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萬 人口出生率連續三年跌破1%)

中國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萬  人口出生率連續三年跌破1%

資料圖

國家統計局17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爲6.77‰。第一財經記者梳理資料發現,這是1950年以來,年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萬。此外,我國人口出生率連續三年跌破1%(即10‰)(第一財經 林小昭)

延伸閱讀:

6張圖看中國新世紀人口變局 多地頻出鼓勵生育新政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

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爲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爲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爲-0.60‰。

第一財經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梳理幾張圖表,從中觀察近二十多年的人口增長趨勢。


資料圖

針對我國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齡化等新的人口發展形勢,近十多年來,不斷調整優化生育政策,人口保持平穩增長,性別結構持續改善。

2013年和2016年分別實施“單獨兩孩”和“全面兩孩”生育政策。爲進一步促進我國人口長期均衡發展,2021年開始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當前,各地正在不斷出臺政策鼓勵生育。

例如,深圳此前發佈《關於公開徵求<深圳市育兒補貼管理辦法>意見的通告》,徵求社會公衆意見,截至2023年2月13日。根據《管理辦法》,初步擬定深圳市育兒補貼標準:生育第一個子女且辦理出生入戶後,發放一次性生育補貼3000元,另外每年發放1500元育兒補貼,直至該子女滿3週歲,累計7500元;生育第二個子女且辦理出生入戶後,發放一次性生育補貼5000元,另外每年發放2000元育兒補貼,直至該子女滿3週歲,累計11000元;生育第三個子女且辦理出生入戶後,發放一次性生育補貼10000元,另外每年發放3000元育兒補貼,直至該子女滿3週歲,累計19000元。

濟南也推出一攬子舉措稱,本市戶籍按照生育政策2023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孩每月發放600元育兒補貼,對其中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養人員及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的生育婦女每月加發200元育兒生活補貼,直至孩子3週歲。


資料圖

圖表來源:國家統計局

世界多國應對人口負增長,有何經驗?

記者 | 張倩楠

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舉行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佈會通報,2022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爲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

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我國出生人口爲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爲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爲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爲-0.60‰。

界面新聞注意到,中國人口學會日前舉辦的“人口負增長及其應對策略”研討會上,多位人口專家已預測,2022年中國人口或將出現負增長。

人口負增長指新增的人口少於死亡的人口。《中國統計年鑑2022》曾披露,我國現有13省人口自然增長率爲負,分別是: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而在2019年,只有東北三省人口是負增長。

中國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萬  人口出生率連續三年跌破1%

資料圖

2022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舉行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佈會介紹,2021年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爲14126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人口出生率爲7.52‰;死亡人口1014萬人,人口死亡率爲7.18‰;人口自然增長率爲0.34‰。

2022年8月1日,國家衛健委黨組在求是雜誌發表《譜寫新時代人口工作新篇章》一文指出,隨着長期累積的人口負增長勢能進一步釋放,我國總人口增速明顯放緩,“十四五”期間將進入負增長階段。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鄭真真介紹,“低生育率、人口低增長或負增長以及人口老齡化並不是中國的特有現象,不僅是中國也是全球在21世紀將要面對的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教授陶濤介紹,根據聯合國人口司公佈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數據,2021年,有38個國家處於內生性人口負增長之中,它們的負增長主要源自長期低生育率。這些國家主要分佈在歐洲(25個,包括俄羅斯、匈牙利等)、亞洲(5個,包括日本、韓國、中國香港地區等)、北美洲(6個,多爲島嶼國家)。

德國是1950年以來最早經歷人口負增長的國家,自1973年起開始負增長;匈牙利經歷的人口負增長時間最長,從1980年持續至2021年,四十餘年間總人口規模縮減近10%。俄羅斯1994年出現人口負增長,一直持續到2007年,2008—2019年恢復人口正增長後,又於2020年開啓新一輪的人口負增長;日本自2010年負增長持續至今,十餘年間總人口規模降幅約爲3%;韓國在2020年初開始人口負增長,2021年總和生育率(平均一個婦女一生生育多少孩子)低至0.88。

