,去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還是可能進一步走弱至同比下跌6.4%。

中金宏觀認爲,疫情反彈壓制消費活動,社零總額增速或進一步下滑。去年12月上旬防疫優化調整初期,消費活動出現了邊際改善。不過隨着疫情快速擴散,居民消費活動明顯承壓,從地鐵客運量、擁堵指數等高頻數據來看,2022年12月的居民線下活動一度降至去年4月低點以下。預計非汽車商品、餐飲收入的同比降幅較11月進一步擴大;而汽車消費受車購稅政策退出前的搶購提振影響,或實現小幅正增長,12月社零總額同比下滑8%左右。

投資方面,在前期專項債不斷擴容、政策性金融工具持續加量的支持下,實物工作量在去年12月加快形成。2022年12月2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推動重大項目建設和設備更新改造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符合冬季施工條件的不得停工,有助於促進基建投資增速不斷加快。

民間投資也現逐步回暖跡象。政府提出推進並擴大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支持包括房地產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發債融資,大大提振了民營房地產企業投資信心,由於房地產投資是民間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舉措將直接推動民間投資加快恢復。

李超預計,去年1~1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累計增速爲5.1%,前值爲 5.3%。地產投資依然承壓,製造業投資四季度受疫情衝擊面臨下行壓力,增速有所放緩但仍具韌性,全年保持高增速;基建投資受益於政策呵護,預計四季度維持高位增長,綜合研判,基建和製造業投資是2022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

汪濤分析,由於上年基數較高,去年12月基建投資同比增速可能小幅回落,但仍保持穩健增長8%~10%左右。2022年12月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總量再度降至僅100億元,之前的專項債發行和政策性銀行的專項基建投資基金應可繼續爲基建投資提供支撐。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速可能小幅放緩至6%左右。考慮到房地產投資同比跌幅小幅收窄,12月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可能小幅上行至1.5%~2%,2022全年同比增長小幅放緩至5%。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第一財經表示,去年12月份專項債資金支持將明顯減弱,但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對配套資金的撬動作用仍將對基建投資形成資金保障。展望未來幾個月,廣義基建投資增速有望繼續保持10%以上的高增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