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世明編輯|大   風

1月29日,科大訊飛發佈公告稱,預計2022年淨利潤4.67億元-6.23億元,同比下降60%-70%。

對於這樣的表現,科大訊飛有着“合理”的解釋。首先自然是反覆的疫情,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峯表示:“疫情導致全國各地項目招投標延遲,其中第四季度就有超過20個項目、超過30億元合同延期,其中60%爲教育項目,40%與醫療和智慧城市相關。”

所謂的疫情和大環境,早已成爲萬能的背鍋俠。雖然不可否疫情產生的影響,但拋開疫情也能發現,科大一攬子的“智慧”業務,並不像看起來那麼光鮮豔麗,背後所缺乏的技術優勢和市場競爭力,也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其次則是在二級市場上的失利。上市公司“炒股”並不新鮮,1999年開始便走上了炒股之路的雅戈爾堪稱典型,就在過去的一年裏,炒股等投資收益爲雅戈爾貢獻了約400億元的利潤。

科大訊飛不是雅戈爾,即便炒股炒成了股東,又即便前期嚐到過甜頭,可事實證明“炒股”這件事終究不靠譜,尤其是科大訊飛偏愛的那些科創股,總有着擠不完的水分。

其實,科大訊飛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弱點”,在短期變現和長遠競爭之間,科大訊飛選擇了將技術“做大做強”這條路。既是爲如今薄弱的“護城河”補課,也是爲了衆多“智慧”業務的發展打好基礎。

一攬子“AI”業務

賽道窄小、用途不寬泛、天花板低,這是曾經貼在科大訊飛身上的標籤,但放到今天,似乎不太適用了。近些年來,科大訊飛憑藉在語音技術方面的成果,將業務伸向了不少領域,形成了ToB + ToC + ToG的三輪驅動。

在ToB領域,科大訊飛不斷在智能教育、智慧城市、智能政法、智能汽車、智慧醫療等相關領域佈局發力。在ToC領域,科大訊飛從細分場景切入,相繼推出了訊飛智能辦公本、錄音筆以及基於訊飛聽見會議系統及線上轉寫等產品和服務,來滿足消費者需求。

來源:科大訊飛京東自營旗艦店

至於ToG,則是注重ToB和ToC兩方面的技術解決方案和產品,提高政府部門的效能效率。比如科大訊飛曾助力安徽打造了“皖事通辦”平臺,又比如其“因材施教”解決方案進一步規模複製,累計在40+個市、區(縣)常態化應用。

通過不斷挖掘新增量市場,營收的高速上漲讓科大訊飛看起來科技感滿滿,一攬子的“AI”業務將其裝扮的光鮮豔麗。可事實往往與人們看到的相反,科大訊飛的體內充滿着各種各樣的焦慮。

ToB方面,智能教育領域是科大訊飛商業變現的重要陣地,佔科大訊飛收入比重超過三成。憑藉先發優勢,以及“雙減”政策的推動,科大訊飛在過去幾年裏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隨着智慧教育市場規模擴大,市場競爭加劇,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切入賽道,直接影響到了其收入規模及盈利能力。

另外,在智能教育硬件上,科大訊飛推出的AI學習機並沒有在市場上表現出強勁的競爭力。中國智能學習設備市場份額前三,仍然由步步高、讀書郎、網易有道牢牢佔據。

和智能教育同理,科大訊飛的智慧醫療業務也不樂觀。至於智能汽車,雖然賽道前景不錯,但包括小米和華爲等不少科技大廠都開始入局造車,智能汽車語音助理、智能車載系統、一體化車機這些智能化產品,基本都是自研。還有一汽、上汽、廣汽這些廠商,隨着智能汽車市場的高速增長,基於數據層面的考慮也會走向自主。

ToC方面,2015年6月,京東和科大訊飛合作推出智能音箱叮咚並在線上發售,雖然搶佔先機,但並沒有取得較好的效果。如今,智能音箱市場份額基本已被小愛同學和小度瓜分,科大訊飛的叮咚在市場上幾乎談不上“存在感”。

來源:科大訊飛叮咚Q3

當然了,錄音筆、辦公本、翻譯機等消費類硬件,科大訊飛的確一直銷量領先。但問題在於,這些專業性較強的小衆產品,即便做得成功,過小的市場規模也決定了對營收的貢獻上限。

最後是ToG業務,科大訊飛目前頗有“困在”安徽的意思,智慧城市、智能政法等業務區域性弊端明顯。此外,G端業務往往還要面臨賬款週期長、政策變化等諸多不確定性。

越跑越慢的“三輪車”,讓科大訊飛不得不尋找新的可能。或許是受雅戈爾投資故事的影響,科大訊飛瞄向了“炒股”。

“炒股”並不可靠

作爲一家AI企業,科大訊飛在二級市場的投資也偏好科技創新企業。

從2015年開始,科大訊飛陸續投資三人行寒武紀、商湯科技三家公司,初始投資成本僅約0.22億元。其中除三人行爲一家綜合型廣告傳媒企業外,寒武紀和商湯分別爲智能芯片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知名科技創新企業。

