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光伏市場高景氣吸引的大舉跨界者已屢見不鮮。豬企、乳企、玩具、服飾、車企、地產、環保、水泥甚至獸藥公司……這份跨界長名單還在持續更新,最新一例是國內知名珠寶商。

光伏行業不乏成功的新勢力,但據澎湃新聞觀察,自身財務狀況不佳、主營業務不振,是近兩年不少跨界企業的普遍特徵——錢從哪裏來?成爲了動輒百億投資最現實的考驗。行業競爭趨於白熱化,倉促入局和蹭題材炒作的跨界投資不僅無法增厚業績,反而很可能成爲拖累。

中國最大的珠寶企業之一明牌珠寶(002574.SZ)2月3日晚間公告,當天與紹興柯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訂《投資合作框架協議》,擬在柯橋經開區管委會管理區域內投資建設日月光伏電池片“超級工廠”項目,該項目分兩期實施,一期建設10GW產能的TOPCon技術電池片,二期建設6GW產能的TOPCon技術電池片及4GW產能的HJT技術電池片。項目計劃總投資約100億元,其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65億元。

該公司稱,在充分分析光伏行業蓬勃發展現狀、產業政策、未來市場空間及現有技術等因素的基礎上,擬發展TOPCon電池和HJT電池項目,以“尋求新利潤增長點, 增強公司的盈利能力。”

TOPCon和HJT均爲目前光伏電池技術變革的熱點。而就在宣佈這項投資計劃的前一天,明牌珠寶披露2022年度業績預告,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0.95億至-1.4億元,同比下降169.36%-202.21%。公司解釋稱,由於瑞豐銀行股價在2022年度下跌較大,擬計提對其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導致了業績虧損。

盈利漲跌不靠主業經營靠投資,令明牌珠寶業績與瑞豐銀行股價之間關係緊密。澎湃新聞注意到,2021年、2020年,明牌珠寶分別賺了1.37億元、淨虧2.57億元。2021年更直接體現公司主業實際盈利能力的指標——扣非淨利潤也是負值,難掩主業造血能力不足。

截至去年9月底,明牌珠寶賬上貨幣資金約11億元,當前市值近32億元。儘管其斥資百億的光伏工廠計劃分兩期推進,但在這樣的財務狀況下要進入重資產屬性的光伏行業,恐難堪重負。

這樣的情景並不陌生。已高度內卷的光伏行業,不缺新進入者成功案例,但與光伏產業八竿子打不着、跨界只爲“噱頭”的企業也不在少數。

去年7月底,獸藥企業綠康生化(002868.SZ)宣佈擬現金收購江西緯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由此進入光伏膠膜行業,收購溢價率約632%。該公告發布後,一度引發其股價連續5個交易日“一”字漲停。

但通過資產收購“轉行”是綠康生化主業承壓的應對之舉。公司稱,近年來受疫情及人民幣匯率大幅上升影響,海外市場銷售及海運不暢 ,國內市場也因政策變動導致部分藥物飼料添加劑類產品在國內無法銷售。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公司業績連續虧損。

上述交易在監管部門下發關注函後被綠康生化緊急叫停。但時隔僅三個多月,綠康生化又將其重啓。

今年1月30日,綠康生化又宣佈全資子公司擬在海寧市黃灣鎮投資建設年產8億平方米光伏膠膜項目,總投資60億元,當天股價漲停。

而根據2022年三季報,該公司貨幣資金僅3471.73萬元,總資產12.67億元,與60億元投資資金差異巨大。深交所火速發出關注函,要求說明大額投資的可行性及是否存在迎合熱點炒作股價的情形。

