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上午,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與美財政部長耶倫在瑞士蘇黎世舉行半天會談。

這是兩人兩年來的第四次溝通、首次面對面交流,也是2023年中美第一次談。

剛開年不久,中美兩個大國的會談,向世界傳遞了怎樣的信號?譚主的朋友——總檯記者楊春一直在現場,他分享了幾個細節,很值得品味。

第一個細節,美方的主動。這次見面的場地和拍攝是由美方負責,會談給記者留出的拍攝時間很長,這不常見。通常,這種分量的會談給記者的拍攝時間是1至2分鐘,但這次會談,從兩人握手到坐下後的開場寒暄,時間至少有七、八分鐘,現場記者都覺得非常過癮。

第二個細節,雙方的狀態。這是雙方首次面對面見,所以我們第一次能看到雙方交流的真實狀態。合影,就很能說明問題。中方面帶笑容,張開雙臂,自信與開放,顯而易見。雙方會談的氣氛也很融洽,有種老朋友再見的感覺。

第三個細節,會談的場合。這次會談是在中方參加達沃斯論壇期間舉行的。會談前一天,中方剛剛面向世界宣告,2023年,中國經濟將恢復增長,達到正常水平。對於世界的疑問,中方也作出了自信、坦誠的回應:中國不會走向計劃經濟,更強調會保持對外開放。開放,恰恰也是中美關係需要的。

第四個細節,耶倫這次沒有參加達沃斯論壇,所以來瑞士的主要目的就是來見中方的。今年達沃斯論壇的主題是“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強合作”,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美達成共識,要在雙邊及聯合國、G20和APEC等多邊框架下加強合作,就顯得更有意義。

這次會談持續了約三個小時,超出了原定時間,並且是因爲耶倫需要趕飛機而停止的——否則雙方有意願談得更久。

會談深入、坦誠、務實,變言其著,化言其漸,美方現在已經作出了一些表示。

不過,還有一個細節是,合影裏,耶倫伸出的是一隻手。從某種層面來說,這樣的姿態也是美國的現狀,美國國內還有不少猶豫保守的力量,對應的,是美方身不善而怨人,恰恰是一種不夠自信的狀態。

接下來,中方表示,歡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耶倫訪華。能不能敞開大門,考驗的是一種心態。這種心態,美國可以問問自己,是不是夠。

來源:玉淵譚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