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

金融壹賬通360數科之後,美股中概股第三家實現雙重主要上市登陸港交所的企業正式出爐。

2月1日晚間,平安旗下“獨角獸”公司陸金所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長達662頁的招股說明書。《華夏時報》記者從招股說明書中獲悉,陸金所此次赴港上市爲吸引不同背景的投資者,有助於擴大投資者基礎及增加股份的流動性,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銀集團將擔任聯合保薦人,但並不涉及任何新股份的發售或任何其他證券的公開發售,也不會根據介紹上市籌集新的所得款項。

“公司在港交所及紐交所兩地擁有雙重主要上市地位,屬合宜且有利。因此當機會出現時,陸金所能夠隨時進入這些不同股票市場。我們認爲在香港上市,得以接觸更廣泛的私人及機構投資者並從中受益,並配合公司在國內的業務重心,對陸金所的增長及長期戰略發展至關重要。”2月2日,陸金所相關董事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自2020年10月陸金所在紐交所上市後,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受多重因素影響,其美股股價表現並不理想,爲此陸金所在2021年5月也宣佈了啓動高達3億美元的存托股票回購計劃;同時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大刀闊斧地對陸金所架構進行了改革,將陸金所主體業務置於平安旗下普惠金融集團中,並對各個條線進行了“精簡瘦身”,以此換得輕裝上市。

上市時間窗口打開

“新年伊始就遞交了招股說明書,陸金所的動作還是很迅速的,這也證明了此時陸金所登陸港交所是一個比較好的時間窗口。一是港股市場在經歷了去年大幅下跌之後,反彈的動能很大,這一點全球投行界已經形成了共識;第二,就陸金所本身而言,其美股股價跌至底部區間,而且陸金所股東和管理層在股價最低谷時完成了大規模的回購計劃,在不涉及新股發售情況下選擇兩個地點時刻完成港股上市,上市後股價會有不錯的上漲預期。”港股市場資深分析師黃子珈受訪時指出。

根據陸金所發佈的招股說明書以及紐交所上市公開資料顯示,陸金所2020年在紐交所以13.5美元/股公開發行1.75億股存託憑證,其總股本則高達11.76億股;此次赴港上市招股書中,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作爲實際控制人的平安保險通過旗下安科技術與平安海外控股分別間接持有 2.85億股及1.899億股股份,合共佔陸金所已發行及流通在外股本總額的約41.4%。

這也意味着,在總股本保持不變的前提下,港股將成爲陸金所未來股價表現的“主戰場”。在業內人士看來,剔除已在紐交所交易的1.75億股股票,未來將有十億股普通股在港股實現流通交易。

值得關注的是,在紐交所市場,截至2022年12月31日,持股陸金所股票的機構有18家,持股基金家數則超過百家。而隨着陸金所正式啓動二次上市流程,業界關注的是港股陸金所的定價區間會在哪裏?

對此,本報記者也致電陸金所方面進行諮詢,不過截至發稿並未獲得回覆。

“近兩年中概股面臨美國的證券監管風險,二級市場表現也持續低迷。雙重主要上市是在繼續保持原有上市交易地位同時,在港交所也申請主要上市,同時滿足兩地對上市公司的各項監管要求。通過雙重主要上市的方式,一方面規避了中概股相關風險;另一方面這種方式使得兩個交易所的股價表現也可以相對獨立,從而吸引更多背景不同的投資者,提升流動性。”對此,國內金融業資深觀察員於百程對本報記者表示。

而有不具姓名的國內投行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即使參考美股股價,陸金所港股定價應該也會高於20港元,預計在20港元—30港元區間,此時陸金所應該正在緊鑼密鼓的全球路演中。

市場競爭與業務風險在哪

2月2日,有接近陸金所的相關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雖然不涉新股發行,但是在新提交的招股書中,陸金所控股的業務板塊和商業模式較兩年前已發生了不少變化,對於股價定價區間必然也要重新向各類機構投資者重新詢價,這一流程並不可少,而且陸金所港股的“盤子”並不算小。