看似曲折的情節、莫名的跨界,毫不妨礙綠康生化股價起飛。去年宣佈跨界光伏之前其股價不足13元,目前已接近60元。

主業爲毛紡的江蘇陽光(600220.SH)去年接連披露光伏一體化產業鏈投資計劃,迎來資金追捧的同時也引發監管層的關注。前腳2022年3月公告擬投資20億元設立光伏新公司,後腳4月宣佈擬投資200億元在包頭市投資建設光伏新能源全產業鏈項目,建設10萬噸多晶硅、10GW單晶拉棒(包括切片)、10GW電池片及組件項目,同時建設10GW光伏電站項目。但彼時該公司賬上僅有4.2億元,投資額遠高於賬面資金和資產規模。

“公司兩次對外投資均涉及新行業新業務,且公司無開展相關業務的基礎,相關投資事項面臨多項風險。”上交所在問詢函中要求資金喫緊、現金流承壓的江蘇陽光披露更多細節。

到了去年12月,江蘇陽光的包頭200億元投資計劃突然告吹,重新選址寧夏石嘴山。其實,這並非江蘇陽光的光伏夢首次遇挫,早在十幾年前,該公司就曾殺入多晶硅領域,後因市場低迷,多晶硅子公司破產。

被稱爲“水牛奶之王”的皇氏集團(002329.SZ)的跨界之舉同樣受到關注。目前皇氏的光伏業務正在製造端和EPC端推進。但打一開始,“PPT進軍光伏、減持套現”的市場質疑就縈繞在該公司身上。自去年宣佈跨界以來,該公司的股價已先行表現,當前股價較去年同期接近翻番。

作爲廣西老牌乳企,皇氏不想只做乳品,涉足光伏產業前還曾跨界幼兒、互聯網、影視、娛樂、信息服務等行業。

“養豬大戶”正邦科技(002157.SZ)宣佈聯合國家電投集團斥資400億佈局新能源也一度引發市場熱議。但這起被誤讀爲“跨界”、嚴格意義來說並稱不上跨界的合作後續沒有下文,現如今正邦科技也行至破產邊緣。

因玩具業務盈利能力下降,原從事益智玩具業務的上市公司沐邦高科(603398.SH)通過收購跨界光伏,去年6月公告一則投資框架協議後不足三個月即終止合作,同時再籤新的48億元投資框架協議。公司也承認跨界面臨“三無”局面:“目前未從事光伏電池業務,亦無TOPCon光伏電池生產技術儲備, 尚無TOPCon電池人才團隊”。

主營環保設備的仕淨科技(301030.SZ)1月9日公告,公司與安徽省寧國市經開區管委會簽訂了高效太陽能電池片生產項目投資合作協議書,擬總投資約112億元建設年產24GW高效N型單晶TOPCon太陽能電池項目,其中一期18GW投資約75 億元。

此舉引發深交所關注,要求仕淨科技說明投資項目立項、論證、籌劃、決策過程及相關資源儲備,並解釋在貨幣資金僅4億元的情況下,自籌資金的融資安排及其可行性。

仕淨科技答覆稱,一期項目資金來源中有3.5億元和40億元來自於自有資金及自籌資金,25億元及19.3億元來自於政府代建和政府補貼。客戶資源儲備上,全球光伏前十大組件廠商絕大多數都是公司長期穩定的客戶。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經初步測算,該公司2023年末處於初步投產期,資產負債率可能高達約74%。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此前介紹,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初至2022年11月,我國光伏規劃擴產項目超過480個,其中部分項目爲分期建設,未來將視市場變化的情況擇機啓動。王勃華認爲,這些項目能不能最終落實,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對於跨界入局光伏製造端的企業來說,挑戰主要來自行業低水平重複建設及部分環節存在產能過剩的風險。

誠然,跨界潮中“沾光必火”“沾光必漲”一次又一次得到應驗。不容忽視的是,全球光伏需求前景一片大好,但產業鏈之爭暗流湧動,從競爭激烈、老玩家雲集的光伏賽道脫穎而出並非易事。目前,光伏製造端全產業鏈產能過剩的苗頭已有顯現,在這樣的競爭格局下,跨界企業的投資風險會驟然放大。

究竟是“虛晃一槍”蹭熱點還是各方面準備充分的真轉型,投資者需擦亮眼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