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三體》在北京這些地方取景

電視劇《三體》正在熱播,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北京天文館等地拍攝的場景讓觀衆頗爲驚喜,覺得有真實感和現場感。這些畫面中出現的大科學裝置和觀測站點是如何建設和運行的?如今又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新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中科院高能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除工程改造及檢修外 正負電子對撞實驗晝夜不停

電視劇中,研究納米材料的主人公汪淼爲物理學家楊冬拍了一張照片,當時楊冬旁邊“良湘加速器”的取景地便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微觀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正負電子對撞機就是用來“抓捕”粒子的工具,以尋找新粒子。20世紀50年代,歐美相繼建設了各類高能加速器。但由於歷史等原因,中國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幾度擱淺,曾經歷了“七上七下”的波折。

1988年10月,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建成,開啓了中國基於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高能物理實驗研究。它坐落於北京西郊八寶山東側,佔地5萬平方米,由直線加速器、輸運線、儲存環、北京譜儀和同步輻射裝置等五部分組成。除工程改造及檢修時間外,這裏的正負電子對撞實驗晝夜不停。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外形像一個羽毛球拍,長長的“球拍柄”就是200米長的直線加速器,用於爲儲存環提供能量爲1.0-2.5GeV的正、負電子束。在影視劇中,楊冬被拍照時其身後正是直線加速器。

據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於程輝研究員介紹,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主要科學目標是開展τ輕子與粲物理研究。自1990年運行以來,它取得了一批在國際高能物理界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如τ輕子質量的精確測量等。同時,它又可作爲同步輻射光源提供真空紫外至硬X光,開展凝聚態物理、材料科學、生物和醫學、環境科學以及微細加工技術等交叉學科領域的應用研究,實現了“一機兩用”。

2003年底,國家批准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BEPCII)。改造之後的BEPCII是粲物理能區國際最先進的正負電子對撞機,同時保留了高性能同步輻射裝置的功能,自運行以來主要開展粲物理研究,在多夸克態、膠球、混雜態的尋找和特性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記者注意到,在多年來的中科院公衆科學日活動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中央控制室等設施一直向公衆開放,讓愛好者和青少年也有機會走進這樣的大科學裝置。

北京天文館

擁有蔡司九型光學天象儀和全天域數字投影系統

在電視劇《三體》第五集中出現的北京天文館,最爲公衆所熟悉。劇情中,汪淼來到這裏借3K眼鏡。月光下,老館標誌性的穹頂讓人覺得親切,正門外牆上方“北京天文館”幾個大字熠熠生輝。

北京天文館坐落於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於1957年正式對外開放,是我國第一座大型天文館,也是當時亞洲大陸第一座大型天文館。

小說中,在射電天文觀測基地工作的沙瑞山稱,“(3K眼鏡)是我們爲首都天文館做的一個科普小玩意兒。現在的技術,已經能將彭齊阿斯和威爾遜在四十多年前用於發現3K背景輻射的二十英尺的喇叭形天線做成眼鏡大小,並且在這個眼鏡中設置一個轉換系統,將接收到的背景輻射的波長壓縮七個數量級,將7釐米波轉換成紅光。這樣,觀衆在夜裏戴上這種眼鏡,就能親眼看到宇宙的3K背景輻射,現在,也能看到宇宙閃爍。”

儘管並沒有小說和電視劇中提到的3K眼鏡,但北京天文館的看點仍有不少。老館A館天象廳是我國大陸地區最大的地平式天象廳,內部設備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其中,蔡司九型光學天象儀和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全天域數字投影系統,能爲場內400名觀衆逼真還原地球上肉眼可見的9000餘顆恆星,高達8K分辨率的球幕影像,還能實現虛擬天象演示、三維宇宙空間模擬、數字節目播放等多項功能。

有漂亮玻璃幕牆的B館於2004年底正式建成開放,內有宇宙劇場、4D劇場、3D劇場3個科普劇場,以及天文展廳、太陽觀測臺、大衆天文臺、天文教室等各類科普教育設施。其中,直徑爲18米的宇宙劇場擁有標準半球全天域銀幕,能同時爲200名觀衆呈現出氣勢恢宏的立體天幕效果,這在我國大陸地區獨一無二。

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北京天文館多次開放夜場,遊客可以體驗奇妙的天文館之夜。A館北側廣場曾舉辦戶外望遠鏡觀測活動,觀衆藉助望遠鏡觀測月球、火星等天體,領略秋季夜空的魅力。

中國衛通北京地球站

衛星電視節目的傳輸離不開這些“大鍋”

劉慈欣的《三體》小說中寫道:“汪淼驅車沿京密路到密雲縣,再轉至黑龍潭,又走了一段盤山路,便到達中科院國家天文觀測中心的射電天文觀測基地。他看到二十八面直徑爲九米的拋物面天線在暮色中一字排開,像一排壯觀的鋼鐵植物,2006年建成的兩臺高大的五十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線矗立在這排九米天線的盡頭……”

