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長江日報

鄂紅兵除夕夜在轄區巡查。通訊員孫遜 攝

還沒來得及與摯愛的家人、親愛的居民們道別,55歲的武漢市公安局武昌區分局白沙洲派出所社區民警鄂紅兵,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崗位。1月22日正月初一凌晨,剛參加完除夕夜巡邏任務的鄂紅兵,因突發心肌梗死倒在家門口,再沒能醒來。

鄂紅兵近照。通訊員孫遜 攝

從社區的“大家”到自己的“小家”,相距1000多米,步行需要20多分鐘,這段路對於鄂紅兵再熟悉不過。路上,有一見到他就笑着打招呼的居民,路的盡頭,有備好一桌飯菜等他回家的妻兒。除夕夜,這段早已走過無數遍的路,鄂紅兵沒能走完,但他的一片丹心卻深深滲入了沿路的每一個足跡裏,留在了這片他爲之付出生命的土地上。

“爲民救急,魚水相依”

遲來的錦旗見證他對崗位不渝的愛

白沙洲街派出所內鄂紅兵的辦公桌。通訊員孫遜 攝

從地鐵5號線八鋪街站走上武金堤,再步行300米,便是白沙洲街派出所。派出所位於一片居民區之中,不遠處,橘紅的鸚鵡洲長江大橋清晰可見。

派出所2樓的社區民警辦公室內,12平方米左右的房間裏有5張辦公桌,鄂紅兵的辦公桌就在進門處。桌上整齊碼放着工作資料,抽屜裏的會議記錄本上,工整記錄着每次工作會議和黨員學習的事項。

1986年,鄂紅兵從武漢市人民警察學校畢業分配到白沙洲街派出所,先後擔任刑偵、內勤、社區等警種,一干就是36年。

鄂紅兵的大姐夫肖興武回憶:“高考時鄂紅兵過了中專分數線,填志願那天他恰好不在,我替他做主,填了司法學校,他回來後很不高興,大喊‘我要當公安!’無奈,我只好帶着他一起到市招生辦,找到工作人員說明情況,希望能修改志願。正好當時市公安學校還有名額,現場就改了。畢業上班後,他第一次穿上警服,非常高興,特意回到灣子裏走了兩圈。”

“鄂紅兵出生在農村,這身警服是他一生的摯愛。”鄂紅兵的妻子付莉說,“警服穿破了都要洗乾淨收進櫃子,從來不捨得丟。”

1月31日,正月初十。居民戴女士拿着一面錦旗來到白沙洲街派出所,得知幫助自己的民警鄂紅兵離世,她愣了半晌,悔不該來晚了。

1月20日是臘月二十九,當晚7時許,準備回麻城老家爲女兒辦訂婚宴的戴女士和丈夫李先生,將年前購置的牛羊肉、臘魚香腸等兩大袋宴席食材裝上車。發覺車鑰匙忘拿,李先生回家去取,返回時發現食材都不見了。

“馬上就要回家,過年也沒地方再去買。”戴女士回憶,着急的夫妻倆立即到派出所報案。

當時正在值班的鄂紅兵一邊安慰夫妻倆一邊展開調查。派出所刑偵民警周炟回憶,鄂紅兵一面將情況通知他立即展開視頻追蹤,一面自己趕到現場挨家挨戶走訪。經過20多分鐘的工作,派出所民警通過視頻排查出一名身着羽絨服男子,鄂紅兵則通過走訪調查明確了男子的活動方向。

周炟根據鄂紅兵提供的信息,前往附近居民區進行排查,迅速將該居民找到,找回了丟失的食材。

“本想着怎麼也找不回來了,我還在和丈夫吵架,沒想到民警通知我們東西已經找回來了。”戴女士說。當時,着急回家的夫妻倆來不及表達感謝,回鄉返漢後,戴女士將特意製作的錦旗送到了派出所。

“爲民救急,魚水相依。”當天,這面錦旗被掛在了派出所的大廳裏。

解羣衆疑難,護居民平安。鄂紅兵管轄的塗家溝社區連續3年未發生一起電詐警情,火災等各類警情大幅下降。

“他不是在警務室就是在社區裏轉”

板房警務室裏有對居民極致的愛

塗家溝社區警務室裏鄂紅兵的辦公桌。通訊員孫遜 攝

一間活動板房緊鄰社區辦公室,這是鄂紅兵每天工作必到的地方——白沙洲街派出所塗家溝社區警務室,從派出所出發步行需10多分鐘,與鄂紅兵的“小家”僅隔着一條白沙洲大道。這裏,也是鄂紅兵每天爲社區“大家”服務的地方。

2022年1月,鄂紅兵從解放橋社區轉到塗家溝社區擔任社區民警。

白沙洲街派出所所長鄭凱介紹,白沙洲街道有12個社區,鄂紅兵因爲常年從事社區民警工作,家又住在轄區,對轄區的情況比較熟悉。鄂紅兵做事踏實有辦法,因此當其他社區有工作需要支援時,鄂紅兵總會第一時間將工作攬過來。

塗家溝社區是一個老舊開放式社區,有居民7000餘人,沒有電梯房,且老年居民較多,治安形勢較爲複雜。“當時我和鄂紅兵商量調整責任區的事情,他聽完後陷入了沉思,沒有說話。”鄭凱回憶,“我問他的意見是什麼,他纔開口說:‘倒沒啥問題,就是怕自己做不好。’”隨後表態:“既然大家都這麼相信我,那我一定幹好!”

