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吳清

編者按/ 人類信息的獲取80%來自視覺。萬物互聯的時代,萬事萬物都有屏幕和界面,從手機到電腦,從車載顯示等各種終端到元宇宙入口的VR眼鏡。而這些界面背後就是面板(半導體顯示)。面板和芯片半導體一樣,是各類電子產品必需的基礎元器件,也是以往被卡脖子的重要產品,“缺芯少屏”曾成爲中國產業界尷尬又無奈的現實縮影。

1993年,北京電子管廠在連虧多年後進行股份制改革,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東方”,BOE)創立,開啓了中國面板產業櫛風沐雨、波瀾壯闊的成長曆程。30年後的今天,中國面板產能已佔據全球一半的份額,也湧現出了京東方、TCL華星光電、維信諾、深天馬等組成的中國面板“梯度軍團”,在全球市場縱橫捭闔。

這30年間,全球面板產業也經歷了90年代日本稱霸、中國臺灣面板“五虎”興起、韓國和中國大陸面板產業崛起的變遷,中間經歷了諸多的博弈、鬥爭、妥協,還有各種不解和質疑,以及種種委屈及抗爭。

在“30年”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重新思考面板行業“是誰?從哪兒來?到哪裏去?”的靈魂三問,回望、展望正當時。本期商業案例,《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了相關企業和業內人士,共同把脈中國及全球面板產業。

1.緣起

爲什麼要做面板?

以前我們總說“缺芯少屏”,如今“缺芯”隱痛仍存,“少屏”卻已徹底成爲過去。這是因爲30年來中國崛起了一批優秀的面板企業。我們知道,面板行業是一個極度燒錢和內卷的行業,一條產線就需要數十上百億元的投資,而且投錯路線或沒及時持續投資,就可能出局,鉅額投資就打水漂了。那爲何還要發展面板產業呢?

2001年至2006年,韓國的三星、LG與中國臺灣的友達、中華映管等六家企業,召開了53次“晶體會議”,主要目的就是控制面板價格和供貨量,當時面板的成本一度佔據液晶電視總成本的八成。

這也讓處於下游的中國家電企業叫苦不迭。不過當時面板的技術和產線都掌握在韓國、日本企業手中,中國企業只能喫啞巴虧。此前,中國每年進口面板的總值高達數千億元,僅次於集成電路、石油和鐵礦石。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2007年我國進口液晶顯示面板19.5億個,價值407.5億美元。

更爲現實的考慮是,國內自主掌控面板產業,可以讓面板下游的消費電子產業成本降低、競爭力提升。面板行業給國內多個行業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可以說,沒有中國面板產業的崛起,我們的手機、電視、電腦可能要比現在貴一倍。

關於爲何要走自主自研的路,是因爲有慘痛的教訓。

1998年,爲突破被卡脖子的局面,上廣電花了100億元與日本NEC合資,引進五代生產線。不過從技術到管理都是日本人說了算。2009年,NEC突然撤資,當年上廣電就宣告破產,上百億元的投資和無數人的努力換了一地雞毛和無盡唏噓。

2003年,京東方和中國面板產業迎來一次發展良機,從韓國現代手裏收購了LCD資產。不過強週期性的面板產業,馬上就給京東方來了一個下馬威,2005年在北京亦莊自主上馬新產線時,面板產業產能過剩加劇,產品價格掉頭直下,京東方當時主打的17英寸屏幕價格,從產線建設時的300美元/片直接腰斬至150美元/片。當年,京東方就虧損了16億元,這也是其成立10年來的首度虧損。2006年,京東方再度虧損17億元。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又趕上面板下行週期,臺灣面板企業集體遭遇寒流。彼時大陸正在推行家電下鄉政策,相關部門專門組織大陸彩電企業赴臺採購面板,由時任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白爲民帶隊,意向金額高達44億美元。不過面對大陸釋放的善意,遭遇的卻是境外企業的聯手漲價,5個月內,面板價格大漲三成,直接導致大陸彩電行業陷入不良週期。

這樣的結果以及此後數年面板產業的被動局面,讓決策層更深刻認識到自主掌控面板產業的重要性。從2010年起,中國密集出臺了一系列面板產業的扶持政策。不過這些扶持政策可能依然低估了面板產業燒錢的現實和自主掌控面板產業鏈的艱難。

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是,爲了引來京東方的面板產線投資,某市政府曾遲發了公務員工資,擱置了地鐵建設。彼時,一條面板6代線的投資就高達175億元,而歸屬該市的財政收入也只有161億元。不過後面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回報是超預期的豐厚。京東方後來又在該市建設了8.5代和10.5代線,並吸引了一系列上下游供應鏈落地,讓該市成爲面板和光電產業的中心。