在電視劇第五集中,也有汪淼到北京近郊的射電天文觀測基地,看整個宇宙爲他“閃爍”的情節。《三體》電視劇官方微博表示,該劇曾到國家天文臺密雲觀測站取景。

國家天文臺密雲觀測站坐落在密雲水庫北岸,周圍環山。國家天文臺官網信息顯示,觀測站始建於1966年,曾建設有太陽多天線干涉儀、米波綜合孔徑等望遠鏡設備,進行射電波段的太陽活動、銀河系射電星普查、行星際閃爍等方面的科學研究。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密雲站成爲重要的科學數據接收臺站。現有50米、4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執行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測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的數據接收和VLBI測定軌工作。之後,密雲站將爲中國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測做出更大貢獻。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電視劇第五集的開頭,汪淼到達射電天文觀測基地後下車與沙博士對話的地方,並不是國家天文臺密雲觀測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微博“認領”稱,劇中的大天線取景地有數十口“大鍋”引人注目,它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後廠村路的中國衛通北京地球站。這裏是其員工工作的地方,“通過這些‘大鍋’,我們和天上的衛星進行聯絡。比如衛星電視節目的傳輸,就離不開這些‘大鍋’。簡單地說,中國衛通爲電視臺搭建好傳輸電視節目數據的信道,電視臺在節目製作好後把節目內容轉換成一系列的電子數據,通過‘大鍋’發送到衛星上,衛星接收之後再把節目發送到千家萬戶。”

■ 相關新聞

《流浪地球2》裏的

“硬科技”能實現嗎?

噴出沖天藍光的行星發動機、洞悉一切的量子計算機、高聳入雲的太空電梯……今年春節期間,中國原創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熱映,片中層出不窮的“硬科技”元素讓觀衆大呼過癮。從科幻迴歸科學,想象中的它們能實現嗎?記者採訪了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據新華社

行星發動機造得出來嗎?

影片中,人類計劃給地球安裝上萬座巨大的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開啓“流浪之旅”,這些發動機依靠重核聚變產生的巨大能量。長期研究核聚變能源的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騰介紹,核聚變反應是將兩個原子核重新結合,生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的過程,其間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利用這一能量推動地球,原理上是說得通的。”

然而實現重核聚變絕非易事,重核聚變是採用硅等元素作爲聚變原料,這樣的聚變首先要克服原子核之間的靜電斥力,越重的原子核所帶電荷越多,越難以產生聚變。“我們當前廣泛研究的可控核聚變均採用輕核聚變。”王騰說,其聚變原料氘和氚是自然中最輕元素——氫的兩個同位素,相較重核聚變而言更容易實現。

王騰告訴記者,可控核聚變是目前世界最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經過全人類70餘年的共同努力,核聚變研究已從實驗裝置進入實驗堆和工程堆“章節”。“讓聚變能推動星球旅行可能爲時尚早,但點亮一盞燈大有希望。”王騰說。

量子計算機真的無所不能?

電影中,擁有超強算力和自我意識的量子計算機550系列讓人驚歎。“很顯然,它已經是一臺優秀的通用量子計算機了。”中國計算機學會量子計算專業組祕書長郭國平教授認爲,未來量子計算有望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

據介紹,學術界把量子計算發展分爲“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實現專用的量子模擬機”“構建可編程通用量子計算機”三個階段。

一位國內量子計算領域知名學者表示,目前國內外量子計算機研發已實現第一階段目標,達到第二階段目標是當前學術界主要的研究任務,距離科幻電影中所展示的應用至少還需要10年到15年的時間。

太空電梯的關鍵是什麼?

電影中,高聳入雲、連接天地的太空電梯運行場景震撼。“最核心的問題是要找到合適的材料用作電梯的纜繩。”長期研究新型材料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研究員管慶方認爲,“太空電梯”代表着人類對材料極限性能的追求。

一根合格的太空電梯纜繩需要具備如下能力:首先強度足夠大,其次需要考慮材料在極端條件下的服役性能。

“人類將不斷突破材料的極限性能,發展全新的材料。”管慶方說。

機器狗何時真正進入生活?

電影中,智能機器狗“笨笨”憨態可掬,令人印象深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小平認爲,其實人工智能等技術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活躍在生產生活的諸多領域。

目前,人工智能還未能真正完全以人的姿態參與你我的生活。但是,學習能力、感知能力乃至決策能力在一些機器人身上已有體現。陳小平認爲,未來的人工智能將如何發展,有沒有可能、有沒有必要採用和人的智能一樣的工作原理?這對人類將產生怎樣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