在塗家溝社區警務室裏,辦公桌上的一個工作記錄本記載着鄂紅兵的努力。

翻開記錄本的一頁,兩張對開的紙上是鄂紅兵手繪的一張轄區情況圖。社區裏大到道路、涵洞、鐵路,小到車棚、每一棟居民樓的門牌,以及需要關注的居民家庭情況等信息,都被他詳細標註。

塗家溝社區警務室文職輔警王輝介紹,原先塗家溝社區叫“十三排”,因爲有十三排居民樓,鄂紅兵接手社區僅一年時間,走過一排排居民樓,總有居民和他打招呼,這是他靠着腳踏實地,一步步丈量出來的。

鄂紅兵將居民們的情況記在了本子上,也記在了心裏。1月21日除夕夜,鄂紅兵早早來到社區警務室,按慣例在社區裏轉悠,看看有無安全隱患。當晚9時許,他特地來到居民鄭先生家中。鄭先生服刑期滿後回到社區,暫時沒有工作。鄂紅兵把300元錢遞到他手中。“我知道,這錢是他專程帶來給我的。”鄭先生感動地說。

而在鄂紅兵曾工作了7年多的解放橋社區,69歲的居民胡樹泉難忘那個時刻在身邊令他安心的身影。“我2016年左右就認識鄂警官了。那時,我每天送孫子上幼兒園,每天早上7時,總能看到他守在幼兒園門口,不管寒暑,無論颳風下雨。”

和鄂紅兵共事12年的解放橋社區協管員高靜說:“鄂警官爲居民們辦事,要麼就是約好直接去現場,要麼就是他在警務室等着居民們來,從來沒讓居民等過。”

“一家人一起喫頓飯就是最溫馨的事”

50餘平方米的小屋滿是對家人無聲的愛

鄂紅兵的兒子鄂靖(左)和妻子付莉(右)在家中查看鄂紅兵的照片。通訊員孫遜 攝

走出社區,從車水馬龍的白沙洲大道拐入江民路,沿路兩旁商鋪林立,再轉入陸家街,一排斑駁的磚牆旁,幾名幼童在一棟四層宿舍樓前的小院裏玩耍,童聲迴盪,歲月靜好。

這裏是鄂紅兵的家。宿舍樓建於1996年,東西朝向,室內採光不太好,但對於鄂紅兵和他的妻兒來說,這裏充滿了一家三口簡單的幸福。

穿過一人寬的樓棟口,邁上滿是缺口的水泥臺階,走入50多平方米的小屋內,一室一廳一廚一衛。客廳地板的瓷磚偶有裂縫,卻被擦洗得一塵不染;廚房裏只容得下一人忙活,“嗤”的一聲,一隻白貓從瓶罐間悠悠探出小腦袋。

“屋子住了26年,小貓養了六七年,可以抓老鼠。”付莉說。平日裏,鄂紅兵一早便出門上班,有時下班早能趕上晚飯,他便會提前打電話告知。

“他最愛喫我做的燒魚。”除夕夜,付莉燒了肉圓、炸了春捲、煨了湯,當然少不了丈夫最愛的燒魚,十多個菜擺滿了一茶几,卻沒能等到回家喫年飯的丈夫。

電腦、沙發和茶几將客廳擺滿,平日裏半人高的茶几就是一家人的飯桌,夫妻倆搬來小板凳圍着茶几坐下,兒子就坐在沙發上。

“我們一起喫飯的時候,看到我的小凳子搖搖晃晃的,他還笑話我是不是長胖了。”付莉說着,捋了捋耳後的短髮,眼裏閃着淚光。

走進臥室,衣櫃靠牆,書桌靠窗,當中是一張1.2米寬的“雙人牀”和一張行軍牀,牀前是電視機。身高近1.8米的鄂紅兵和身高1.6米的付莉擠在“雙人牀”上,一過26年;兒子睡在一旁的行軍牀上,直到其大學畢業出去住。

臥室裏的書桌玻璃下,壓着的照片記錄着兒子鄂靖的一路成長。鄂靖回憶,2005年,自己小學畢業考上重點中學,一家三口去九畹溪漂流玩了兩天,那是一家人唯一一次旅遊。更多時候,早已定好的旅行計劃會因爲父親的臨時工作而擱淺。

今年1月中旬,是鄂靖30歲的生日。鄂紅兵提醒妻子在當天專門給孩子下了一碗長壽麪。1月20日臘月二十九,是付莉的生日,鄂紅兵在派出所值班忙活了一整天,連一句“生日快樂”也忘了對妻子說。

攜手走過35年的夫妻倆從未在乎“儀式感”。“一年七夕,他帶兒子買菜,順便買了一枝玫瑰花讓兒子遞給我,還有一次,他買了一枚戒指,套在兒子手上轉交給我,兩次他都沒多說一句話。一家人喫完飯,他在客廳裏用電腦看看新聞,喝喝茶,逗逗貓,我到房裏看看電視。這就是家裏最溫馨的時候。”付莉說。(長江日報記者戴旻陽 通訊員武龔萱)

【編輯:鄧臘秀】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相關文章