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敢首創,路就在腳下

——四位懷揣夢想擁抱春天的創業者故事

丁達祥 攝

□ 本報記者 沈佳暄 陳潔 韓宗峯 蔡姝雯 顧星欣

夢在前方,路在腳下。新年伊始,全省上下把支持和鼓勵“羣衆敢首創”放在突出位置,激勵人們乘勢而上,更好地發揮創造潛力、創新智慧。近日,記者在我省多地採訪到了四位懷揣夢想敢首創的創業者信心滿滿擁抱春天的故事。

山腳下的民宿主:

把好風景變成“好錢景”

位於常州市金壇區的茅山腳下,恬靜古樸的仙姑村宛如一座世外桃源,羣山碧水環繞,屋檐上的紅燈籠、門上的春聯、樹上的彩燈,處處洋溢着紅火的節日氣息。

在山清水秀中成長的吳翰,打理的觀山映度假村坐落在村裏地勢最高的小山坡上,5幢青瓦白牆現代化別墅依次排開,泳池、草坪、足球場一應俱全。透過房間內偌大的落地窗,整個仙姑村盡收眼底。

“目前我們仍在試營業階段,從初三開始,客人源源不斷,多的時候住有20間。”提起春節期間生意的火爆,吳翰直呼“沒想到”,一來他是初次涉足民宿業,二來自家最便宜的房型也比村裏民宿均價高出一倍多,最貴的住一晚超過2000元。

籌備整整兩年,前期投入3000萬元,打造佔地120畝的民宿區,單價遠超周邊民宿,作爲新手的吳翰哪來的勇氣?“疫情初期,我常來山裏轉轉,看到這裏有山有水有風景,而自己的房子和地都空着,就萌生了開民宿的念頭。”吳翰說。

把家門口的好風景變成“好錢景”,光靠一腔熱情還不夠,更要有源源不斷的“金點子”。吳翰發現仙姑村現有民宿普遍規模偏小,且多是主營農家樂,順帶提供民宿,檔次和專業化程度都較低。“要做就做成標杆!”項目規劃設計之初,吳翰便暗下決心。

在設計風格上,觀山映擯棄繁雜設計,採用留白式的簡約現代風,契合時下流行的極簡審美;在房型定位上,主打大房型的家庭親子房,滿足多人出行需求;在員工選擇上,21名員工都是本地人,既帶動村裏百姓就業,又給顧客提供了免費“嚮導”;在裝修中,小到一塊樓梯踏步板都精益求精……點滴細節中,流露出民宿主的創意和用心。

仙姑村人有醃製鹹貨的習俗,當地的草雞草鵝肉質鮮嫩、風味獨特,經醃臘處理,喫起來嚼勁更足,自然成了仙姑村的招牌菜。“店裏自助餐引進各類鹹貨,蔬菜從隔壁的朱林鎮水芹基地採購,還直接從員工手上收購,確保新鮮乾淨。”吳翰樂呵呵地說,有客人反饋,這裏的環境和體驗一點也不比莫干山的民宿差。

近半個月的經營實踐,也讓吳翰發現不少亟待改進之處。“比如山上溫度低,應該在客人入住之前打開空調,雖說都是小事,但影響着顧客體驗。”

“我們民宿旁還有不少閒置空地和樓房,目前我正在和村裏協商再租一塊地,進一步擴大民宿規模和體量,打造一片更加精緻的民宿集聚區。”吳翰從各行各業的復甦中感受到憧憬與希望,“難熬的寒冬都過去了,日子肯定越來越有盼頭!”

特色小店店主:

打造大都市的“小店傳奇”

一樓是咖啡+小院,二樓是生活用品,三樓是食器……2月1日下午,記者走進南京豐富路上一幢被刷成白色的小樓房——“二條商店”,不少年輕人正在這間雜貨鋪裏“打卡”。從鍋碗瓢盆、茶壺茶杯到居家裝飾、文創手作,這些日常用品因爲生活美學的介入,增添了一份儀式感和幸福感。

疫情3年,“二條商店”也開了3年。從一間只有20多平方米的小店,到在同一條街上連開3間店,再到2022年拿下一棟“小白樓”,楊瑱夫妻用“敢”和“拼”書寫了一部“小店傳奇”。

“我們對市場很有信心,今年準備投入更多精力,在原創產品、設計周邊方面進行更多嘗試,做出我們自己擅長的風格。”楊瑱告訴記者。

1988年出生的楊瑱開過餐廳,4年前和90後妻子跑遍南京城,最後選址豐富路開了第一家“二條商店”,“我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興趣,賣好看的盤子,有趣的文具,還有進口小商品。剛開業就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光顧,有大學生,也有外地遊客。”

疫情發生後,小店一度開開停停,但楊瑱並沒有放慢創業的腳步。“疫情之下,小店經營實屬不易,但也給創業者提供了意料之外的機會。比如,有一些適合的店鋪會空出來,店鋪的租金也更趨理性。”在同一條街上陸續開出好幾家“二條”系列的主題小店後,去年他們又參與老舊居民樓改造項目,大膽“拿下”臨街一幢7層樓房的一整個單元,將外立面刷成醒目的白色後,外表看上去好似和居民樓“拼接”在一起。

創業不易,楊瑱也有爲發工資而焦慮的時候,但之所以能義無反顧地往前走則是因爲“相信”:一方面政府這幾年來不斷出臺對小店的幫扶政策,讓他心裏有了底;另一方面Z世代年輕人豐富多元的生活方式,讓他覺得特色小店前景廣闊。“雖然網絡購物、網絡社交日益發達,但線下小店的人情味、煙火氣是無法被取代的。”

