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帶着熱氣”進課堂,進而全面、系統、深入地融入課程教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付麗莎先做了一個小調查:學生對二十大報告印象最深的關鍵詞是什麼,然後再對她主講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融入二十大精神的教學設計。而爲了讓二十大精神真正進入大學生的“頭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在二十大勝利閉幕後,立即把教師組織起來,在原原本本學、及時跟進學的基礎上,研討制定“三進”工作方案,第一時間將黨代會基礎知識、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二十大召開的歷史方位、學習二十大精神的基本方法等內容融入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政課,爲學生後續深入學習二十大精神提供方法指導。

結合黨史講“現代化”

讓大學生真正“入腦”

北航設立了“二十大精神進思政課”教學課題。馬克思主義學院以二十大精神 “三進”作爲教改課題立項的主題主線,加大經費支持力度,“揭榜掛帥”, 專題研究二十大精神進思政課的重難點問題。經過思考和探索,各課程老師都有了一些心得。

以付麗莎老師的本科生五門必修思政課之一“思想道德與法治”爲例,她調查發現,學生對二十大報告印象最深的關鍵詞前六名分別是:現代化、人民、團結奮鬥、發展、 人才、科技。她第一時間爲同學們講解了這些關鍵詞,但是,記住、瞭解這些概念就夠了嗎?付麗莎老師知道,大學“道法課”如果只單純地講概念,學生能背下來,但只能成爲他們“最熟悉的陌生詞”,難以深入理解,更不可能真正“入腦”。

她的解決方案是:在授課過程中強化以歷史視角解讀文本、以實踐認識理論、以比較深化認知。比如“現代化”,她把這個概念和講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部分國家層面的“富強”目標結合起來,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提出的“四個現代化”, 到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將“現代化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聯繫起來,再到黨的十八大之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 “新時代”,提示同學們:黨帶領人民的奮鬥目標是在不斷變化的,“現代化” 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爲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爲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從歷史的視角解讀這個概念,方能發現其中的規律、傳承和脈絡。

在加強二十大精神進各門必修課的基礎上,北航馬院還堅持十九大以來結合重要會議和重大事件開設專題思政課的教學特色,與學校各學院聯合開設《中國共產黨經典文獻研讀》專題思政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鮮活實踐轉爲教學素材

讓大學生了解大城小事

上學期,北航全體大一學生都參與了對北京市“老樓加裝電梯”這件事的討論——這是他們的必修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中的一部分重要內容。去年,北京市獲批成爲教育部首批“大思政課”綜合改革實驗區,北航馬院一直承擔着祕書處工作。學院積極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京華大地的生動實踐”課程,比如將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和“減量發展”“接訴即辦” 等北京市的鮮活實踐轉化爲教學素材,編寫教材活頁,推動相關案例融入思政課教學,幫助學生深刻認識新時代十年偉大成就和偉大變革的里程碑意義。

在孫潤南老師主講的課上,之前帶領同學們討論了“北京處級幹部體驗幹一天外賣小哥”,上學期討論的則是“老樓加裝電梯”。他先給同學們看相關視頻,再讓大家討論其中的矛盾、難題所在。“每個人都說說如果是自己將怎麼解決其中的矛盾和難題,怎麼才能把‘爲羣衆辦實事’落到實處。”孫潤南老師認爲,通過這樣的學習,能讓大學生了解北京的大城小事、社會現實,看和自己的想象有什麼區別,理解社會現實和想象的差距。

此外,北航思政課實踐教學中還增加了服務黨和國家重大活動和專項工作、參與北京“四個中心”建設等內容的調研,引導大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實際行動中啓智潤心、激揚鬥志、涵養家國情懷。

錄製網絡微課有效聯動

激發教師積極性主動性

去年底,北航承辦了北京市思政課教師教學基本功專項比賽。這次比賽的主題就是“二十大精神進思政課”。學校積極組織青年教師參賽,配備指導教師一對一指導,在比賽中提高青年教師對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認識和融入思政課的教學水平。

學校還組織一批優秀青年思政課教師錄製“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網絡微課,以“小切口”講透“大道理”,線上線下形成有效聯動,成爲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多名青年教師被推薦參加北京高校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師生宣講團,在北京高校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這堂“思政大課”上鍛鍊隊伍,提高水平,傳遞“北航聲音”。

文/本報記者 雷嘉  攝影/邸白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