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幾年,錦州銀行與前中國首富李河君的歷史“舊賬”又被翻了出來。

最近,原漢能集團創始人李河君於元旦節前被執法人員帶走的消息不脛而走,因其前中國首富的身份備受關注,有報道稱或事關漢能與錦州銀行的借貸。

2015年 5月20日,李河君在香港上市的漢能薄膜遭遇閃崩,重挫50%,僅20分鐘市值就蒸發了千億,成爲資本市場的大事件。其後,錦州銀行的上市計劃受到波及,該行被監管部門要求提交與漢能的信貸關係等資料,原定的上市計劃晚了半年。

而與漢能集團關係匪淺的寶塔石化,則是錦州銀行原實際第二大股東,在寶塔石化債務危機惡化、淪爲“老賴”的同一年,錦州銀行的業績隨之“變臉”。

此後,錦州銀行會計師事務所辭任,並直言該行部分貸款實際用途與信貸文件中所述用途不一致。繼而不久,錦州銀行啓動改革重組,主要股東“洗牌”、高管“大換血”、增資擴股。

如今,改革重組3年過去,錦州銀行業績表現如何?又能否重新踏上回A征途?

曾系漢能集團“金主”之一

錦州銀行成立於1997年1月,由錦州市15家城市信用社和錦州市城市信用合作社聯社整體改制而成,設立時名爲錦州城市合作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4月更名爲現名。2015年12月7日,該行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

在登陸港交所前,錦州銀行IPO曾橫生枝節,漢能集團正是這個“枝節”的起因。據瞭解,漢能集團由前中國首富李河君創立,曾一度成爲全球最大的民營水力發電企業和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

將時間回撥至2015年。時年4月,錦州銀行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並計劃在兩個月後敲鐘上市。然而,該行借貸方漢能集團突發危機,打亂了錦州銀行的上市計劃。

2015年5月20日,漢能集團的港股上市公司漢能薄膜股價發生閃崩,短短几秒下跌近50%,後雖有反彈,但終以近47%的跌幅緊急停牌,市值蒸發1443億港元。由此,持有漢能8成股票的李河君的“首富大廈”也轟然倒塌。

對於漢能薄膜股價暴跌的原因,有媒體報道稱,與該公司涉嫌市場操縱被香港證監會查處有關。此前,香港證監會對漢能薄膜的調查已展開數週。

作爲漢能集團“金主”之一的錦州銀行,也被港交所要求補交與該集團的信貸細節等資料。因此延誤時間導致招股書失效,直到10月,錦州銀行才重新提交招股書。

在更新版的招股書中,錦州銀行披露稱,自2015年5月起,漢能薄膜一直被香港證監會調查,其股份被暫停買賣,導致股份的價值存在不確定風險。

錦州銀行對漢能集團的鉅額信貸投放,正是以漢能薄膜的股權作爲抵押或擔保。

招股書顯示,漢能集團在錦州銀行的貸款餘額總計94.61億元,包括三類信貸資金:與漢能掛鉤的受益權轉讓計劃、該行發行的非保本型理財產品(A類債務工具)及保本型理財產品(B類債務工具)。其中附有信貸風險敞口淨額(無抵押或第三方對沖)27.7億元。

對於上述信貸資金的處理進展,錦州銀行表示,該行一方面向兩家境內金融機構出售相關受益權轉讓計劃投資的一部分,未償還結餘總面值19.7億元;另一方面,與漢能約定由其於2015年8月提前償還受益權轉讓計劃及B類債務工具,未償還總額25.94億元,當中8億元計入信貸風險淨額。

更新招股書兩個月後,錦州銀行終於在港股敲鐘上市。不過,漢能“5·20黑天鵝事件”的連鎖反應仍未落幕。

一晃7年過去,往事再起波瀾。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漢能系”創始人李河君已於2022年12月17日被遼寧錦州警方帶走協助調查。並且,多位漢能集團前員工表示消息屬實。

重組3年不良貸款率降至2.87%

一石激起千層浪,李河君被帶走的傳聞,將錦州銀行再度拉入大衆視線。

有外界聲音認爲,事件或涉及與錦州銀行之間的借貸。不過,目前,除了錦州銀行此前“自爆”的94.61億元信貸,以及多家媒體報道的80億元授信,並未有其它數據被進一步披露。