2017年,中國面板產能後來居上,躍居世界第一。2021年,中國面板產業銷售額在全球市場佔比高達41.5%,出貨面積更是佔全球的六成以上。

京東方提供給記者的資料顯示:2021年,京東方累計自主專利申請超7萬件,世界知識產權組織PCT專利申請量全球第7。智能手機液晶顯示屏、平板電腦顯示屏、筆記本電腦顯示屏、顯示器顯示屏、電視顯示屏等五大主流產品銷量市佔率繼續穩居全球第一。

談及面板產業的價值和貢獻,京東方創始人王東昇曾有過一段經典論述,“如果沒有像京東方這樣的企業,華爲、聯想、小米、魅族們得給牢牢掌握面板行業話語權的三星、LG、夏普這些日韓企業多貢獻多少營收?想象一下,我們的戰鬥機、航空母艦上,所有的顯示屏幕、儀表面板都只能用別國生產的顯示器件,老百姓會覺得這個國家有能力捍衛自己的國土安全嗎?未來萬物互聯的時代,這塊屏仍將會是各種信息流的必經入口,難道還要將我們的大市場拱手相讓嗎?”

2.變局

產業變遷背後的動因是什麼?

90年代初,日本獨霸全球面板產業,1994年,日本面板產能佔全球的94%。而後中國臺灣、韓國、中國大陸面板產業相繼崛起。沒有誰願意將手裏的份額和優勢拱手相讓,產業在各國變遷的原因是什麼?又爲何會形成如今的全球格局?

1997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日本企業投資動能下降,韓國看到了面板產業背後的機會,開始投入巨資狠砸面板產業,越虧越投,迅速搶佔了日本大半的市場份額。

與陷入困頓、更注重短期財務數字的日本面板企業相比,三星、LG等韓國大企業集團具有諸多優勢:顯示面板只是其一個核心環節,家大業大的三星、LG等資金雄厚,更能承受短期內的虧損;同時,這些韓國大企業財團與政府關係更密切,也更能獲得來自政府資金等方面的長期支持。

1999 年對於韓國面板產業來說是重要年份,這一年三星以18.8%的份額位居全球平板顯示器市場榜首;LG份額達16.2%,位列第二。正是政策支持下的逆勢擴張成爲韓國面板產業逆襲的關鍵一招。

實際上,臺灣的面板產業也是在日本的技術轉移還有本土政策扶持下才發展起來的。日本與臺企簽訂大量技術轉讓合同,有意扶持一批臺企,對抗來勢洶洶的韓國面板巨頭的生力軍。臺灣也藉此提出“兩兆雙星”的口號和政策,由此催生了臺灣面板產業“五虎”:友達光電、奇美電子、廣輝電子、中華映管和瀚宇彩晶。2003~2009 年,臺灣的面板產業投資金額超過1萬億元新臺幣,液晶面板出貨量一度佔據了全球40%以上的份額,形成與韓國、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此後,各國面板產業你來我往、相互廝殺。一番極致內卷後,日本面板巨頭且戰且退,NEC、索尼、三菱等先後退出,夏普則被富士康收歸麾下,只剩下JDI在苦苦支撐;中國臺灣“五虎”如今也只剩下友達光電、奇美電子;韓國則宣佈退出LCD領域,主攻OLED面板;中國大陸除了京東方外,如今崛起了TCL華星、維信諾、惠科等一批面板企業,佔據了全球面板產業的半壁江山。

談及這些年中國面板產業崛起的原因,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鍾燦對記者表示,我國面板產業從“缺芯少屏”走向全球領先,在於我們堅持“政產學研用”相結合。

TrendForce集邦諮詢研究副總範博毓則告訴記者,顯示面板的發展經歷了完整的產品發展週期,從不成熟期到成熟期,以及多種技術路線競爭,最後形成規模經濟,追求產出效率化與成本最佳化,中國面板廠也就伴隨着這樣的產業發展,擴大規模和提升技術水平與良率,逐漸取得主導地位。

但面板產業永遠不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快攻、決戰就能決勝的,面板LCD、OLED、MLED等多技術路線以及不斷升級的產線特徵,註定面板產業是一場持續升級的持久戰,一時的疏忽和押寶出錯,都可能葬送多年積累的優勢。

90年代,日本LCD產能主要集中在1、2代線,金融危機期間,韓國逆勢擴張猛砸3代線,日本則因爲經濟衰退有心無力,迅速被韓國趕超。實際上,從90年代初的1代線起步,現在LCD的產線已經升級到了10.5代線。

