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在召开。在北京会议中心9号楼一层大厅,预算审查监督区域每天都会迎来人大代表,通过预算联网监督系统,代表们可以快速、简明、直接地查阅政府及各部门预算,并及时提出建议,充分履行对政府预算的审查监督职能。

在2023年预算初审工作中,市人大专委会借助人大联网监督系统对41家市级部门预算开展审查,涉及预算资金1297.7亿元,对112个预算项目提出调整建议,提出30余条改进预算编制和管理的意见。

关注 1

“政府干了什么、有无效果可通过预算反映出来”

1月16日是大会的第二天,不少代表利用午休时间在预算审查监督区域查阅各部门的预算情况。来自丰台团的刘颖代表是这里的常客,作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税学院的教授,刘颖长期关注政府预算,并多次提出建议。

“这就像一个数据库,体现了政府的收支状况、各区的收支状况,财政收支能够体现出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方向,政府干了什么,有没有效果都可以通过预算反映出来。”

经过简单几步操作,刘颖在系统上调出了政府收入结构和趋势图。刘颖对照图表进行解释,税收收入能反映出经济运行的质量,不同的税种能够反映出一个区域在哪方面比较活跃。比如,企业所得税增加得比较多,说明这个区域的企业运行情况比较好;如果房产税比较多,说明经营性的房产运作得很好;如果个税比较多,说明这个区域劳动者的“腰包”比较鼓。

同时,通过各区财政收支和北京市财政收支整体情况,能够看出北京市区域发展是不是平衡,是不是按照规划在有效地推进。

近几年,刘颖经常会把在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反映给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促进了系统的持续升级。今年她又带来了1个小建议,希望在数据分析部分增加对未来趋势的前瞻和预判,“目前系统能够提供数据分析,但基本是看过去,我们希望在分析中增加看未来的部分,便于代表对发展形势有较为整体和清晰的认识。”

关注 2

22大类4000万条数据,从简单查询到智能分析

与人代会审查的其他报告不同,预算草案报告因为数字多、专业性强,数字之间的勾稽关系复杂,人大代表经常反映“看不全、审不细、读不懂、督不实”,会严重影响人大代表有效履职。

按照全国人大的要求,北京市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于上届人大正式建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不断推动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升级。

从最早的简单查询到现在的智能分析,从最开始在大会上为代表提供查询,到现在为多主体和多法定场景提供服务,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已经贯穿预算编制和预算监督的全过程。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副主任张亚亮介绍,系统采集了跨越2018至2023年的3万余套报表,汇总了22大类4000万条数据,采取仪表盘、城市地理、图形等进行展示,客观反映总量、趋势、增减、结构的变化。原本复杂难懂的数据在代表面前,呈现得简单清晰、一目了然。

来自西城团的代表张磊从事养老产业,他快速在系统上查阅到了北京市过去几年用于养老领域的资金,连同支出责任部门也一目了然。“政府资金的使用能够看到政策的发力方向,对我们进行经营决策有很大帮助。”张磊说。

作为“老代表”,张磊想起过去审查预算报告的经历,只能看纸质文件和报表,一个大厚本,上面是海量的数据,眼花缭乱。现在,代表们不仅可以通过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的小程序、App等快速查阅预算数据,还可以实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注 3

方便代表算清“项目明细账”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刘星介绍,该系统目前积累了6年来5.5万个部门预算项目,监督科目从“类、款、项”级科目到具体项目,逐级呈现申报项目、编制依据、绩效目标、执行周期、明细预算、政府采购、购买服务、支出进度,方便代表算清“项目明细账”,推动预算编制“事”“钱”“效”相统一。

这对经营企业的丰台团代表杨中春十分重要,“我们做企业的希望花钱体现效率,所以我们关注的核心并不是你花了多少钱,而是要知道产生的实际经济价值和效果。”

刘星表示,北京的预算审查监督体现了北京特色,以“年审+季审”为切入点,通过“四问该不该”,即钱该不该花、该不该政府花、该不该花这么多、该不该当下花,形成分析报告并给出建议,这也是代表们最关心的内容。

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及时回答代表疑问,代表们提出的好的建议也可以及时吸纳进来,保障了人大代表更好履职。此外,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也极大促进了政府预算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对于完善政府全过程绩效成本管理等都有很大帮助。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