但可以肯定的是,錦州銀行第六大股東銀川寶塔與漢能集團存在一定關聯。

據錦州銀行2014年年報,銀川寶塔彼時系該行第二大股東,持股比4.54%。另據該行招股書披露的主要股東信息,銀川寶塔由寶塔能源全資擁有,寶塔石化又對寶塔能源持股9成。換言之,寶塔石化實爲該行第二大股東。

而寶塔石化與漢能集團關係匪淺。據瞭解,漢能薄膜曾向寶塔石化配發5億股新股,集資4.1億港元。並且,該公司曾公告稱,以每股5.38港元價格,向寶塔石化、內蒙古滿世投資集團,最多定向增發41億股,折價20%,最高融資220億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寶塔石化的實控人孫珩超也曾是首富,與李河君不同的是,其是原寧夏首富。

2018年,孫珩超等人因涉嫌刑事犯罪被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原因是寶塔石化下屬財務公司承兌匯票逾期。票據兌付引發的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寶塔石化被列爲失信被執行人。

據聯合資信透露,截至2018年3月末,寶塔石化從錦州銀行獲得授信額度37億元,已使用29億元。另有報道稱,錦州銀行爲“寶塔系”提供擔保借款餘額26.63億元。

也正是在這年,錦州銀行經營業績“變臉”。

2018年年報顯示,錦州銀行實現經營收入212.83億元,同比增長13.2%。但淨利潤由盈轉虧,淨虧損45.38億元,而2014年至2017年該行淨利潤皆爲正增長。

同期,錦州銀行資產質量“亮起紅燈”。不良貸款率與撥備覆蓋率均逼近監管紅線,分別爲4.99%與123.75%,不良貸款餘額185.08億元,較2017末的22.47億元增長7.24倍。

此外,資本充足水平更是跌破監管下限,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及資本充足率依次爲6.07%、7.43%及9.12%。而2015年至2017年,這三項指標皆符合監管標準。

針對不良貸款率大幅走高的情況,錦州銀行曾解釋稱,主要原因包括“部分行業客戶經營出現困難”。

除了信貸風險上升外,錦州銀行還有虛構貸款用途的嫌疑。

2019年5月,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及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統稱“安永”)向錦州銀行辭任,距離其被委任爲核數師纔剛滿一年。

安永在辭任函中指出,其在進行錦州銀行截至2018年12月末的年度綜合財務報表審計期間,注意到有跡象顯示銀行向其機構客戶發放的某些貸款實際用途與其信貸文件中所述的用途不一致。

隨後不久,在央行和銀保監會的指導下,錦州銀行進行改革重組,包括引進優質股東、工行管理團隊“空降”、完成百億定增等。

或受上述因素掣肘,錦州銀行迴歸A股的計劃一度“擱淺”。

據瞭解,錦州銀行早在2016年3月就有意回A,並於4月簽約東興證券進行輔導;2018年12月,東興證券發佈《終止錦州銀行輔導備案的說明》,表示該行決定更換保薦機構;僅時隔一年,接手的浙商證券“鑑於錦州銀行董事及經營業績等發生較大變化,綜合考慮各項因素”,又宣佈撤銷輔導備案。

改革重組3年後,錦州銀行業績成色幾何?

2022年中報顯示,錦州銀行資本充足水平上升,但主要經營指標與資產質量仍面臨一定挑戰。

截至去年6月末,錦州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及資本充足率分別爲8.36%、9.84%及11.61%,較上年末增加0.07個、0.11個及0.11個百分點、。

不過,同期,錦州銀行總資產與總負債齊“縮表”,營收與淨利雙降。截至6月末,該行資產與負債總額分別爲8265.52億元與7555.62億元,較上年末減少2.7%與3%。上半年經營收入與淨利潤分別爲55.6億元與1.42億元,同比下滑10.2%與23.5%。

此外,截至6月末,錦州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爲162.26億元,較上年末增加3.41億元;不良貸款率爲2.87%,上升0.12個百分點。據銀保監會數據,2022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法人口徑)不良貸款餘額3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67%,較上季末下降0.02個百分點。

可以發現,相較於2018年,錦州銀行的經營業績實現了較大提升。不過,挑戰亦存,仍需進一步優化。

(新金融深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