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

部分自媒體甚至僞造“神探”李昌鈺斷案,逾越了正常的社會關切範疇。

“消失”106天后,胡鑫宇的遺體被發現。

胡鑫宇的遺體被發現後,關於“華人神探”李昌鈺對案件推斷的信息再次被廣泛傳播。網傳信息稱,李昌鈺推斷胡鑫宇已經遇害,屍體被溶解藏匿,是多人集體作案,並統一守口如瓶。

1月29日,李昌鈺通過妻子蔣女士告訴封面新聞記者,類似的“李昌鈺說”都是假的,李昌鈺從未就這起案件接受過媒體採訪,也未對這起案件進行過分析、論斷和評價。

胡鑫宇失蹤後,各種分析、揣測很多。客觀說,一名少年突然“消失”,家屬擔心,網友“破案心切”,由此衍生種種說法、猜測,也算是正常現象。

但正如李昌鈺方面也不得不闢謠所示,過去三個多月,圍繞該案的種種網絡傳聞、評價中,的確充斥了太多的臆斷乃至謠言。這樣的案件“輿論環境”,值得所有圍觀者警惕。

事實上,關於李昌鈺對案件的論斷傳言,曾以不同的版本在網絡上流傳過,並每次都吸引了大量關注。

鑑於李昌鈺的“華人神探”名聲,這樣的消息的確很吸睛,它填補了外界對於案件“真相”的飢渴,也成爲一些自媒體蹭流量的利器。但是,假的終歸是假的。

不只是毫無事實依據的“李昌鈺說”一度被傳得有鼻子有眼,此案件中還充斥着許多被謠傳的陰謀論。一些看起來明顯過於“腦補”的信息和被闢謠過的謠言依然大肆傳播,顯然逾越了正常的社會關切範疇,走向了蹭流量的極端。

對此,胡鑫宇家屬曾委託律師作出過闢謠,負責調查案件的警方也作出過公開回應,相關賬號也被處理。但時至今日,圍繞該案種種捕風捉影的陰謀論依然大有市場,這背後的信息傳播生態,確實引人深思。

被虛假信息和陰謀論佔據的案件輿論環境,不僅會對當事人,包括死者家屬等帶來不必要的傷害,也會影響到公衆對案件的判斷,甚至給案件的偵辦施加不必要的壓力。這需要一些自媒體多些自律,也要求平臺強化針對性的把關,切莫助長虛假信息的流量狂歡。

同時,圍觀網友也應該保持清醒。面對越是看起來聳人聽聞的分析、傳言,越應該多些理性和冷靜,警惕爲虛假傳言和蹭流量的胡編亂造推波助瀾。

此外,一些自媒體賬號頻繁以“鑫宇找到了”作爲統一的關鍵詞和標題,持續數十天發佈視頻信息,明顯與事實不符。只要稍加審慎,就不會陷入流量陷阱之中。

隨着胡鑫宇的遺體被找到,案件調查進入新階段。對正常的輿論關切,還是需要相關方面及時作出回應,並加速案件的偵破調查,爲案件畫上句號。這也是驅散陰謀論最有效的辦法。

□星宇(媒體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