後來這三家企業又陸續IPO成爲上市公司,同時人工智能的風說來就來,依靠三家企業,科大訊飛在2020年、2021年分別盈利3.7億元、3.03億元,佔當年利潤總額的25%、20.7%,爲當年利潤增色不少。

但人工智能的風也是說走就走,2022年AI賽道開始殺估值、擠泡沫,二級市場上場接近八成的科技股出現破發。寒武紀和商湯股價的大跌,讓科大訊飛“炒來”的錢,又大把大把的“賠”了進去。

其中,寒武紀曾戴着“科創板AI芯片第一股”的光環於2020年在科創板上市,發行價約64元每股,其後一度上漲至超250元每股。但到2022年3月寒武紀首次出現破發,當年最低谷時僅46.59元每股。

作爲“AI四小龍”之一的商湯也是“慘不忍睹”。2022年6月30日,在港股開盤後,商湯科技的股價毫無徵兆地上演了一出“仙人跳”,盤中一度跌超50%,股價直接破發至3.13港元每股,其後一度跌至1.11港元每股,單日市值蒸發超915億港元。

科大訊飛2022年半年報披露顯示,其證券投資仍爲這三隻股票,報告期末賬面價值6.88億元,減少約1.62億元。再到本次公告,過去的一年裏,科大訊飛持股的三人行、寒武紀、商湯等金融資產因股價波動導致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金額較上年同期減少約5.87億元。

雖然時至今日,寒武紀、商湯這兩隻科技股仍處於破發狀態,但如果從初始投資的資金量來看,科大訊飛還是“賺”了一點,只是這些錢賺得並不輕鬆,也對其業務發展和現金流沒有用什麼實質性的幫助,反而對其自身股價表現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

二級市場方面,科大訊飛2022年股價不斷走低,從2022年1月3日至2022年12月30日,科大訊飛股價從52.77元每股跌至32.83元每股,跌幅高達38%。

來源:雪球

有觀點認爲,一些AI公司從一開始就反覆強調自己模式如何新穎、技術如何先進,然而宣傳口徑打出去幾年,很少有能夠真正吸引終端用戶關注的規模化產品問世。前期被炒得太火,後期應用落地項目又較少,這可能是被淘汰的一大原因。

說到底,只有真正的硬核技術和落地的應用產品,才能讓一家AI企業獲得各級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沒有技術壁壘,沒有足夠深的護城河,僅憑“噱頭”是沒有未來的。

相比寒武紀和商湯,作爲“股東”的科大訊飛顯然對此理解的更爲透徹。能夠看到的是,近年來科大訊飛在技術研發上的投資是越來越多、越來越重。

不止爲匹配業務

也爲更深的護城河

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技術的確是領先的,常年在國際各項比賽上獲獎是最直接的證明。

2019年,科大訊飛新一代語音翻譯關鍵技術及系統獲得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最高榮譽SAIL(Super AI Leader,即“卓越人工智能引領者獎”)應用獎。2021年,科大訊飛“語音識別方法及系統”發明專利榮獲第二十二屆中國專利金獎,這也是國內知識產權領域的最高獎項......

只是,科大訊飛語音這項核心技術的護城河如今越來越淺。

儘管在語音市場深耕多年,科大訊飛仍然擋不住來勢洶洶的BAT。自2015年三大巨頭入場語音技術領域起,尤其是從百度在2017年12月宣佈語音技術全系列接口永久免費開放開始,科大訊飛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

到今天,憑藉資金、人才、C端流量等實力,百度、騰訊和阿里的語音技術也已形成從模型算法、開發組件、場景覆蓋到行業應用的全鏈條。面對衆多競爭對手軟硬件業務的不斷崛起,感受到“威脅”的科大訊飛,不得不選擇“多條腿”走路。

問題在於,教育、政法、醫療、汽車,這些領域所要應用到的技術可不單單是語音識別,多維度的技術需求正迫使科大訊飛要實現技術端的高速成長。

近年來,科大訊飛在教育、車載、醫療等各領域技術應用的蓬勃開展,進行了大量的研發投入。

歷史數據顯示,科大訊飛的研發人員從2020年的6400人增加到了2021年的8300人,同比增長了30%。研發投入從2020年的24.16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9.36億元,增加了5.2億元,研發同比增加21.5%。到2022年上半年,科大訊飛研發投入15.99億元,佔營收比約20%,同比增長30.46%。

來源:科大訊飛2022年半年報

事實上,科大訊飛多個領域的研發如今尚處於“投入期”,因此可以預料,未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仍然會保持較大的研發投入,並且只會一年比一年更加龐大。

高度研發和商業變現似乎是一道單選題,科大訊飛最大的焦慮正在於此。好的是,在以高淨利對投資人負責,以及高研發投入保持長遠競爭力之間,科大訊飛貌似選擇了後者。

科大訊飛或許明白,只有亮眼的技術能力才能匹配得上它那一攬子的“智慧”業務,也只有技術的迸發,才能讓其從“炒股暴富”的美好想象中抽身,擁有更深的護城河,在市場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