值得關注的是,在招股書中,陸金所控股業務主打小微企業信貸,此外還有個人消費貸款,以及小微企業主增值服務平臺板塊。兩年前的上市時期,陸金所控股則主打“投資理財”和“個人消費貸款”兩大業務板塊;同時陸金所控股已經將絕大部分活躍投資人“升級”賬戶,理財賬戶和餘額已經從陸金所轉移至平安銀行。至此,陸金所控股的投資理財板塊已經淡出經營視野。

尤其在小微企業信貸方面,根據灼識諮詢發佈的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市場相對集中,在非傳統金融服務市場中,前五大市場參與者包括網商銀行、微衆銀行、度小滿金融、京東科技及陸金所控股,佔總市場的 67.7%。截至2022年6月30日, 按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的未償還餘額計,陸金所控股爲非傳統金融服務提供商中的第二大參與者,市場份額爲17.6%。

更進一步的數據則顯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陸金所控股累計服務約660萬名小微企業主,小微企業主貸款餘額爲人民幣4934億元,該數據自2020年12月31日起以17.7%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並佔陸金所未償還貸款總額的81.1%,這一比例自2020年以來增長了12.6個百分點。

“陸金所控股的資產負債表狀況穩健。截至2022年9月30日,淨資產爲人 民幣951億元,包括銀行存款458億元,這一流動資金水平足以應對長期不確定性。截至同日,我們消費金融子公司的資本充足率爲20.1%,且我們融資擔保子公司的槓桿比率爲2.1倍,穩健的資本狀況印證了我們的業務彈性,併爲我們度過商業週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對於自身的財務狀況,陸金所招股書顯示出了極強的信心。

事實上,兩年多時間來,陸金所完成的業務切換使得其當前的主要業務更聚焦平安旗下的普惠金融,無論是從管理層的變動還是盈利模式的切換,在2022年二三季度,陸金所上市公司也經歷了一場變革和換血。

具體而言,曾擔任陸金所控股聯席董事長兼執委會主任的冀光恆,出任中國平安集團副總經理,同時爲中國平安上海管理總部黨委書記;聯席CEO計葵生則早在2020年已卸任董事長一職,原聯席董事長李仁杰在2021年卸任。在股權架構上,陸金所與平安普惠由不同的境內外主體持有,目前兩邊高管團隊人員已有交叉且平安普惠佔據主導。

對此,作爲控股股東的中國平安方面表示,是爲了加快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戰略部署,加強線上線下協同能力,將陸金所控股和普惠有限下屬的普惠金融業務集羣進行合併。做出這樣的業務合併,將強化陸金所的風險管理能力,助推開放平臺建設,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產生巨大價值增長空間。

“從賺錢效應來說,平安普惠業務可以說是貢獻了上市公司絕大部分的利潤,爲小微企業主提供的貸款服務是平安普惠的主打業務,也是盈利大頭。”平安普惠相關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事實上,陸金所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瘦身”計劃,根據招股書發佈的數據顯示,受到2022年四季度的疫情影響,2022年陸金所減少了旗下直銷團隊1萬餘人,陸金所直銷網絡規模由截至2022年9月30日的5.8萬名全職僱員減至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4.6萬名全職僱員。

在市場風險方面,陸金所在招股書中詳細羅列了超過百頁,記者從中瞭解到,在未來陸金所“融資擔保”牌照的貸款增信模式或存在着不少監管風險。

根據央行此前發佈的《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規定,融資擔保公司等六類金融組織被視爲“地方金融組織”,地方金融組織應當在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批准的區域範圍內經營業務,原則上不得跨省級行政區域開展業務,已跨省級行政區域開展業務的地方金融組織,由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明確過渡期安排,實現平穩過渡。雖然陸金所旗下融資擔保子公司資金充足,槓桿比率不到2.5倍,但平安普惠的融資擔保公司向借款人仍然還在提供跨省貸款服務,無法排除未來可能須取得額外的牌照、許可、備案或批准的可能性。

另外就與控股公司平安集團的合作支持方面,招股書顯示,陸金所向平安集團提供多項服務,包括貸款賬戶管理、借款人轉介服務、理財產品支持、技術支持及其他服務;平安集團也向陸金所提供技術支持、支付、託管、客戶獲取及其他服務。因此,未來如果無法保證平安集團將保持其對陸金所的影響力或繼續支持業務,這可能會對陸金所的業務及經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

責任編輯:凌辰 SF17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