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首善标准探索一流营商环境,众多举措全国首创,改革经验也向全国推广。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戴颖日前在本次北京市人大会议新闻中心举办的“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主题发布会上介绍,五年来北京先后出台了1.0至5.0版共1034项改革任务,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迭代升级,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重大转变。

法治既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又是营商环境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北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显著,其中司法机关功不可没。近年来,北京市各级法院、检察院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犯罪,加强诉源治理,强化司法监督,积极为北京高质量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本次北京市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透露,过去五年,北京法院审结各类刑事案件10.4万余件,依法审结杀人、抢劫、重伤害等案件12259件,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到99%以上,创历史最高水平。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披露:五年批捕38173人,起诉68569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业务全面协调充分发展。法检两部门坚决依法严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保持对严重暴力犯罪的高压态势,奋力推进平安北京建设,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夯实了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法检报告浓墨重彩地提及优化营商法治环境的相关工作。近五年来,北京成立国际商事法庭,建设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上线全国首个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审结各类商事纠纷72.6万余件,商事案件平均审理期限缩短19.6%;设立北京破产法庭,五年来通过破产重整救活企业46家,引入投资1500多亿元,化解债务5500多亿元,为9万余名职工稳住就业。北京市各级法院努力优化营商法治环境,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过去五年,北京市各级监察机关精准把握经济发展内生法治需求,依法起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5697人,妥善办理各类侵害企业产权与合法权益案件,监督撤销涉民营企业刑事诉讼“挂案”412件。检察机关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企业保驾护航,让法治成为最好的营商环境,取得的成果同样喜人。

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年北京“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对此提出了宝贵建议。如北京市政协委员赵忠提出了“建立通过指标体系引导和提升营商环境,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指标体系的良性循环机制”等建议。北京市人大代表童之磊认为,若要更好促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和高质量发展,应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接下来,认真借鉴代表委员的建议,优化营商法治环境评价指标,司法服务进一步向中小企业“倾斜”等课题,有待于司法机关积极破解。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期待北京市各级法院、检察院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担当作为,更加公平公正地保护市场主体权益,进一步探索司法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推动北京的营商法治环境持续优化不断向好,为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更多司法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