陶濤介紹,東亞三國(中國、日本、韓國)與歐洲三國(德國、匈牙利、俄羅斯)相比,在人口負增長進程中勞動年齡人口下降程度更大。歐洲三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在人口負增長期間始終高於中日韓,並維持在50%以上的水平。在進入人口負增長之前,中國與韓國的勞動年齡(15—64歲)人口比例在七個國家中最高,將近70%,其他國家則在65%左右,而在本世紀末東亞三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將穩定在更低的水平,韓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占比最低,僅爲46%左右。

鄭真真介紹,伴隨人口增速下降的是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回顧21世紀以來全球人口變化,10—20歲人口不斷減少,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最快。由於生育率降低和老年人壽命延長,新生人口對人口增長的重要性逐漸讓位於老年人口,2018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有史以來首次超過5歲以下兒童數量。

鄭真真表示,1960—2011年全球增長人口主要在亞洲,主要來源於年輕人口的增長;而未來人口的增長主要在非洲,全球人口增長將以老年人爲主。由於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人口大國的生育率降低較快,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老齡化速度要快於發達國家,這也意味着全世界老年人中有更多人生活在發展中地區。

面對人口負增長,各國也採取了多種應對措施。陶濤介紹,鼓勵生育是各國應對人口負增長的基本策略之一。首先,人口負增長國家會通過爲婦女和家庭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幫助其實現理想的子女數量、生育間隔及時間。其次,各國也重點關注家庭和工作的平衡,通過實施產假制度、採用彈性工作制、興建托育機構等方式來促進就業領域的性別平等。

中國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萬  人口出生率連續三年跌破1%

資料圖

此外,瑞典、韓國等國家還會通過津貼補助、減租減稅、減免子女大學學費等措施來降低生育成本,俄羅斯則採用了榮譽激勵的方式,向生育多子女的家庭頒發“光榮父母獎章”“光榮父母勳章”,並給予物質獎勵。

“吸納移民也是各國應對人口負增長的重要舉措。一方面,部分國家採取了鼓勵移民的政策,尤其是鼓勵高素質、高技術水平移民遷入。另一方面,各國也通過加強社會服務、提供語言培訓、完善法律法規等方式,保障非本國國民的社會融入。”陶濤說。

陶濤介紹,提高老年人勞動參與率和女性勞動參與率也是各國政策的着力點。例如,日本、德國逐漸提高了獲得退休福利的年齡,意大利則採取了減少福利的措施,韓國鼓勵爲老年人提供就業崗位,奧地利則給僱傭老年員工的企業提供獎勵。針對女性就業,日本從法律、政策、社會福利、企業工作制度等多層次着手,保障女性的就業權益,促進就業領域的性別平等。韓國一直以來也重視提升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通過制定一系列針對女性的就業優待機制,讓更多女性迴歸職場。

面對人口負增長,各國還加快了產業升級和技術發展的步伐。比如,日本通過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至其他國家來調整國內的產業結構,着力提升本國技術研發水平和產業優勢,以適應人口負增長的發展。德國在注重轉移中低端產業、騰挪資源空間發展高端產業的同時,也在努力提升海外企業在其他國家本土化的融合發展水平。

“從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的高速增長轉變至即將到來的負增長,這種‘壓縮’式的變化發生在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無疑會帶來更大的挑戰。人口負增長將是中國的人口現實,未來其對社會經濟各方面的影響以及對家庭的影響,都應及早準備應對。”鄭真真稱。

鄭真真表示,人口變化具有自然規律,也是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作的結果。把握人口變化趨勢,預測人口變動對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影響,是積極應對挑戰的前提。中國的很多政策、制度以及社會規範和家庭傳統習俗等,都是在高生育率和人口結構相對年輕時形成的,已經明顯不適應當前人口形態,需要及時做出調整和改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