如今,面板特別是LCD面板的競爭邏輯可以簡化爲:頂住虧損壓力投巨資建高世代產線,產線建成投產後,就是拼良率和成本。前者很好理解,如果友商的產線良率是80%,就是100個產成品中有80個是好的,而你的良率只有20%,那你就只能有被別人吊打的份;後者更好理解,同樣一件價格100元的成品,你的生產成本是50元,而對方的成本是60元,那你就會在競爭中佔據絕對優勢。

產線良率和成本競爭優勢,除了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差異和經驗積累外,主要來自於比對手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而這需要瘋狂砸錢建設更多高世代產線,佔據更高市場份額,同時在面板週期性低谷時期,頂住虧損壓力逆週期擴張,去兼併對手擴大市場佔有率。假如市場需要10萬件產品,你佔據着5成的市場份額,拿到5萬件的訂單,就可以開動機器大規模生產,提高產品良率的同時大幅攤薄生產成本。反之亦如是。

同時,在全球製造業迴流和半導體顯示面板產業重要性凸顯的今天,日本面板產業並不甘心失敗,且在面板上游領域優勢依然明顯;臺灣剩下的兩家面板巨頭實力雄厚,也在醞釀新一輪的反撲;而韓國面板巨頭戰略性地從LCD領域撤退,是爲了在新一代顯示技術路線OLED等領域更加聚焦,且的確在OLED等領域佔據着大部分份額。面板產業正在醞釀新一輪的貼身肉搏。

3.新機

面板產業會怎麼走?

所有的梳理和回顧都是爲了更好面向未來和走好下一步,在中國面板產業已躍居世界第一、面板深處下行週期的2023年初,很多焦點問題需要我們關注和解答。短期來說,面板產業何時走出本輪下行週期,迎來新一輪增長?中期來說,盛行了數十年、幾乎是面板代名詞的LCD,在韓國面板巨頭都退出之際,還能紅火多久,會否重演LCD顛覆CRT的那一幕?長期而言,糾纏了面板產業多年的強週期性會否隨着產業集中度提升而減弱甚至消退?世界面板產業格局又會出現怎樣的風雲變幻?

2022年對於全球液晶面板產業來說,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三星、LG相繼退出LCD領域,面板價格經歷了史上最長的跌價週期,價格幾乎刷新了各尺寸產品的最低。廠商還經歷了近10年最大幅度的減產。

談及對未來面板產業的看法,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祕書長董敏告訴記者,全球疫情的影響可能將會在2023年中逐漸消退,特別是中國區域。但整體來看,LCD面板的終端需求不能樂觀,也很難期望發生根本性轉變。考慮到產品售價已經比較接近材料成本,面板廠無利潤可降,再疊加元旦春節假期以及3月的歲修,整個第一季度的價格持平概率較大,向上突破的時機預測在第二季度。從全年來看,出貨量或將出現一定程度的恢復。

面板產業如今最有爭議的問題是面板週期性會否減弱。目前業內多數人認爲,隨着面板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未來面板週期性將減弱。

在董敏看來,從近幾年面板價格的變化和過程中的特點來看,顯示面板行業正在努力走出週期性的特徵,成爲相對確定性的行業。接下來,產業中的存量產能逐步退出,新增產能完成釋放,顯示面板行業有望將由過往固定的大而強的週期逐漸轉化爲由市場競爭、需求淡旺季影響的小而緩週期,波幅將顯著減小。

範博毓也認爲,本輪週期性循環有一部分是來自於總體經濟環境的影響,不過當部分廠商逐漸淡出行業,廠商集中度提高,的確會有助於產業的波動性減緩,變動幅度縮小。

不過董敏也提醒,追求資源類工業品的長期穩定平衡其實是不現實的。這也意味着,面板產業週期性會減弱,但不可能避免。

值得關注的是,面板巨頭爲擺脫週期性影響和開拓新發展空間,正紛紛拓展面板產業的內涵和外延。比如京東方提出“屏之物聯”發展戰略,TCL則提出“AI+LoT”戰略。京東方董事長陳炎順表示,要充分發揮京東方“屏”之核心優勢,讓顯示賦能物聯網千行萬業。同時,把企業的發展戰略主動融入到國家發展戰略中。

在範博毓看來,面板產業集中度提升和週期性減弱,也意味着產業趨近飽和,在既有的產品類別上將逐漸看不到新的成長性。未來面板行業在不同顯示技術路線上會更加激烈。

以往我們的筆記本電腦和手機的屏幕用的都是LCD面板,由於OLED面板的自發光、對比度高、色彩渲染力強等優勢,2016年,蘋果加入了OLED陣營,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的旗艦機型採用了OLED面板。

