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獲悉,2023年1月15日晚,上海中國畫院畫師、知名山水畫家邱陶峯先生在上海中山醫院離世,享年89歲。邱陶峯先生的山水畫曾被唐雲評之爲“以墨得韻,於水墨渲染間,煙雲氤氳,水氣朦朧之佳境畢現矣。”

80多歲的知名畫家、藝術評論家謝春彥得知友人離世,不甚悲痛,於昨晚寫下:“上海中國畫院中治山水同仁中我最佩服陶公之深沉寬博,人品之敦厚,於筆下山水渾然一致也。”

藝術學者丁羲元輓詩《悼邱陶峯先生》有:“山綠花紅鳥影深,天堂畫壁倩高人。低眉扶笑任揮寫,寫盡江南煙雨春。”

邱陶峯之女邱孟瑜昨晚在社交媒體公開說:“人生如幻似電,昨日大雪紛飛,帶走了親愛的父親。於中山醫院頑強堅持14日之後,家父1月15日晚九點47分終得解脫,擺脫苦厄,往生極樂。家父爲人亦如畫品,溫醇清澹;生平所交友不多,卻皆爲知音至交,此次新冠得諸好友至親竭力相助,在此一併感謝感恩!”

據她對澎湃新聞介紹,他父親曾用名邱陶胄、邱陶豐,“他感染新冠後,在中山醫院的時候,其實病曾有所好轉,過兩天又急劇惡化,呼吸極其困難,直至生命慢慢衰竭……開死亡證明時醫院所寫爲肺部感染……”

邱陶峯出生於1935年,少年時即愛丹青,1957年至上海,在各類畫賽中脫穎而出,1960年遴選而入上海中國畫院深造研習,爲山水畫家賀天健收爲入室弟子。

他早年廣遊歷,並遍臨郭熙、王蒙、黃公望等諸宋元名家巨跡,以求會其神於心;運其技於手。創作作品多宏構大制,用筆謹嚴,時代氣息鮮明,而筆墨之樸健、蒼厚、質篤又追步宋元。

1980年代後,師古人、造化與師諸心漸趨爲一,追求情隨筆遠、自然天成,畫風愈加以蘊蓄、寬和、淳樸、清靈見長。後在原先講究功力蒼健用筆圓遒,設色古雅華滋的基礎上,兼之以潑墨、潑彩,於水、墨、色的交溶碰撞之間,呈現自然界一派雲霞明幻、煙水氤氳的清光百態。畫家唐雲曾評價稱:“作畫主力先筆得形,以墨得韻,於水墨渲染間,而煙雲氤氳,水氣朦朧之佳境畢現矣。”

邱陶峯主張先筆得形,潑灑後復以精煉的線條勾皴點醒,故於大塊墨彩與筆法協調駕馭方面頗有心得。尤擅表現五嶽峨眉、黃山諸勝、閩浙富春山水的煙嵐意境。

“用最樸拙的筆法,汲取最大可能的自然靈氣。這是我父親畢生的山水畫追求,這讓他的醇厚氣質中又多了一份空靈與鬆動。他一直推崇的是傳統京劇舞臺那種小小的簡潔背景,憑寥寥幾個人醞釀出千軍萬馬的陣勢、波瀾壯闊的場面。說現在的戲劇表演開始追求大型化了,背景靠聲、光、電、投影做出繁雜多變的場面,人物道具也多了,越玩越複雜,但是表面愈熱鬧,耐咀嚼的滋味卻少了,這種現象在國畫界也比比皆是。”邱陶峯女兒邱孟瑜對澎湃新聞回憶說。

相比,多數中國畫家是經由西式的院校美術教育而步入創作生涯的,邱陶峯在師徒相承中脫穎而出。他從臨摹入手,逐漸領悟傳統山水畫的藝術文化精神和筆墨丘壑互動的語言圖式,進而走向大自然,一面寫生,一面致力於山河風光的深入感知與整體參悟,去體會親身感受中有別於既往的時代氣息,去印證古法,取捨古法,補益古法,最後突破前人成法與意蘊的局面而自成一格。

知名美術史論家薛永年評價邱陶峯的作品稱:“在其早、中、晚期的作品中,能清晰的感受到畫家在繪畫藝術道路上不同階段的領悟和提升。秉其藝術天分中的宅心仁厚與對自然的鐘情,邱陶峯不懈探索,充分地發掘山水的內美,尤以晚年借‘詩境’‘意境’的表達發揮心源的能動性,水到渠成地形成蘊含畫家獨特感悟的胸中丘壑和饒於個性的藝術語言,並最終成就他的累累碩果。他所代表的這種藝術道路,給未曾有機會入校攻讀的學藝者昭示了成才之途,也爲學校出身而在傳統上淺嘗輒止者提供了他山之石。”

延伸閱讀|邱陶峯之女邱孟瑜憶其父親談創作

作畫要善於思考,看畫、臨畫都是爲了多思考研究,才能決定揚棄取捨。有些人筆頭勤快,但陷於所謂“學而不思則怠”,徒增匠氣。思考還體現在作畫時要時時顧及全局的章法構圖,視畫面不斷的變化相機下筆。要習慣站立作畫,視線比坐位更爲開闊,容易發現問題,並及時解決,尤能令畫面統一,氣貫勢連。

他的晚年作畫更着眼於從自然提升到抽象的思維轉換。近幾年,因爲腰疾腿腳不便,只能在家“臥遊”。國畫創作似乎更接近於西方的點彩派,近看滿紙俱是蒼蒼莽莽的點簇用筆,遠觀則是樸厚濃烈的山谷雲嵐。他的畫更接近於一種大拙,貌似用着絲毫沒有巧勁的笨功夫,但畫面的韻味意境卻相當的耐咀嚼,初看平平,再觀卻有妙想妙得。陳丹青說,很羨慕像梵。高、塞尚畫中那種笨拙的味道,這是他們這種善於用巧筆的畫家所夢寐難求的。你很難想象,邱陶峯青年時也是一個善用巧筆的人物畫家,但他晩年的山水畫卻用一種最簡單直接的筆法,營造最蒼茫渾厚的中國山水圖式的美學意境。

用最樸拙的筆法,汲取最大可能的自然靈氣。這是他畢生的山水畫追求,這讓他的醇厚氣質中又多了一份空靈與鬆動。他一直強調,大自然中有很多種樹,但我只選擇一到兩種入畫,見一樣愛一樣可以,但如果拘泥於生活,見一樣畫一樣平鋪直敘,那就會墮入自然主義的泥潭,畫的再好也不能成爲真正的藝術。他一直推崇的是傳統京劇舞臺那種小小的簡潔背景,憑寥寥幾個人醞釀出千軍萬馬的陣勢、波瀾壯闊的場面。說現在的戲劇表演開始追求大型化了,背景靠聲、光、電、投影做出繁雜多變的場面,人物道具也多了,越玩越複雜,但是表面愈熱鬧,耐咀嚼的滋味卻少了,這種現象在國畫界也比比皆是。

他所強調的韻味,是一種感受的靈動。可惜,這種對藝術的真正悟性,感悟和感受,現在卻越來越稀缺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