在“二條商店”,可以看見很多“熱愛”。樓下的咖啡桌是迷戀木工的老闆親手製作的,展示的自行車則是因爲女老闆熱愛騎行,喜歡音樂的店員把自家的混音臺和黑膠唱片帶到店裏,找到不少知音。楊瑱透露,店裏很多暢銷貨品都是偶然所得,“有的顧客覺得店裏的植物好看,非要搬回家,我們纔開始賣植物;我和店員一起設計製作原創畫,沒想到不僅顧客要買回去掛家裏,就連一些店家也買去裝飾店面。”

楊瑱堅信,從“小店”到“大店”的創業路上,熱愛、機遇,一步一個腳印缺一不可。從夫妻店到擁有十幾個人的團隊,3年的敢闖、敢拼,讓“二條”這個南京本土品牌從一無所有到擁有一定的知名度,甚至外地的一些大型商場也給他們發來邀請函。“單純的零售,只是賺產品差價。今年我們要開掘更多的原創產品,提供設計服務,成爲年輕人文化自信的表達。”楊瑱表示。

95後“新糧人”:

“田保姆”捧出“放心糧”

1月29日,95後農業職業經理人周帥亮相句容市產業大會,躋身“十佳糧農”。剛返回村裏,他就進入忙碌狀態:察看農作物長勢、檢查作物病蟲害情況……農田裏,黑框眼鏡、黑色外套的周帥,儼然一個種地“老把式”。

2016年大學畢業後,周帥選擇回鄉種水稻。作爲一名“新糧人”,他以句容市後白鎮道兵農機專業合作社爲依託,在5個行政村開展“田保姆”土地託管,即吸納農戶土地,通過提供生產資料、農機作業、田間管理等服務實現規模化生產。截至去年,合作社已託管土地3500畝左右。

家有一畝三分地,人在外務工,回來種田“划不來”;先進農機作業效率高,可小打小鬧經營,投資一整套設備不合算……把土地託管給專業的“田保姆”,是解決分散經營的一大創舉,能夠有效減少農機油耗、人工開支和工作成本。農民只需要決定種植作物種類、進行相關監督即可。地還是自家的地,但農戶不必擔心“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問題。周帥粗略預計,僅每畝農田的耕地、播種、收割三項作業就可節省40元。與零碎地塊作業相比,整地種植規模效應更加明顯。

近年來,在規模經營的基礎上,周帥和合作社先後引進高性能插秧機、自動病蟲防治噴灌機、大型噴霧機、植保無人機等,在育秧、插秧、施肥、植保、收割、運輸、烘乾等環節實現全程機械化,大大優化了農田種植質效。

“無人機追肥不僅效率高、播撒均勻,還能避免對秧苗的踩踏損傷。同時,通過衛星定位操控,可實現準確快速作業,防止重噴漏灑。”周帥介紹,用無人機施肥可大大減少用工成本,還能提高撒播質量。

村民之所以願意把土地交給合作社,是因爲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在這方面,作爲職業經理人的周帥頗費了些心思。在託管時,周帥保留小部分“對比田”,供農戶參考、比對。“比如,200畝的水稻田,我們可能會留下20畝作爲對比田,這樣村民能夠親眼看到規模化種植、科技種田的好處。”對於村民來說,不用種地,還有錢拿,嚐到了甜頭後,自然更樂意“交”出土地。

新的一年,周帥早早“擼起袖子”。他告訴記者,在農業部門的指導下,他們正嘗試使用生物技術代替農藥,用複合肥、有機肥代替化肥,使用秸稈還田、測土配方等施肥方法,已經實現了農藥化肥“兩減”。周帥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捧出“放心糧”,在糧食綠色化、優質化等方面作出新的創舉。

數字印刷從業者:

個性定製催生數碼快印

“上午約了客戶談方案,下午有園區企業來拍宣傳照,晚上還要去見客戶朋友……”2月1日下午5點半,南京速必得快印總經理王孝飛語速飛快地給記者回電。

對王孝飛來說,2023年是一個“重啓”之年。2019年,他在設計和印刷行業摸爬滾打多年後,決定購置最先進的印刷和印後設備成立一家“品牌形象店”,一心打造未來的“數碼工廠”。他拿着精心打磨的方案跟佳能談合作,抵押房產貸款並投入200多萬元的設備、裝修費、房租……“當時設想得很好,但碰到疫情,遇到了困難,比如企業營銷類的活動少了、各種展會活動少了,直接造成宣傳物料類的需求銳減。”王孝飛坦言,疫情3年,對公司經營和發展影響不小,但從2005年就開始創業的他沒有輕易退縮。

他堅信自己對於行業發展趨勢的判斷不會錯,“未來這個行業一定是數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模塊化、個性化、定製化。”所以,即使遇到再多困難,他創辦的形象店還是於2021年4月落戶南京麒麟啓迪科技園。

今年,王孝飛終於可以把這幾年在腦子裏不斷優化的“創新”點子一一付諸實施。“創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要提前看到市場需求。”王孝飛說,十幾年前客戶追求的是低價,但隨着時代的進步,客戶越來越看重創意,“按需定製”纔是未來趨勢。

如何採用數字印刷更好地呈現印品;如何通過自動化、智能化,實現企業減員增效;設備應用、印刷材料、印刷工藝怎麼創新,甚至服務怎麼創新……這些每天都在王孝飛腦子裏盤旋。

“要做的事太多了!”談及今年計劃,他希望政府能更多地瞭解小企業在融資方面的需求,“疫情期間,公司曾享受過一些利息減免,有的門店房租也獲得部分減免,的確是‘雪中送炭’,希望這些扶持政策能繼續下去。我們抵押房子貸款創業,對社會發展、經濟復甦滿懷信心,也希望政府對我們這些創業者充滿信心,多多給予支持和幫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