董敏認爲,大尺寸顯示市場,在相當長的時間內,LCD仍將是主流。一方面,目前全球巨大的LCD面板產能存量,仍需要較長的生命週期來消化;另一方面,消費者自身品位的成長和購買力的提升也需要時間。不過小尺寸顯示市場,目前OLED已經佔據了一半的市場份額。在手機市場頭部品牌的牽引下,OLED的滲透率仍將提高。

雖然起步較韓國同行晚,但國內面板產業也都在積極佈局OLED,包括京東方、維信諾等都在規劃更高世代的OLED面板生產線。2022年,京東方還憑藉OLED面板成功打入蘋果供應鏈。

除了當下炙手可熱的OLED領域,面板產業目前還湧現了Mini LED和Micro LED等新興的技術路線,受到各方的追捧。京東方控股華燦光電TCL科技牽手三安光電,發力MLED領域。

“液晶顯示技術產業化始於日本,OLED顯示技術產業化始於韓國。我們有理由相信,將來更先進的顯示技術,如Micro LED有可能在我國首先實現產業化。”歐陽鍾燦認爲,“繼續發展液晶顯示產業實現後來居上,我國在AMOLED柔性顯示和Mini/Micro LED等新型顯示賽道具備領跑潛能。”

董敏也提醒,中國已經成爲液晶面板的最大生產基地,要確保避免落入顯示技術陷阱。在延長LCD產品生命週期的同時推進包括Micro LED、噴墨打印、量子點顯示、硅基OLED、裸眼3D、激光顯示、電子紙等顯示技術實現規模量產。從頂層做好各種下一代顯示技術的統籌佈局。

另一個大家關注的焦點是,未來的面板產業格局會出現怎樣的新變化。展望未來,業內多數人認爲,10.5代產線降維打擊中國臺灣低世代產線,同時中國臺灣友達和羣創在2013年之後少有擴產,結果可能是中國臺灣像日本一樣逐漸退出。未來中國大陸、韓國雙強的格局會持續較長的時間,新一輪的產業出清或將發生在2025年。

觀察

面板產業的生存定律

30年彈指一揮間,面板產業風雲變幻,上演了一幕幕異常精彩的企業對壘、頗具戲劇化的產業變遷:美國起源卻被日本率先實現產業化;日本從巔峯時期佔全球九成以上份額,卻被韓國短短數年間拉下馬;中國臺灣的面板產業也經歷了一段時間輝煌,沒想到中國大陸迅速崛起,實現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成爲全球面板產能第一大國。

面板產業是典型的強週期性產業。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祕書長董敏告訴記者,面板行業的週期性主要是產能、需求週期與經濟週期的契合程度造成的。顯示面板是重資產、資源性的工業品行業,參與企業少,投入產出週期長,產能調整彈性很小。而面板的終端應用產品大多數是消費電子產品,與經濟週期密切關聯,而且市場化競爭充分,需求變化迅速。兩者的錯配及供需失衡,導致產品價格波動巨大,而利潤對價格的變化又極爲敏感。

新世紀以來,面板產業至少經歷了5輪產業週期,差不多4~5年一個完整週期。伴隨着週期輪迴的是面板企業利潤的暴漲暴跌,還有面板產能在各地的轉移,各領風騷好幾年。

王東昇曾提出一條著名的面板產業生存定律:若保持價格不變,顯示產品性能每36個月必須提升一倍以上,且這一週期正不斷縮短。這條定律也就是世代和新技術路線的降維打擊,背後含義就是所有存量產能都可能成爲累贅,會被後來者用更高的效率和更新的技術和更高世代產線顛覆。這也是面板行業在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中國大陸等地遷移輪轉的一個根源。

這條定律揭示的是,面板產業是一個不進則退、殘酷競爭的競技場。在這個戰場上很難有永遠的贏家,只有永遠的堅持和奮鬥。只要押錯了路線,或者堅持不住都可能形勢陡轉。

而中國面板產業這些年崛起的背後,除了政策的引導和扶持,以及以京東方等爲代表的面板企業的艱苦奮鬥和逆週期擴張,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具備全球最大的面板消費市場和相對完整的產業鏈集羣,並且配合有效的社會管理機制,成就了中國面板行業顯著的成本競爭優勢。

30年,我們看到了中國面板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蛻變和揚眉吐氣,但後面是數不清的質疑動搖和奮鬥堅持,以及日復一日的建產線和生產的單調日子,還有鉅虧和大賺不斷輪迴的大悲大喜,而且不出意外的話,未來同樣的悲喜依然會繼續上演。

(本版文章均由本報記者吳清採寫)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